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王玄览道教重玄美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教美学思想的范畴里,“道”(有时又称为“玄”“一”)是其本体论的核心判断。“道”是一切美的根源与归宿,是修道之人获得宗教化审美体验的源泉。早期道教著名学者葛洪在其所著《抱朴子》中开宗明义地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妙昧乎其深也,故能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能妙焉。”妙者,美也;玄即妙即玄即美。在道教哲学里,如何说明作为世界本原的“道”即是内在于万事万物中的本体之“道”,一直是一大难题。这个问题在美学上同样不能避免。作为美的本原的道与作为美的本体之道如何即二即一,即沟通美的本原与美的本体,使作为最…  相似文献   

2.
葛洪的“玄”、“一”、“德”观点,是对老、庄道家的“道一美”思想的改造发和展,是“道一美”观从哲学到宗教转化的标志。这对我们全面准确分析葛洪的美学思想及其美学史价值,正确理解、评价和定位葛洪之后的道教美学思想,都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葛洪虽然生活在玄学盛行的两晋之交,但他所处的地域及家学、师承都倾向于汉代儒学.受此影响,葛洪的学问也具有明显的汉学倾向.正因为这样,葛洪与玄学的关系显得比较复杂.一方面,他对玄谈所引起的任诞世风提出严厉的批判,对老庄之学的不合世务屡有非议.但与此同时,他也崇尚以人物品评为主的汉末清议;在构建神仙道教理论的过程中,也吸收借鉴了玄学关于本末、有无、养生等问题的理论精华.弄清这些问题,对于了解以葛洪为代表的魏晋神仙道教思想与汉末儒学、魏晋玄学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瀚青  国新 《中国道教》2002,(4):25-27
葛洪作为道教学者和教育家 ,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本文仅就他培养“上士”的教育目的和以道为主 ,兼采各家教育内容作一探讨 ,敬希方家教正。一、培养“上士”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道家一般把所培养的人才称为“真人”、“至人”等。这是道家推崇备至的理想人格。所谓“真人”就是修真得道之人。他以修身养性为要 ,达到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葛洪把“真人”、“至人”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为“上士” ,有时亦称“长才。”“上士”和神仙是有密切联系的 ,而且是神仙中最高级的。葛洪说 :“上士得道 ,升…  相似文献   

5.
葛洪美学思想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洪以“玄”代“道”改造发展了老、庄道家的“道—美”思想的,同时理论化地提出了“神仙”美学人格理想,并从文艺社会作用入手,提出了一系列文艺美学思想观点。这三点,对我们全面准确分析葛洪的美学思想及其美学史价值,正确理解、评价和定位葛洪之后的道教美学思想,都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葛洪的师道、体育主张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就此探讨,以期对葛洪教育思想有更加完整的认识。一、论教师与学生葛洪师道理论的内容比较丰富,他强调教师的作用,主张择师慎重、尊敬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教师教学要讲究方法等,形成较完整的师道理论体系。葛洪特别重视教师在学道中的作用,他认为即便是志诚信仙的人,如果不能得遇明师指点,不得仙道法术之精髓,就绝不会实现成仙的目的。因为仙道修炼的秘诀全靠师传,不见于书,学道者必须投师学道,否则不会有什么结果。葛洪说:“诚欲为道,而不能…  相似文献   

7.
《道教义枢》的自然观简析李刚本文通过比较道、佛二教对自然与因缘的论述,对初唐道教教义学代表著作《道教义枢》的自然观作了简要分析。文章认为,《道教义枢》的自然观融汇了佛教的因缘说,使“自然”的含义具有“空”的气息,佛教中观学派的缘起性空说成为《道教义枢...  相似文献   

8.
若水 《中国道教》2006,(5):21-25
王重阳创全真道,以“屏除幻妄,独全其真”为宗,直指个人心性本原。王重阳立教虽以“三教归一”为标志,但根本教旨却源于道教内丹性命之学。而其崇尚心性了脱的精神旨趣实有受于唐代重玄学的趣韵,他把重玄趣味浓厚的《清静经》作为日常修持典要之一,即是例证。王重阳“心本是道,  相似文献   

9.
葛洪,字稚川,号抱扑子。丹阳句容人。他是我国晋代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又是道教著名的代表人物。 葛洪出身于仕宦之家,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为坚持学习,常砍柴换取纸墨,终于学富五车,下笔千言,才学过人。他特别喜爱神仙道术,曾说:“命之修短,实由所值。受气结胎,各有星宿”(《寒难》)。意思是说,人们生命的长短,是由天上的星宿决定,命属生星,其人必好仙道,得长生;命属死星,其人不信仙道,不得长生。  相似文献   

10.
《抱朴子内篇》(下文简称为《内篇》)①是晋代葛洪(公元283—363年)的代表作,它不仅是金丹派的养生著作之一,而且还是道教养生大全。由于早期道教的养生著作大多亡佚,而《内篇》中却包含有丰富的养生思想,因此,对《内篇》中的养生智慧进行认真地发掘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一、养生理论基础(一)养生本体论《内篇》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来论证长生久视的思想。它认为“玄”或“气”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玄”或“气”产生的。它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P1)“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  相似文献   

11.
老子养生思想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 ,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老子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那么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 ,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它在天…  相似文献   

12.
四、道教义理之学的根基为“道”本原论在历史上,任何传统的宗教信仰或哲学流派,莫不树立有自己的宇宙本原观。它犹同一粒种子,有了它才可能滋长出耸干舒柯、浓荫遮地的大树来。道教当然也是这样。“道”,便是道教最根本、最崇高的信仰原理与宗旨,是宇宙的本原。在道教经典中,“道”亦作“大道”、“天道”、“常道”、“真常之道”、“太上之道”。凡是道教徒皆当虔诚宗仰,否则,“离道”也就意味着“离教”了。正因为“道”是道教信念的最高准则和教理最精奥的范畴,后世奉“道”者、好“道”者才造构出了庞博的道教文化体系。正因为有“道…  相似文献   

13.
老子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靖 《中国道教》2001,(6):28-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 一、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 老子将“道”改造成为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七章》)。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又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莫不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4.
东晋著名道士葛洪认为人通过服食金丹能够长存不朽,成为神仙,并以其理论化的神仙之学,使民间道教步入上层士族社会,建立了金丹道派。他追求人的长生久视,有众多修命延年的方法,如行气术、房中术等等,主张内修外养,众术合炼。不仅如此,在他的《抱扑子·内篇》里多处高扬了道家无欲无为、超然物外的精神风采,以及对世界本体──"道"的效仿。道的高远、深旷、微奥,"增之不溢,挹之不匾,与之不荣,夺之不瘁,唯玄道,可与为永"①。神仙道教如果想青睐于士族社会,除了要有玄谈之氛围、精神世界的追求,还要与封建纲常伦理相适应。由…  相似文献   

15.
三、《吕氏春秋》的自然观关于自然观,存在着两种颇有歧义的见解:就其本体论而论,或主唯物主义,或言唯心主义;就其发展观而论,或主辩证法,或言形而上学。其分歧在于对书中自然观的基本范畴及其构架的理解上。(一)关于“道”。《吕氏春秋》以“道”为自然观之最高范畴,为世界万物的本根  相似文献   

16.
葛洪《抱扑子外篇》卷五之《君道》,以儒家思想为主线,论述了"君臣"治国执政之道。葛洪的"君道"治政思想具有独特见解和系统观点,其基本思想和观点是儒道治政思想和理念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教“重玄”乃是道教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思想流向及其构建形式。其思想源流非常复杂,不仅宗承老庄道德之学、旁融佛家心注之说、汇通儒门义理之念,也是顺应时势,博采杂家的结果。正因为此,“重玄”思想建构才形成了其突出的特点,它对此后的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重玄”语缘自《老子》“玄之又玄”句,此句古训为“幽深而又幽深”,用来形容道之深奥难测。此语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的道书佛籍中。据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5称:注老以“重玄”为宗,始于魏隐士孙登,之后,梁朝道士孟智周、藏旁静,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美国汉学家魏鲁男道教典籍《抱朴子内篇》英译文本为例,分析译者在翻译道教核心概念“玄”、“道”、“一”时所表现出的典型的“民族中心主义”文化观,探讨其操作手段背后的“文化无意识”根源.本文认为,“玄”、“道”、“一”作为道之本体在先秦道家思想中可视作同义项,但这三大概念在道教典籍《抱朴子内篇》里已有明显不同,译者将“玄”、“道”、“一”与“上帝”绝对等同,并在译文中按目的语文化习俗借基督教“上帝”概念的多种赋义对应解读,这一缺乏“文化自觉”的宗教阐释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时代已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19.
李健 《哲学动态》2022,(12):62-69
对老子的“自然”概念可作两层分疏:“法自然”与“辅自然”。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言,从文法修辞上可以还原为“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人法地、天、道也就是人“法自然”(自然是地、天、道的本质),人“法自然”的诠释路线可以克服“道法自然”的诠释困境。就“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百姓皆谓我自然”而言,讲的是圣人“辅自然”,意在君王应顺辅百姓之自然。其他关于“自然”的原文及思想,均可统摄在“法自然”与“辅自然”的两层义涵之中。人“法自然”是在天人(天道与人道)关系里讨论修身智慧,是向上法(人取法地、天、道之自然),凸显天道的本原地位;圣人“辅自然”是在君民关系里讨论治国智慧,是向下辅(圣人辅百姓之自然),凸显民的自主性地位。  相似文献   

20.
南齐佛教徒、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评论家刘勰 (公元 465~ 5 2 0年 ) ,写有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 ,其中提出并阐明了“文原于道”。儒家有六经之道 ,道家有自然之道 ,佛教有四谛之道 ,道教有神仙之道 ,诸子百家各有其道。“道沿圣以垂文 ,圣因文而明道” ,各家各有其“道” ,各有其“圣” ,自然各有其“文” ,“原道心以敷章 ,研神理而设教” ,是谓文章。道教之“文” ,其经书至今已逾万卷 ,是一个庞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思想体系。道教自东汉流传至今 ,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它的哲理、神仙信仰、醮仪规范、方法道术、宗教意象、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