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7,(1)
<正>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大部分的佛教徒修禅宗和密宗,修净土的相对比较少,认识净土的人也不多。很多人对净土法门有一些误解,认为单靠念佛往生是迷信。感觉上净土法门似是知识水平不高或年长佛教徒的修行方法。很多朋友问我,你是科学家,亦是大学校长,为什么信佛?更为什么去修净土?  相似文献   

2.
妙音 《法音》2002,(3):35-38
虽然世尊早有明训,众生皆有佛性,本来都可以成佛,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现在,学佛人大增,念佛者多,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念佛人中,流于偏激执著者甚多,是非常可惜的。甚至有些地区,偏执者人多势众,偏又喜欢干涉别人的修法,使得修学其他法门、其他宗派的人,不敢讲话,噤若寒蝉。学佛而至偏执,又进一步演变成对别人的干扰,是与佛法的精神背道而驰的。有一位修密宗的出家师父,曾向笔者哭诉,因为念佛人的偏激,把学密的视同邪魔外道,因而无人供养,生活陷入困境云云。现将常见的一些偏执表现举例如下:有一个自称专修净土的…  相似文献   

3.
念佛体会     
明康 《法音》1996,(11)
念佛体会明康曾有同修问我:“居士慈悲,请谈一谈净宗念佛法门!”众所周知,净宗念佛法门是最殊胜的修持方法。发心修持者,此一句六字洪名使你的人生充满光明。我于1987年皈依青龙寺妙莲法师专修净宗念佛法门,数年来不论时务多繁忙,坚持日诵佛号万余。现谈一谈笔...  相似文献   

4.
“参究念佛”是否为“禅净双修”法门,古来佛教大德多有争论。憨山德清主张“参究念佛”即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净归禅。蔼益智旭则认为“参究念佛”只是禅宗法门,非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禅归净。  相似文献   

5.
龚晓康 《宗教学研究》2005,109(1):147-149
<大智度论>为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论著,被称为"论中之王".该论涉义极其广泛,对念佛法门的阐释也较为详尽.本文从念佛的方法、念佛与般若、念佛与见佛、念佛与往生等角度入手,对<大智度论>中的念佛思想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0,(7):24-28
<正>2、据《华严经·入法界品》以明净土法门为究竟之法门(1)斥上座肤见【论文】汝只知愚夫愚妇,亦能念佛,遂至藐视净土。当知:因为愚夫愚妇肯守本分,老实念佛,所以能  相似文献   

7.
念佛的意义     
《法音》1989,(5)
修净土法门,唯一的行持,就是诚心念佛。如果有人要问,为什么要念佛?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义,就是求得现前一念心的觉悟与明白。一念具足十法界,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如能发心念佛,则一念念佛,一念觉悟,念念念佛,念念觉悟。人谁不愿觉悟,谁不愿明白,但是  相似文献   

8.
四、禅净双修 净土法门以念佛为主,不论上中下根,皆能修持,而且不沦何时何地,任何行业、身份,只要有心,皆可念佛。此与禅门行者,无论山林水边、茅蓬之处,只要双腿一盘,就可参禅,同为简便易行之道,因此历来参禅与念佛便成为深入民间,普遍盛行的修行法门。  相似文献   

9.
各位居士发心来这里参加佛七,因缘很殊胜。我本人对各位的精进心、勇猛心、向道心感到非常敬佩。不少居士希望我能经常给大家讲讲佛法,但由于教务工作比较忙,所以各位这种愿望没有能够及时满足,很抱歉。今天已经是佛七第四天了。前几天,明哲法师等已经给各位开示了很多,而且有许多人经常在这里参加佛事活动,经常听各位法师讲法。我今天仅就念佛与修定应注意的问题,根据佛祖的言教,同各位谈一点体会。我们这次举行的是念佛七,严格地说,念佛也是禅定的一种。大家每天念的回向文中就有“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的话。念佛的人都希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正定。念佛三昧也就是念佛的正定(或禅定)。念佛如果不能念到一心不乱,念佛就  相似文献   

10.
王孺童 《法音》2010,(7):5-8
<正>《念佛论》是倓虚法师一篇专门探讨净土法门的讲记,虽然内容是为初机学佛者,略说念佛求生西方弥陀净土之殊胜功德,但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其作为天台宗的一代大师,以天台教观来弘扬净土法门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1,(11)
念佛往生,真实不虚。然因众生障深慧浅,实难相信。故在《阿弥陀经》中,世尊称此法门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石明先生的《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阿弥陀经赞》引用了历代净土大德对净土法门的赞叹推崇,旨在坚定我们对净土法门的信心。本期刊登了一篇报导:四川江津县彭姓一家祖辈念佛,已有三代往生。这岂不是念佛往生的最好实证?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0,(12)
<正>《坐禅三昧经》(二卷,鸠摩罗什译)卷上:"第五法门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当教一心念佛三昧。"经云: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干法门;菲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示朗然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一分稳当。此事祗问心,不必问知识也。知识亦动谈世情、轻活计,专修出要耳。示明西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远祖云:“切高易进,念佛为…  相似文献   

14.
憨山的佛教修持始于参禅 ,终于念佛。憨山以“唯心净土”指代净土法门 ,又不废西方净土作为修证指向的存在 ,但强调一切净土皆为心造 ,而不具实相 ,并立足禅者立场 ,以念佛观想为通达净土的正因 ,以参究念佛融摄禅净 ,在明末佛教净土信仰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月悟 《法音》1999,(10)
《释教三字经》说:“修行必择一捷径法门,方能有成。念佛法门,最为捷径。而持名念佛,尤为捷径之捷径法门也。最为要妙,宜笃信而力行。”诚然,除非不识字或半文盲,实在无法研习三藏教义,可以鼓励他一味持名念佛,并且笃信、发愿而力行,也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然而仅此,往生品位绝对不会高,因为往生上品的基本条件,皆为深信大乘而发菩提心,欲信大乘必须研习大乘教义以增信、解悟。或日:只要能到西方就好,下品下生就心满意足了。答日:此言差矣!俗误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  相似文献   

16.
一、法门广开皆由方便,良药对症各有千秋我们常常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也常常说一门深入,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就是学习众多的法门,那么一门与多门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  相似文献   

17.
学佛三要     
印顺 《法音》2005,(7):17-21
一、信愿·慈悲·智慧佛法,非常的高深,非常的广大!太深了,太广了,一般人摸不清门径,真不知道从哪里学起。然而,佛法决不是杂乱无章的,自有他一以贯之的、秩然不乱的宗要。古来圣者说:一切法门———方便的,究竟的,方便的方便,究竟的究竟,无非为了引导我们趣入佛乘。或是回邪向正的(五乘法),或是回缚向脱的(三乘法),或是回小向大的(一乘法):诸佛出世,无非为了此“大事因缘”,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浅说深说,横说竖说。所以从学佛的立场说,一切法门,都可说是菩萨的修学历程,成佛的菩提正道。由于不同的时节因缘(时代性),不同的根性习尚,适应众生的…  相似文献   

18.
弥勒信仰乃最早传入中土的净土信仰。本文从净土观念、弥勒信仰与念佛法门之间的关系出发,考查了早期禅宗与弥勒信仰的关系。文章认为,新兴的禅宗最初是以念佛三昧为出发点,称念弥勒乃其化人方便之一;禅宗之传衣说,实源自释迦通过迦叶而转授弥勒以僧伽梨之记载;无论从文献还是出土文物而观,净众保唐禅派皆崇奉弥勒。  相似文献   

19.
慧瓒不仅具有禅律并重、住行自在的禅法思想,而且他的弟子道绰、昙韵还传其称名念佛法门,他的法孙信行又传其头陀苦行法门。因此说,慧瓒禅师的思想是净土宗和三阶教的渊源。  相似文献   

20.
打七     
“打七”是指在 七天中,集中精力, 克期求证的修行。 修行者为了求得在 短期内得到比较好 的修行成果,常作 限期的修行,在一 定时期内,除了必 要的饮食睡眠之 外,专心致志地修 行。通常大多以七 日为期,称为“打 七”,又称为“结 七”。如果要七天之 内,专修念佛法门 者,称为“打佛七”,略称“佛七”;专修禅宗法门者,称为“打禅七”,略称“禅七”;专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为“观音七”;专念地藏王菩萨名号,为“地藏七”。 “打七”应该是起源于善导的念佛三昧行仪,善导在《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指出,念佛三昧,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