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学儿童谦虚行为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谦虚行为是一种中国特有的亲社会行为,在有关儿童道德判断的跨文化研究领域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实验室实验对311名7、9、11岁小学儿童的谦虚行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果发现,儿童的谦虚行为不仅与年龄因素有关,而且还会受到社会情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5~14岁儿童对亲社会行为认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问题的提出道德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虽然为确定儿童道德认知水平提供了一个基本构架,但不能具体反映儿童对各种道德现象的认知水平。因而,要深入了解儿童道德认知规律,必须对各种具体的道德认知现象进行研究。亲社会行为是道德行为的一种,儿童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涉及道德评价、道德动机等方面。了解儿童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我们解释许多儿童道德行为的机制,也可以为教育工作引导儿童开展合作、分享、援助等多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选取259名4~7岁儿童,考察了其在不同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发展状况.结果显示:情境类型对儿童对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具有重要影响.在不履行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失败情境中,存在与反社会及亲社会情境中不同的情绪判断模式.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归因模式的发展是以"结果定向--道德定向"为主线并整合多种定向,不履行亲社会行为情境中出现了责任定向,反社会及反社会行为失败情境中出现了弥补和掩饰定向.  相似文献   

4.
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实验参照艾森伯格—伯格设计的亲社会两难情境,编制适合于我国儿童生活实际的亲社会两难情境故事,以研究我国儿童的亲社会道德推理。结果表明:在本实验中所研究的我国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基本上与艾森伯格—伯格的结论一致,但他们的亲社会道德推理水平略高于美国同年龄儿童;不同的两难情境对儿童的道德推理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在亲社会道德推理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李丹 《心理科学》2000,23(3):285-288
本研究以小学二、四年级和初中预备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进行了测查.研究结果表明,人际交往状况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同伴关系好、人际信任度高的儿童有较多的亲社会行为;父母教养方式对这一年龄段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太明显;此外,研究还发现,焦虑程度较高的儿童,其亲社会行为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6.
大量研究已经表明,消极道德情绪可以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但积极道德情绪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仍然缺乏全面探索。安慰行为是幼儿的典型亲社会行为,本研究使用实验法,采取想象启动和实际启动两种范式,考察积极道德情绪对3-5岁257名幼儿的安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幼儿的安慰行为发展具有年龄特征,4岁是幼儿安慰行为发展的转变关键期,更有意义的是,研究证明积极道德情绪对幼儿的安慰行为具有促进效应。本研究结果能为有效培养儿童的安慰行为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了173名4~10岁儿童在道德领域和个人领域情绪理解的发展变化特点,以及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主要情绪预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的预测违反规则感到高兴。从8岁开始,儿童预测违反道德领域的规则比违反个人领域的规则会更不高兴。(2)在次要情绪预测中,在道德领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儿童预测"违反感觉不高兴"。在个人领域,预测"违反感觉不高兴"的人数在10岁组出现下降。(3)8~10岁组儿童道德领域的情绪理解能显著预测其亲社会行为,儿童预测违反道德规则时的情绪预测越积极,其教师评定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越低。这些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展现出越来越丰富、复杂的情绪理解能力,并且儿童道德领域的情绪理解能力能显著预测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8.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四种亲社会行为在儿童身上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儿童对这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分化发生在18~24个月;②四种亲社会行为随儿童年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③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既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情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问卷调查了775名小学四、五、六年级儿童的移情和道德认同对于道德脱离的影响及道德脱离对其社会行为的作用。结果表明,儿童的移情和道德认同均对儿童的道德脱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儿童的道德脱离对于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与亲社会行为则是显著的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个体多重敏感性因素与环境交互的视角,本研究探讨了亲子关系、感觉加工敏感性(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SPS)与COMT Val158Met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以507名学前儿童为被试(M年龄=4.83岁, SD=0.90岁),分别采用父母报告的亲子关系量表、高敏感儿童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中的亲社会分问卷测量了亲子关系、儿童的SPS和亲社会行为,采集唾液样本进行基因位点的分型。研究结果发现,亲子冲突、SPS与COMTVal158Met多态性的三重交互作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显著。在携带Val/Val基因型的儿童中,高SPS儿童比低SPS儿童在低亲子冲突条件下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但在高亲子冲突条件下表现更少的亲社会行为;在携带Met等位基因的儿童中,亲子冲突与SPS的交互作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同时具有高气质敏感性和高基因敏感性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更容易受到亲子冲突的影响,这为深入理解个体多重敏感性因素与家庭环境交互影响儿童发展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晓辉  雷雳 《心理科学》2011,34(2):423-428
青少年是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他们的网络道德和亲社会行为表现值得关注。该研究使用问卷法探讨了447名中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发现: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较积极;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表现的亲社会行为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紧急型、利他型、情绪型、匿名型、依从型、公开型,其网络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水平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网络道德认知和网络道德情感对网络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内部机制——共情和道德认同在这一关系之中的中介作用,使用游戏接触经验问卷、人际反应指数量表、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问卷和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对777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正向预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2)共情和道德认同在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显著。具体表现为四条中介路径:一是共情的中介作用,二是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三是通过共情和道德认同的中介顺序在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四是通过道德认同和共情的中介顺序在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为合理引导青少年接触视频游戏和培养其道德情绪、认知及行为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3.
采用道德认同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和五因素正念度量表对5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道德认同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道德认同的两个维度—道德认同内化和道德认同符号化均能正向预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2)共情在道德认同内化和符号化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正念在道德认同内化和符号化通过共情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正念减弱了道德认同符号化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正向影响,增强了共情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本研究考察了4岁和6岁儿童在亲社会情境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在亲社会道德情境中,年幼儿童倾向于判断行为者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年长儿童则作出积极的情绪判断;(2)在归因定向中,4岁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6岁儿童出现了由结果定向到道德定向的过渡;(3)亲社会情境的类型不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4)在观点采择任务中,甚至4岁儿童也能对自己的情绪体验作出合乎道德准则的判断和归因。  相似文献   

15.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森伯格认为,柯尔伯格研究所用的两难情境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她区分并设计出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并用来研究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发展.本文扼要地介绍了艾森伯格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研究及其理论,并把该理论与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理论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儿童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性、社交性、群体制约性等特点;其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更接近于原型表征方式,特质型亲社会行为处于亲社会行为概念的中心位置;儿童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决策受其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影响,不同类型的儿童和不同种类的情境对SIP过程产生交互影响;通过提高儿童青少年解决同伴冲突的技能和情绪胜任力等方面的团体干预活动,能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事件取样的方法,对276名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儿童的在园亲社会行为进行10天的自然观察,获得有效事件样本942件.统计分析表明:(1)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3)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小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而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4)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5)教师通常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做出积极反应或中性反应;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多做出积极反应,对儿童的分享行为、帮助行为、安慰行为多做中性反应.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未得到及时的强化.  相似文献   

18.
儿童侵犯行为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儿童侵犯行为的发展,同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一样,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世纪以来,这一领域在国际上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们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尤其是70年代以后,有关这一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国内,关于儿童侵犯行为发展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甚至刚刚起步.本文在较广泛地参阅了国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了当代西方儿童侵犯行为发展研究的概况,以期为我们开展中国文化背景下儿童侵犯行为发展的研究提供某些资料.  相似文献   

19.
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特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亲社会儿童具有独特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友善的归因倾向,关系性目标定向,对亲社会行为反应做积极评价等。应用SIP范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更清楚地揭示社会认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机制,而且还对儿童的行为矫正和训练具有积极意义。但是,SIP模型应用于亲社会行为研究时在理论模型及方法工具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亲社会行为归因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社会行为归因是社会认知的重要部分,它集中表现为对H·Kelley 提出的折扣原则的使用。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5—14岁儿童对不同情境下亲社会行为的归因。结果表明7—8岁儿童已普遍使用折扣原则。对不同情境中的亲社会行为,儿童所作的内部归因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