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一、前言 学前儿童有沒有因果思維?因果思維在学前儿童身上究竟是怎样形成起来的?带有因果性质的实践动作究竟是怎样向因果性思維活动轉化的?各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的因果思維的发展究竟有那些显著的特点?学前儿童因果思維的发展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等,都是学前儿童思維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問題。  相似文献   

2.
丁祖荫 《心理学报》1984,17(2):39-46
本文运用国内研究成果,对我国学龄初期儿童思惟发展作了概括叙述,具体地反映了我国学龄初期儿童在小学教育影响下,思惟形式、思惟基本过程、概念掌握、推理理解、以及思惟品质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并提出了促进儿童思惟进一步发展的培养要点。  相似文献   

3.
开展两个实验探究证据顺序和证词可信度对学前末期(65~70月龄)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132名和127名儿童分别参与实验1和实验2。实验1发现证据顺序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表现为近因效应,证词可信度不影响儿童的推理结果;实验2发现如果强制要求儿童注意证词可信度信息,他们更相信可信证词而非不可信证词,证据顺序对推理结果无影响。研究结果说明学前末期儿童的因果推理受证据顺序和证词可信度的共同影响:在未被要求注意证词可信度时,受制于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大多数儿童依据最近接收到的证据推断因果关系;如果注意到证词可信度信息,更多儿童依据证词(可信证词条件)或观察结果(不可信证词条件)推断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推理方向与规则维度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红  郑持军  高雪梅 《心理学报》2004,36(5):550-557
采用Frye和Zelazo等(1996)所设计的“二进二出”装置(斜面滚球装置),设置了不同的推理方向、规则维度的因果推理任务,采用个别实验法,研究了60名3.5~4.5岁儿童因果推理能力的发展。结果发现:(1)儿童在不同方向的因果推理任务上成绩差异显著,因→果推理成绩要好于果→因推理;(2)不同维度下儿童的推理成绩有极显著的差异性,一维的因果推理更容易,三维合取规则的因果推理任务更难;(3)3.5~4岁左右是儿童因果推理能力发展的快速期。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庄子的思想是唯心論还是唯物論,目前哲学界正在开展热烈的討論。过去我的意見是:庄子的所謂自然的观点,实际上,就是离开了时空的超現实的观点。我們知道,空間时間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要超越时空,即是对时空的否定——否定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时空既非物质的存在形式,于是自亦无所謂物质,无所謂物质世界;于是所謂世界只是人們的主体观念,只是观念的世界。庄子的所謂“道”就是如此。荀子說“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苟子》《解蔽篇》),近人罗根澤批評荀子对庄子的这一評論是很大的錯誤!因为庄子《大宗师》篇明白地說“庸讵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可見他是主張天人不分的;由是而知,庄子的所謂天,并非真的是指自然界;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取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以94名学前末期儿童(66-74月龄)为被试,在控制证据顺序的条件下探究观察因果学习结果和自主探索结果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只获得观察学习结果或自主探索结果一种证据条件下,绝大多数儿童依据所获证据推断因果关系;(2)在获得观察学习结果和自主探索结果两种证据条件下,儿童能综合两类证据推断因果关系,其中自主探索结果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力大于观察学习结果。  相似文献   

7.
儿童思惟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对于这个问题,一般认为(如皮亚杰):儿童思惟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这样四个阶段。形式运算思惟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是儿童思惟发展的最高阶段。而我们认为,形式思惟作为一种抽象思惟,的确是儿童思惟发展的较高级阶段。但是,人的抽象逻辑思惟并不都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又有形式逻辑思惟为辩证逻辑思惟之分。因此,儿童思惟并非象皮亚杰所认为的那样仅停留在形式运算阶段。在儿童思惟发展中,还存在着第五个阶段——辩证思惟阶段,这才是儿童思惟发展的最高阶段。关于把抽象思惟区分为不同阶段的提法,早已有之。远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就曾把认识的理性阶段划分为许多等级,探索了理性认识的层次和阶段性问题。亚里士多德也曾主张把理性分为被动理性和能动理性两个阶段,企图在思惟中区分出某些具有质的不同的阶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和黑格尔都曾明确主张把理性认识分为悟性(或知性)和理性两个阶段,这里的悟性(或知性)和理性就是指形式思惟和辩证思惟。  相似文献   

8.
3~4岁儿童规则因果推理能力的训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前期是儿童多种推理能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研究(以64名3岁儿童为被试,采用Frye和Zelazo等所设计的“二进二出”装置,通过对3岁儿童的规则因果推理能力进行训练,从而探索儿童规则因果推理的内在机制。在本研究条件下,结果发现:1.年龄与训练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各年龄组儿童经过训练后,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差异;2.规则与训练的交互效应显著,竖直规则下,儿童通过训练后提高的成绩不显著,但在交叉规则下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极其显著;3.训练效应显著,暴露因果机制,给予及时反馈和阐述规则时附加手势这些信息能促进年幼儿童对高级规则的掌握。  相似文献   

9.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机制,但学前儿童在模仿他人行为的过程中,是注重效率原则而有选择性地模仿,还是注重忠实原则不加辨别地模仿?这一问题成为近10年来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进化人类学中的争论问题。争论双方提供了大量实验证据支持各自观点,并提出种种假设以解释学前儿童的模仿学习机制。如基于因果关系推理角度提出自动因果编码假设和意图不清假设;基于社会交往角度提出社会依存假设和自然教育法假设等。迄今为止,尚无一个假设能解释所有证据。因此,在整合相关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这一争论的新视角——"损益权衡"假设,即学前儿童模仿策略选择是特定情境下权衡利益与损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B·英海尔德教授在近年的“发生认识论和发展心理学的新趋向”一文中提出:“我们当前的研究则集中于被试在寻找解决一个特定问题的办法时的发明和发现的过程。”作者介绍了她和卡米洛夫·史密斯在1975年合作进行的一个实验研究,这对我们开展儿童思惟的研究中,如何从活动中研究儿童的思惟特点有一定的启发。实验介绍如下: 实验是要求儿童使横放在一根固定的金属棒上的种种不同放法的木棒达到“平衡以使它们不掉下来”。(见右图)  相似文献   

11.
一、实驗目的 这一实驗是关于扩大儿童掌握标本事物間关系的詞对于語言发展的影响的实驗研究的一部分。目的在于:(1)探討发展学前儿童語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幼儿园語言教学提供参考意見;(2)探討学前儿童掌握和运用因果連接詞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2.
卿素兰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6,29(6):1460-1463
该研究根据人的三种基本生物需要(吃、喝、睡)设计动画故事脚本,通过计算机呈现的方式,探查4~7岁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目的指向行为的归因。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能够对人的生物需要目的指向行为进行非意图的生物学解释,4岁至5岁是一个快速发展期;(2)学前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行为的理解表现出不一致性,其“睡”和“吃”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喝水”表现为一种纯粹的生物需要(3)学前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行为的满足与否能够采取灵活的多因果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3.
龚银清  李红  方美玲 《心理科学》2005,28(6):1318-1323
学前儿童时期是各种推理能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研究采用Frye和Zelazo等(1996)所设计的“二进二出”装置,设置了规则顺序、规则类型的规则推理任务,采用个别实验法,研究了90名3~4岁儿童规则推理能力的发展。在本研究条件下,结果发现:1.当规则呈现顺序不同时,儿童规则推理成绩差异显著,先呈现哪个规则,则利用这个规则进行推理的成绩就较好;2.不同规则类型下儿童的推理成绩差异极其显著,竖直规则下的推理任务更容易;3.3.5~4岁是儿童二维合取规则推理能力发展的快速期。  相似文献   

14.
学前儿童对生物衰老的认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朱莉琪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5,37(3):335-340
按照“朴素理论”的要素设计研究任务,研究一探查学前儿童能否以衰老这一生命特征为标准做出生物和非生物的本体区分,以及能否对衰老做出生物性而非意图的因果解释;研究二进一步探查学前儿童对生物衰老特性(普遍性和不可逆性)的认知。结果显示,4、5、6岁学前儿童在分类作业中的认知成绩随年龄逐渐提高,而在因果解释中,各年龄组儿童都不用心理意图作为衰老的原因;他们对衰老的认知与其对生长的认知密不可分;学前儿童对衰老两个特性的认知不同步;由研究结果可以推论,6岁儿童在衰老维度上具有了较稳定的朴素生物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一斗爭的形式以具体环境和条件为轉移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國便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时期诠墒逼谥?我們的國家要通过社会主义工業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現消滅剝削和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而实現社会主义工業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要求,就是消滅剝削,消滅階級,使生產資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們國家的唯一的經济制度。因此,随着我國社会主义工業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实現,資本主义所有制必須逐步消滅,并逐步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來代替它獗闾岢隽嗽谖覈と穗A級政权下,在消滅資本主义剝削的階級斗爭中,采取怎样的斗爭形式的問題。  相似文献   

16.
王沛  杨斌芳 《心理科学》2004,27(4):799-802
采用因果条件性逻辑推理研究的一般模式,研究了儿童社会信息因果推理发展状况。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社会信息推理能力呈年级性递增。(2)社会信息的内容会影响儿童社会信息推理的能力。(3)儿童四种逻辑形式推理能力之间的差异显著.AC、DA在年级水平上差异都十分显著,但MP和MT在年级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儿童在各个年级四种推理能力之间的差异都显著,确定型和非确定型逻辑推理能力之间的差异显著。(4)逻辑形式的难度、儿童的年龄影响儿童合理化解释的类型。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心理学会在传达1963年全国心理学年会的精神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参加这些学术活动的除本会会員外,还有教育学会会員和天津市部分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在論文宣讀方面举行了两次会議,共宣讀了五篇論文:“关于学前儿童推理思維的实驗”(李怀美、朱霽青);“儿童在智力活动中克服定势影响的个别差异”(石德澄);“各年級学生对图画的欣賞及其与创作的关系”(楊鸿昌);“在图画欣賞方面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楊鴻昌);“关于汉字形音与形义联系巩固性問題的实驗研究”(沈德立)。这些論文分别从語文、算术和图画等学科,  相似文献   

18.
張厚粲 《心理学报》1960,5(3):40-49
概念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本貭特性,并且用詞来标志,是人們进行思惟活动的基本成分,同时也是思惟活动的結果。 任何概念总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經驗的积累而逐步概括形成起来的。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科学文化的日益发达,人类对現实世界的认識更加深刻,概念的內涵也会相应地得到丰富或改变。  相似文献   

19.
一 儿童在入学后,經过教学的影响,不但逐漸掌握了一些知識,而且在掌握方式上也发生着变化,这点在思維活动的特点上表現得特别明显。在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感性认識,如果說感性认識也包合着低級思維,即所謂具体的、形象的思維,那么到学龄期,儿童开始能从对事物的外部現象的认識逐漸过渡到对事物內部联系的认識,即所謂抽象的、邏輯的思維。这一变化影响着儿童整个心理活动,使之发生一些质变。儿童  相似文献   

20.
试论思维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令训 《心理科学》2003,26(1):184-185
“思惟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彭聃龄,1986)人们已经知道,思惟具有间接性、概括性。除此之外.思惟还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探讨一下思惟与其它心理现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