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您知道有这么个公式吗:“气功+特异功能=巫术” 可能有些人一见这个公式会跳起来:“你这是对‘人体科学’的污蔑!” 且慢发火,也先别抗议。这个公式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大气功师及其鼓吹者们提出来的。您若不信,请看事实。 一、严新首先与巫术攀亲 第一个把气功和“特异功  相似文献   

2.
吴彩强 《哲学动态》2006,2(12):48-51
在心智哲学中,功能主义是备受关注并得到广泛支持的心身关系理论。功能主义有许多形式,但其首倡者普特南的机器功能主义理论最为引人注目。普特南曾说:“我也许是第一个提出计算机是心智的正确模型这一论点的哲学家。我将我的学说命名为‘功能主义’,以‘功能主义’为名称的学说已成为当代心智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些人说是正统的———观点。”[1]这种功能主义不同于概念功能主义,它不注重身心关系的概念分析,而是从组织学上把心理的功能类比为计算机功能,是心理功能主义;它也不同于目的功能主义,否认心理功能是心智存在的目的,它是…  相似文献   

3.
英明领袖华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号召我们一定要把揭批“四人帮”的伟大斗争进,行到底,“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密切联系各条战线的实际,把被‘四人帮’颠倒了的路线是非、思想是非、理论是非,一一纠正过来”。这向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当前的迫切任务。“四人帮”为了实现其篡党夺权的罪恶阴谋,大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随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非斯大林化,那儿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较为自由的讨论。讨论的主旨是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化,及与此相关的精神内容的贫乏。波兰哲学家L.柯拉科夫斯基是这样说到这个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并不意味着它是由内容规定的一种学说,而是一种纯粹形式的,由一个绝对正确的机构下达的命令规定的学说,这一  相似文献   

5.
李洪志在《转法轮》一书篇首的“论语”中说:“‘佛法’是最精深的,他是世界上一切学说中最玄奥、超常的科学。”“‘佛法’是从粒子、分子到宇宙,从更小至更大,一切奥秘的洞见,无所不包,无所遗漏。他是宇宙特性‘真、善、忍’在不同层次的不同的论述。”实际上,“真、善、忍”只能是某个人类社会群体的生活信条,绝不是什么宇宙的根本特性。而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四册《词义》一文中有这样一幅图和一段说明文字: “前面的图可以表示这个道理。大圆圈是用来表示象‘船’‘纸张’‘房子’等这些所指范围大的词,套在里面的小圆圈是表示‘轮船’‘红纸’‘四合院’这些所指范围小的词;更小的圆圈表示所指范围更小的词。”  相似文献   

7.
孔子创立了意在惠及天下众生的"仁爱"学说,为儒家所宗,奠定了中国主流文化的思想基础。儒学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以民为本。孔子的全部学说,关注的最终焦点都是百姓的幸福。汉代以后,儒学被统治者定为一尊,成为封建丈化的正统。但是,统治者标榜的儒学,已非"原典儒学",而是经过文人政客改造了的儒学。儒学政治演变成了政治儒学。孔子的学说近乎理想化,存在两大严重缺陷:"尊君抑臣"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自律"的调控手段。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词义赋值的模糊统计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马谋超 《心理学报》1990,23(1):53-59
本工作采用了一种称之为区间统计的模糊统计方法,对三个维度上的量词或分类词作了经验的赋值工作。它们分别涉及差异量词、及完好性和肯定性的分类词。差别量词有‘无’,‘几乎无’,‘较小’,‘中’,‘较大’,‘很大’,‘极大’。完好性分类词有‘劣’,‘差’,‘可’,‘良’,‘优’。有关肯定性的有‘少许’,‘基本’,‘坚决’。文中列出了若干统计的指数。它们相应于每个词义的模糊集隶属函数,心理量表值和模糊度。从所得结果中可以表征,所有给定的语词,除极个别外,都属模糊概念。还可看到:在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序关系。在心理量表上,相邻的有序词义之间的距离是不等的,而且各自都有不同的模糊度。  相似文献   

9.
曾子思想与阴阳学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分化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影响十分重大,曾子及其后学发展了阴阳学说,并将其引入儒家理论,就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内容。然而,在许多论著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有的专家在研究《易经》的《彖传》以后曾经断言:“战国中期以前的孔孟儒学则未涉及自然观、宇宙论。孔盂大儒以礼学与仁学为核心,遍查《彖传》全书,却没有出现一个‘仁’字,也没有出现过一个‘礼’字,反之,《彖传》中重要的哲学概念‘天行’、‘刚柔’、‘阴阳’等范畴,均源于道家著作”(陈鼓应:《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管子学刊》1995年第1期)。其实,这种断言是不合乎儒家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1 引言如果说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是维多利亚时代 ① 所孕育的 ,即它是弗洛伊德所生活那个时代时代精神的反映 ,那么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 ,经典精神分析学说所赖以产生的时代精神已开始发生变化 ,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史家墨菲所描述的 :“2 0年代以后 ,心理学家开始在每一次有关人类行为的概述以后都加入‘在我们的文化中’这一短句 ,正如在上一个 2 0年代中开始给‘本能’一词加引用号一样。”[1] 霍妮 (Horney ,K .)作为一个曾接受严格、系统的经典精神分析训练的人格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 ,已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切 ,并…  相似文献   

11.
光明日报8月20日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批评刘节的座谈会纪要、《学术研究》第4期发表了金应熙的《评刘节先生的以人性论为核心的唯心史观》,就刘节的“唯仁论”和唯心史观展开了批评。兹将批评的要点,简介如下.一关于“唯仁论”。在历史研究所的座谈会上,不少同志指出:“‘唯仁论’是刘节先生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理论’。刘节先生从资产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80周年前夕,由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举办的“五四运动与中国的科学与社会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4月2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20余名学者和研究生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授孙小礼主持。任定成教授作了题为《为“赛先生”辩护》的报告。报告试图澄清“赛先生”的含义:“‘赛先生’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赛因斯’,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科学知识,也不是中国人在具体的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而是科学在政治、道德和学术三个维度上的思想展开和精神张扬”。针对人们对于所谓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13.
一个故事 阳历年初做避静时,神父给我介绍一本小书,题目是礼物,封面上还画着一盒装饰漂亮的礼物,翻了几页方才发现原来书的内容不是‘礼物’而是‘现在’,因为英语中同一字present有这两种意义,必须藉上下文而决定该用那一种,接下看时却又发觉作者字中行间的意思是要指出‘现在’这时刻是人人皆有的礼物。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9,(3):68-73
立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政治现象。它通常以德性论的伦理样式塑造着人的志业追求和精神生活。然而,个体德性论视阈中的立志只是在与自我相涉层面,关联着我们做人的观念,一旦扩及更广大的社会和人类意义上的事业追求和精神生活,往往遭遇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困惑。故澄清立志之为德性的本质,还需拓展其文化政治意义。儒家有千年一贯的立志德性传统,其德性诠释的逻辑是"以‘心’‘之’‘道’而成‘德’"。然而,其自己本位的个体德性论局限亦颇为明显。故欲超越传统德性论诠释,就需要将立志的个体德性论视角与时代总体性文化政治意义相结合。青年马克思和青年毛泽东的立志范例提供了经典诠释。立志的文化政治意义在于:立志活动只有超越个体德性论视角,才能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阈限,将个人志业的追求和人类解放的事业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近读李鹏程博士力作《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以下简称《沉思》),细细品味,觉得颇有新意。本文就其整体性的文化观念及关于文化研究的新思路,略陈管见。一、《沉思》一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整体性意义上的文化观念。正如作者自己在此书序言中所说,《沉思》无意给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哲学”这两大问题作学术“立法”,而是希冀与读者朋友进行互相“对话”和“追问”。作者认为:“哲学不应只研究认识,也不应只研究以已被抽象了的本体论为前提的‘历史’,而应研究人类的全部‘文化’;哲学作为‘观念’,它应是…  相似文献   

16.
(一) 近两年来,学术界在道德继承问题的讨论中发生了不少争论。争论的焦点,不单涉及如何对待遗产并如何批判继承的原则问题,甚至涉及到怎样区别某一种社会的精华与糟粕,我们今天能否不分革命与反动,把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遗产拿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问题。在这场争论中,王煦华先生在《统治阶级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和《关于道德讨论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两篇文章中以十分鲜明的态度表示赞成那种主张继承剥削统治阶级道德的见解,强调“无产阶级批判继承一切统治阶级道德,根本不是‘能不能’、‘可不可以’的问题,而是怎样理解这种批判继承的问题。”他一方面认为别人对于“抽象继承”论还“理解”得不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坚决纠正‘文化大革命’中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口号的错误,这绝对不是说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不需要继续进行各方面的革命斗争。”并提出,在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的“新理学”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哲学体系。由于冯友兰在“新理学”中“尽力追溯他的学说如何系‘接着’而不是‘照着’程、朱、道家、魏晋玄学及禅宗发挥推进而来,有集中国哲学大成之地方”,①加之他在“新理学”中讨论了人们广泛关心的中国文化建设、生活方式和思想修养等问题,使“新理学”在中国思想界一度广为流传。贺麟曾认为“新理学”的“流传”使冯友兰成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影响最广声  相似文献   

19.
说“除非”     
‘除非’的用法有些特珠,就是说,它所引出的表结果的分句竟是互相矛盾的,但整个复句的意思却又是一样的。比如: 除非有病,他才请假。除非有病,他不请假。因此,有人认为这是‘除非’用法的混乱,应该予以规范。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那又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这不是‘除非’用法的混乱,而是它词义变化的结果。‘除非’是一个双否式合成词,即‘非’(不是)前面再用一个‘除’(除了)加以限制。由于这样否定再否定,便成了表肯定(‘只有’) 的意义。它的基本句式是:  相似文献   

20.
李明欢在其文章“欧拉伯:源起、现实与反思”一文中对“欧拉伯”一词来龙去脉有较多论述。“‘欧拉伯’(EuraNa)是由英文‘欧洲’(Europe)与‘阿拉伯’(Arabia)两词组合而成的一个新的人造词。1973年中东十月战争结束不久.法国新创刊的一份以欧阿合作为主题的时事评论杂志,以《欧拉伯》(EurabiaNewsletter)为刊名.由此正式‘制造’了这一新词。该杂志围绕当时‘欧一阿对话’(Euro-ArabDiaIogue)发表评论,并没有产生太大的社会影响。但是,‘欧拉伯’一词.却逐渐被英、法、德、荷等诸多拉丁系语言所接纳,成为一个国际性词汇。”(李明欢,2010)“然而,2005年1月出版的((欧拉伯:欧洲一阿拉伯轴心》(以下简称(《欧拉伯》)一书,对‘欧拉伯’进行了重新解构,将其定义为‘欧洲正在阿拉伯化、伊斯兰化’的政治标签,并进而衍生出‘欧拉伯威胁论’,从而引发欧、美、中东学界、政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论,‘欧拉波’成为研究当代欧美政治的重要新概念。”(李明欢,2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