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泽州的弥勒信仰源远流长,以青莲寺为中心,主要表现为弥勒上生信仰,是泽州佛教僧众净土信仰的主流。而其最流行时期主要在中唐和金代,其流传与唯识学在泽州的弘传关系密切,唐代的弥勒信仰还受到法华信仰的影响。弥陀净土信仰则主要在俗家信众中传播,以青莲寺和松岭寺来看,金明昌、泰和以后方始流传。  相似文献   

2.
古代泽州的弥勒信仰源远流长,以青莲寺为中心,主要表现为弥勒上生信仰,是泽州佛教僧众净土信仰的主流。而其最流行时期主要在中唐和金代,其流传与唯识学在泽州的弘传关系密切,唐代的弥勒信仰还受到法华信仰的影响。弥陀净土信仰则主要在俗家信众中传播,以青莲寺和松岭寺来看,金明昌、泰和以后方始流传。  相似文献   

3.
温静 《佛教文化》2007,(5):88-90
独乐寺,得名难考。寺位于天津市蓟县城内,始建于唐,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是中国著名的三大辽构寺院之一(其余两处为辽宁易县奉国寺与山西大同华严寺),其内现存观音阁为国内最古木结构楼阁。历经多次地震岿然不倒。寺以“建筑、泥塑、壁画”三绝闻名于世。梁思成先生评价其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4.
广胜寺在山西省洪洞县境东北霍山南麓,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霍泉即发源于北。寺区古柏苍翠,溪流潺潺,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据《山西通志》等记载,寺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初名“俱卢舍寺”,亦名“古阿方王塔”,唐大历四革(公元769床)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奏请扩建,改今名,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寺内建筑均悉数毁于平阳大地震,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重建,明清两代曾作补葺,形成现状,主要殿堂均为元代遗构。寺由上、下两寺和水神庙组成,上寺在山巅,下寺在山脚,水神庙在…  相似文献   

5.
晓帆 《法音》1988,(11)
慈恩寺位于西安市雁塔路南端。这里原是隋代的无陋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的养育之恩,扩建了无陋寺,并改名为慈恩寺。当时寺内重楼复殿,云阁禅房,共有十个院落,总计1897间,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伊琳等人又画了许多幅壁画,因之这座寺院极为庄严。寺建成不久,玄奘法师被延请为上座。玄奘在此住了8年,从事佛经翻译。后在玄奘的倡议下,于永徽三年(652)在寺内西院修建了大雁塔。《大慈  相似文献   

6.
《法音》1991,(12)
法藏,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生于唐都长安,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于西京(今长安)大荐福寺逝世,是唐代重要的佛经翻译者、著名的佛教理论家、我国佛教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被尊为华严宗的三祖。法藏的思辨能力极强,在佛教名哲辈出的唐代,他站在圆融无碍的根本立场上,以“无尽缘起”为核心,建构起了一个独具异彩的圆融哲学体系。圆融,是指在不同层次上、不同关系中相对独立存在的一切个体与  相似文献   

7.
包兆会 《天风》2018,(1):38-39
唐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入唐朝首都长安,时称景教。景教入唐传播之说得以确立乃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在陕西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传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唐太宗下诏准许景教在中国传播,于贞观十二年(638年)命人在长安城义宁坊修建寺院(教堂),用于安顿景教教士。起初该寺被称为'波斯寺',到了天宝四年(745年)  相似文献   

8.
常熟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城北虞山之麓,该寺始创于南齐,邑人郴州牧倪德光舍宅为寺,名“大慈寺”;相传唐贞观年间,有黑白二龙较勇,冲进成溪,遂成破涧,故寺又名“破山寺”;唐懿宗咸通九年,敕赐大钟及“兴福寺”额,因名“兴福寺”。  相似文献   

9.
寻石头记     
萧艾 《佛教文化》1993,(4):42-42
1993年7月13日,湖南省佛教文化研究会在南岳山下祝圣寺召开成立大会。笔者为此会发起人之一,特从广东韶关南华寺赶来开会。会议结束当天上南岳山,栖南台寺。南台寺系六朝古刹,创建于梁天监年中海印和尚,海印常在寺侧石台上坐禅念经,故寺名“南台”。唐天宝初年,曹溪门下石头希迁禅师来南岳,见“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故号为“石头和尚”。(《五灯会元》和《宋高僧传》均如是说。) 当时,居南岳者。  相似文献   

10.
一、日本对不空三藏的评价 不空(705—774)是印度译经僧,曾翻译《金刚顶经》等密教经典计110部143卷,是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并列的四大翻译家之一。 他于746年携密教经典再度来长安以后,迄774年圆寂为止,前后约三十年间,受到唐玄宗、肃宗、代宗等三代皇帝的深厚信任,执当时中唐佛教界之牛耳,曾于永泰二年(766)奏请代宗修建山西五台山金阁寺,发动宰相及节度使等,翌年建成。这座金阁寺是“九间三层,高百尺余”(《入唐求法巡礼记》),铜瓦涂金,照耀山谷的庄严华丽的大寺院,当是五台山各寺  相似文献   

11.
古城扬州北郊,蜀冈如卧龙般蜿蜒绵亘。名扬四海的千年古刹大明寺,就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大明寺及其附属建筑,因其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而历代享有盛名,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千年古刹,历经劫难,终获新生。唐会昌三年(843),九层栖灵塔遭大…  相似文献   

12.
刘国强 《佛学研究》2004,(1):214-217
醴陵市位于湖南东部,“荆楚古邑,湘东名珠。”佛教传人醴陵始于唐代,雪庵禅师为开山之祖。雪庵俗名李琼,豫章(江西)人。居家习禅并精医术,唐贞观年间(627-649)得道,敕封正一品荣禄大夫,一真明尊大师。奉命从江西前来醴陵选寺址。选定长连冲狮子山建大佛寺。寺高九丈,敕赐三钟七鼓,寺后有七星池、铜钉石等名胜,后寺毁于火而不存。唐代出家为僧,限制很严。  相似文献   

13.
海会寺,亦名龙泉寺,位于山西省阳城东十五公里处的大桥村西。这里樊山起伏,形如座椅;河水清澈,宛若玉栏。水碧山青,极尽人间胜景。因这秀丽宜人的景色,早在唐代便有僧人在此结草为庵,研习佛学,取名“郭峪院”。后来西蜀僧人顺慜东游至此,感其环境优雅,就此栖息下来,并增修殿宇,扩建寺院。后经郡守(泽州刺使)奏请,唐昭宗于乾宁元年(894)赐额“龙泉禅院”。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1,(10)
西藏,唐代称为吐番,明代称为乌斯藏,意译是“清净中心”,清代才称西藏。西藏居亚洲屋脊,是世界第一高原,高度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藏族人口约370多万,分布在西藏、青海、西康一带。佛教从内地传入藏族地区,始于唐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下嫁带去了佛像和经典,松赞干布造惹摩伽寺(小昭寺)以安奉释迦等身太子像,又建迦刹等十二寺于拉萨四周各要地和许多修定道场从事礼拜,使内地佛教深入藏族地区;松赞干布娶尼泊尔  相似文献   

15.
善化寺位于大同市城区南门里西侧,俗称“南寺”,系辽金两代陪都西京(即今大同)的大型佛寺建筑之一。据碑文记载,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年号得名“开元寺”。后晋初年易名“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寺宇大部建筑毁于兵燹,“楼阁飞为埃粉,殿堂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金天会六年(1128)至皇统三年(1143)由住持和尚圆满大师募资重修,凡15年始成。据《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载,金代重  相似文献   

16.
佛歌     
佛歌又叫佛偈子,是信佛的妇女们在朝山进香赶赴庙会的过程中唱的歌,不是僧侣们在庙堂颂赞佛祖的“偈陀”(gatha)。它之所以被称为佛歌,一是因它具有宗教色彩,二是由于运用了佛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旧时重庆,寺庙很多。原巴县境内有寺庙246座,仅县城之中就有46座。合川、江北、岳池、邻水四县交界线上,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始建的海拔1433公尺的华蓥山光明寺及合川县涞滩场之唐僖宗广明二年(公元881)始建的鹫峰寺(现名二佛寺),每年有  相似文献   

17.
正一、寺院历史南山禅寺原名石泉寺,为山东龙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寺庙。据史书记载:佛教在唐代时传入龙口,自唐至清,佛教兴盛,全县800余村,均建有庙宇,境内著名寺观有三观八寺之称,石泉寺位居八寺之首。寺名原称昭庆寺,唐代贞观元年(627)初建,宋建隆、明万历、清雍正、光绪年间屡经重修。鼎盛时,庙容金碧辉煌,为邑内一大胜景。寺址位  相似文献   

18.
文澜 《法音》2000,(1):50-51
蜚声海内外的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的西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寺址原为州民黄守恭家桑园,相传桑树曾开白莲花,故献园与僧匡护建寺,朝廷赐额“莲花寺”。长寿元年(692)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又更名“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遂改称“开元寺”。大中元年至六年(847—852)间,华严宗僧行标曾驻锡此寺。大中二年(848),天台宗僧令言于开元寺西创支院“西罗汉院”。五代闽国时,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父子笃信佛教,于开元寺西北创支院。当时…  相似文献   

19.
葛天  张萍 《法音》2022,(9):19-26
<正>一、引言《唐大历六年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之碑》,为纪念荐福寺临坛大师智舟法师所立,现存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太壶寺。碑高234厘米,宽74厘米,最厚30厘米。碑阳、碑右、碑左、碑阴均有文字。碑阳隶书16行,每行36字格,右下角缺佚12字,为世所重。宣统三年(1911)《重修泾阳县志》[1]对该碑进行简介,  相似文献   

20.
南京玄武山上有座五层方形砖塔,是1944年2月28日为供奉大唐三藏玄奘法师顶骨而建造的,故名三藏塔。玄奘法师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初五,荼毗后灵骨葬于长安(氵产)水之东,后五年改葬于樊川北原,为建塔(即今长安兴教寺玄奘三藏塔)藏之。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据长安,毁寺发塔,灵骨迁于终南山紫阁寺。迄宋端拱元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