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工作幸福感是个体工作目标和潜能充分实现的心理感受及愉悦体验, 是一个需要组织和个人持久努力和投资的动态过程, 包括工作投入、心流体验、工作旺盛感、工作满意度、工作积极情感等宽泛的结构。有必要从暂时、个体和单元三个水平对工作幸福感进行研究。随着研究方法的进展, 工作幸福感的研究呈现出个体差异和个体内波动结合的趋势。工作幸福感多水平动态形成机制模型整合了组织和工作环境因素、个人特征以及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体现了工作幸福感的动态特征, 解释了人类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是工作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外溢?交叉动态模型解释了幸福感在不同生活领域的外溢以及在工作团队成员或家庭配偶之间的传递, 有助于推动工作幸福感不同测量水平的效应研究。未来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工作幸福感的动态因果模型, 探讨不同水平的工作幸福感对绩效的影响机制, 更多地研究心流体验、心理旺盛感、高兴和自豪等工作幸福感指标, 加强对工作幸福感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2.
蒋奖  徐凤  曾陶然  徐亚一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782-1790
体验购买是指为了获得生活经历或经验而进行的购买, 与其相对应的是实物购买, 指的是为了拥有物质类商品而进行的消费行为。这两种购买类型对于个体的快乐有着不同的影响, 体验购买比实物购买更让人感到快乐和愉悦, 其中的原因存在于以下5个方面:体验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善, 变得越来越美好; 体验与自我的联系更为紧密; 体验购买不易引起社会比较; 体验能够满足基本心理需要, 尤其是关系需要; 体验易于分享。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 探索购买类型对快乐感的长期影响以及对不同取向幸福感的作用, 体验优先的适用范围; (2) 改进现有回忆和想象的研究范式, 提高生态效度; (3)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购买类型与快乐感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心理治疗领域更加关注个体积极情感的体验,幸福感的提升和适应性归因方式的建立是其重要的研究角度之一。综述了归因方式和幸福感在心理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和心理治疗转变个体归因方式和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个体归因方式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的联系。这将为心理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心理治疗领域更加关注个体积极情感的体验,幸福感的提升和适应性归因方式的建立是其重要的研究角度之一.综述了归因方式和幸福感在心理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和心理治疗转变个体归因方式和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个体归因方式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的联系.这将为心理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5.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价值观对个体的发展起引导作用, 与幸福感密切相关。认同自我增强价值观, 即关注个人利益, 可以让人体验到波动的幸福感, 表现为短暂快乐和消极情绪的交替循环; 认同自我超越价值观, 即切实关心他人利益和福祉, 则可以让人拥有持久的幸福感, 表现为一种持续的充实、和谐、宁静的状态。就作用机制而言, 认同自我超越价值观的个体可能对自我威胁信息有较少的防御性反应, 体验到更多的社会关系导向的情绪, 激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从而获得持久的幸福体验。未来的研究可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考察自我超越价值观对持久幸福感的作用, 系统探讨二者之间的其他潜在机制, 并通过开展自我超越价值观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七情”是情感的外壳,情感的实质是对德智体美诸方面肯定或否定的体验,情感的差异性正是由对这诸方面的需要、渴求或意向所决定。情感的基础、观察、发展和培养等,必须从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新需要和原有水平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去考察。  相似文献   

7.
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运用《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对广州市2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考察了广州市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并对主观幸福感与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男女幸福感没有差异;(2)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决定;(3)外在准则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间接的;(4)个体的自我体验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外界准则等相关,但与外界准则的相关最大。  相似文献   

8.
同情心是一种社会性情感,是指个体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并体验对方情感和感受的能力。它常常表现为体谅、共鸣、关怀、亲切等心理过程。同情心与其它的心理品质形成过程一样,是在儿童与周围人的相互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人类,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类有丰富的情绪表现。幼儿同样拥有丰富多彩的情绪世界。有的孩子稍不顺心就大哭大闹,有的孩子受了委屈只是暗自流泪,有的孩子快乐自信,而有的孩子冷淡退缩。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认识儿童的情绪表达也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我们有义务培养孩子学会拥有积极、快乐的情绪。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0.
作为时间动态性表现形式之一,积极情感习惯化对于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意义。积极情感可分为快乐型(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和实现型(追求意义和自我实现)。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快乐型情感的习惯化,而对实现型情感鲜有研究。并且,实现型情感习惯化是否会受到多样化的影响及其与抑郁的关系也不清楚。因此,采用习惯化范式,对快乐型和实现型情感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与快乐型情感相比,实现型情感不容易发生习惯化;多样性能降低两类积极情感的习惯化速度;个体的抑郁水平与实现型情感习惯化速度有关,且神经质在其中起调节作用。这表明,实现型情感短期习惯化可能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11.
幸福感:认知与情感成分的不同影响因素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04名城市成年人为被试,以生活满意度、对生活质量的评价为认知指标,以快乐感、正向情感、负向情感为情感指标,调查了其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城市成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评价、生活满意度、快乐感等较高,即他们有较高的幸福感.(2)幸福感的认知和情感指标的影响因素是不尽相同的.总体上看,生活质量评价、生活满意度这两个幸福感的认知指标主要受年龄、收入、人际支持、亲密度四个因素的影响;而正向情感、负向情感和快乐感作为幸福感的情感指标,主要受人际支持、支持的利用度、亲密度和适应性四个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当人们互相交流信息时,或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信息中,无不渗透着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而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个人需要的体验,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功能,包括人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我国文化传统和汉语的特性使语文有着它特殊的人文内涵,严格意义上讲,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学”。这种以人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所构筑的学科,必然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人类无尽的情感。强调人文精神,重视人的情感,这是新课标的指向所在。在语文教学,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以课堂为主舞台,通过教师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培养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操;或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明辨善恶的能力等积极情感。结合教学实践,我体会到,激发学生激情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相似文献   

13.
彭怡  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052-1061
幸福感是一个关注个体最佳心理功能和体验的概念, 国内外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取向——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WB), SWB关注个体享乐, PWB关注个体潜能实现。在对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SWB和PWB的特点及其间的区别与联系, 并在一个系统的视角下, 从主体行为感知角度对幸福感进行整合, 提出了个体幸福感整合模型, 呈现了基于主体同一性的幸福感整合路径及特点。在此基础上, 重新界定了幸福感的概念, 从时间维度分析了个体幸福感的整体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国家伦理与个体道德的统一,把“八荣八耻”的荣辱观转化成每一个体自觉的道德认知与情感体验,是荣辱观教育的关键。荣辱观教育有其辩证性内涵,在教育目标上,它是培养“道德人”与“能力人”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它是一元价值内容与多元实践方式的统一;在教育原则上,它是道德理性设计与道德情感供给的统一;在教育方法上,它是荣辱价值引导与主体生活体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本研究考察了体验购买与实物购买这两种购买方式与个体享乐幸福感和意义幸福感的关系,并探索了个体的关系需要满足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回忆范式启动不同购买经历之后,被试依次完成关系需要满足问卷、享乐幸福感与意义幸福感量表。结果显示,体验购买组的享乐幸福感和意义幸福感都显著高于实物购买组;关系需要满足程度在购买类型与享乐幸福感、意义幸福感的关系间分别起到中介作用,这表明购买类型通过满足个体的关系需要进而提升其享乐幸福感和意义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6.
作场所精神性是指个体在工作背景下的一种超越性体验,它是通过工作过程提升工作的意义与目的、培养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感来丰富个体的内心生活体验,从而提升个体的心灵层次,实现个体的成长与进步。从工作场所精神性的概念形成、研究方法和研究热点等三个方面,对工作场所精神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工作场所精神性在未来研究中主要包括:提出明确统一的定义和结构,运用新的研究范式注重对精神性作用机制的探讨等,并指出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展工作场所精神性研究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蓝红 《学海》2002,(2):156-159
道德情感是构成道德品质的主要因素和重要环节。它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估量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处境时所产生的内心情绪体验 ,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出于满足自己的道德需要而生发的情感 ,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研究道德情感的培养 ,充分发挥道德情感的作用 ,是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一、道德情感的特点道德情感是人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情感。它作为一种特定的道德意识现象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理性与感性相融合一般地说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 ,对任何一种道德关系…  相似文献   

18.
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陆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34-139
心理幸福感是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研究范式,研究者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从理论出发建构幸福感的结构,指导幸福感测量的发展。已有的研究表明,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和生活事件等内外因素可以较为有效地预测心理幸福感水平。近年来,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出整合的趋势。此外,中国人的幸福感研究在借鉴西方成果的同时,仍然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情感平衡量表以及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测查了227名农民工。结果如下:1、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负性情感及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情感平衡呈显著正相关,与正性情感相关不显著;2、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已婚农民工比未婚农民工体验到更多正性情感。结论: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旨在探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依恋、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武汉七所高校319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和400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为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和社会支持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1)他们的依恋回避维度、消极情感高于一般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方面得分显著低于一般大学生;2)依恋、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3)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依恋焦虑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依恋焦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加入社会支持后下降。结论:社会支持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依恋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依恋通过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来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