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由“和论”“气论”与“易论”三部分构成.“和”包括生命本身之和及其所依托的环境之和(内在与外在)两方面,“和”是生命产生及存在的前提;“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易论”吸收了“和论”与“气论”于一体,较系统地论述了天地是万物生命的起源、养育的根本及具体生命的产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人的生命活动经过了这样的历史过程:有夫妻而产生人伦关系,有夫妻而有父子、君臣,从而产生上下等级、制度、礼法.道德,以维护社会秩序与统一.故此,古代生命哲学对艺术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中国艺术民族特色形成的主要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2.
2001年9月 5日-19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主任克劳德·安贝尔(Claude Imbert)教授应邀在复旦大学哲学系作为期两周的学术讲演,内容涉及“20世纪法国哲学概貌”、“现当代法国人类学”、“法国艺术哲学”和“认识论与现代逻辑”等。安贝尔教授是从事数理逻辑、艺术哲学、语言哲学研究的著名哲学家,著有《现象学与程式语言》、《逻辑史》、《梅洛-庞蒂、马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学的中心转向艺术,研究和探索艺术美和艺术创造问题成了主题。第9届国际美学会议(1980)就是以“艺术创造”作为中心问题的。我国近几年美学研究也开始注重艺术问题,出版了不少有关艺术美和艺术心理的专著和译著。《门类艺术探美》一书正是适应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开宗明义地以各门艺术的审美特性作为探索的重点,把美学研究和艺术研究结合起来,融科学探索与审美鉴赏于一体。书中表明,无论在研究的重点上还是在表述的形式上,作者能以深刻新颖的观点取胜,以生动流畅的文笔诱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美学研究的中心刚转到艺术,虽然有从整体上的、一般性的角度研究艺术的专著,如《艺术哲学》、《艺  相似文献   

4.
《周易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是刘纲纪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美学研究具有总结性的成果。他力图寻找中国哲学与美学内在交融的渊源、根基,力图使中国美学内在的精神脉络更加清晰彰显。在他看来,《周易》对中国美学的影响,首先并不在于它所提出的个别直接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如“美”、“元”、“亨”、“利”、“贞”、“神”、“文”、“象”、“数”、“大和”、“阳刚”、“阴柔”等),而在于它的整个思想体系。如果说刘刚纪在撰写《中国美学史》第一卷“周易”专章时还只是初步对这个思想体系进行了抽取、…  相似文献   

5.
威斯特福(Westphal)为美国福德姆大学(FordhamUniversity)知名教授,哈佛大学客座神学教授,美国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协会会长。2003年3月他来武汉大学时,笔者就宗教现象学问题对他进行了访谈,并得到武汉大学哲学系郝长迟博士的大力帮助。问:威斯特福教授,您因为宗教现象学的研究而在美国哲学界声名卓著。您已出版了两本宗教现象学的专著,一本是《上帝,罪过与死亡———一种生存论的宗教现象学》(God,GuiltandDeath—AnExistentialPhenomenologyofReligion),另一本是《怀疑与信仰:现代无神论的宗教应用》(SuspicionandFaith:TheReligio…  相似文献   

6.
王东 《学海》2002,(4):124-127
俞吾金先生在《美学研究新论》(《学术月刊》2 0 0 0年第 1期 )中批评了中国美学的研究现状 ,反思了美学研究的知识论哲学倾向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美学研究的新方向 :以生存论的本体论代替知识论哲学基础 ,使美学研究“重新返回到生命的轨道上来” ,认为审美应该肯定生命、张扬激情 ,主张审美是人的自由状态 ,是现实生活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应该说 ,俞文切中了中国文艺研究的伦理化、认识论化、意识形态化倾向的弊端 ,而且 ,它比起玩语言、术语和仅以学术规范来支撑的“空手道”式文章要鲜活得多 ,有价值得多。但完美、没有缺陷不是有价值文章…  相似文献   

7.
倪梁康 ,江苏南京人。 1 95 6年生。 1 98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 ;1 985年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 ;1 985年赴德国弗莱堡大学留学并于 1 99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 :《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 (三联书店 ,1 994年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存在信仰》 (德文版 ,克鲁威尔国际学术出版社 ,1 999年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三联书店 ,1 999年 ) ;主要译著有 :《现象学的观念》 (上海译文出版社 ,1 986年 )、《逻辑研究 (两卷三册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 994- 1 9…  相似文献   

8.
叶秀山先生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其重要性在于,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现象学美学家,而他的美学代表作《美的哲学》,则是中国现象学美学的开山之作.此书写作于1989年,初版于1991年,此后多次再版,2010年11月出版了重订本.对《美的哲学》写作和初版的时间稍加回顾,是很有意义的.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出炉了"实践美学",成为中国美学舞台上的主角,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美学界依然处在实践美学的笼罩之下.在那个时代的学术氛围中,叶秀山《美的哲学》就已初步建构了一个现象学美学体系,可谓别开生面、一枝独秀.但是,也正因为其独辟蹊径,而且思想超前,照例难免于先行者的孤独寂寞的命运.二十年来,中国美学研究者更乐于称道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美学四讲》,而较少提及叶秀山的《美的哲学》.  相似文献   

9.
近期我国出版了几本以“艺术哲学”命名的书,有翻译外国的,也有我国学者撰写的,对艺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都有所说明,但对艺术哲学与美学的关系则没有说,或说得不够清楚,这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法国文艺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对艺术的本质及其产生,艺术作品的分类及其关系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证,而对艺术  相似文献   

10.
<正>毋庸置疑,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 1906-1998)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学家之一。通过《艺术语言》、《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心灵及其他问题》和《哲学、其他艺术和科学的重释》等一系列著作,古德曼在分析哲学、符号学和实用主义的广阔哲学背景中,对艺术进行了独特的分析和诊断,并最终构造了一套精致的"艺术语言",不仅肇始了"艺术(美学)的认识论转向",而且导引了此后20年艺术哲学的分析大潮,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尊崇为分析美学最有建树的"四大家"之  相似文献   

11.
在《在美学的世界中》这部论文集里,里夫希茨批判的另一个重点对象是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A.B.古雷加(亦译为古留加)。古雷加是那些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传记性学术著作如《康德》、《谢林》、《黑格尔》和《赫尔德)的作者,1986年又出版了专著《德国古典哲学》,这是他三十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他声称,他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美学。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有《历史美学》(莫斯科,1974年)、《科学时代的艺术》(莫斯科,1978年)、《历史艺术》(莫斯科,1980年)。他的新著《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12.
生命哲学(die Lebensphilosophie)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一种哲学思潮总称。它起源于德国。谢林(特别是他的实证哲学)、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以及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都是生命哲学的前身。但首先使用“生命哲学”这个术语的,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家、语言学家弗里德里希·冯·施雷格尔(Friedrich von Schlegel,1772—1829)。这种哲学反对理性和启蒙,强调人的感情冲动、直觉和非理性的情感,即过分地重视人的生物情感,并且把这种情感当作人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出发点和方向。一般说来,西方文学和哲学中的浪漫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属于这种哲学思潮。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W.狄尔泰(1833—1911)和法国的H.柏格森(1859—1941)。  相似文献   

13.
一 与生命美学结缘的三十年后回顾往事,我首先想提及的,甚至都不是美学,而是一部电影. 香港有一部电影,叫做《无间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位老警察问年轻的新警察的一个问题:“我们问你一个问题,你是想做一个警察呢?还是仅仅只想看上去是一个警察?”这个问题很尖锐,也很真实.我想说,这也是我在研究美学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在追问自己的.“我是想做一个美学学者”呢?还是“仅仅只想看上去是一个美学学者”?  相似文献   

14.
2016年11月5—6日在北京召开,由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主办,《哲学研究》《世界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编辑部协办,主题为“哲学地图:哲学研究的核心与前沿”。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河北大学等机构的近百名学者与会。“哲学地图(Map ping the Philosophy)”亦即勾勒哲学问题的分布、进展与前沿,勘探哲学研究的广阔程度、深入程度与趋势、热点。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他一生的后期中,从事于历史、语言、文学的研究和创作,表示与哲学分手,但他一刻也没有与哲学分离,无时不受哲学支配。什么哲学支配他呢?叔本华哲学。当王国维宣称他与哲学分手时,他就着手于美学问题的研究。除《红楼梦研究》是美学的著作外,他还写了多篇的美学论文,处处都流露出他对叔本华美学理论的惓惓之情。王国维的《屈子文学之精神》(1906年)、《文学小言十七则》(1906年)、《古雅在美学上之地位》(1907年)、  相似文献   

16.
一1934年,萨特写出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论自我的超越性》,这是他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心得。萨特沉醉于现象学的思路,这可以追溯到他的巴黎高师同学阿兰·德龙在咖啡馆里对萨特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是现象学家,你就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而且这就是哲学”。据波伏娃回忆,听到这话,萨特激动得脸色都发白了。(列维,第184页)从此,在现象学的道路上,萨特一发而不可收,1935年,写《论想象》;1937年,《论心理》;1939年,《情感现象学理论纲要》;1943年,《存在与虚无》。所有这些现象学性质的著作,在思路上是一脉相传的,都可以追溯到《论自我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在某种意义上亦可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伦理学,它所阐明的精神运动的各个环节都饱含着对于生命的深度关切,毋宁说,<精神现象学>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精神表征,由此这种生命向度在其构筑的精神体系之中成为内在的伦理价值旨趣.在生命哲学与生命伦理学的语境下阐释<精神现象学>的生命向度,指明生命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中的各个环节及其辩证运动过程,可为当下生命伦理精神的构建提供一种可能的哲学基础和精神质料.  相似文献   

18.
正阎国忠,1935年生,河北省昌黎县人,北大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留校,任朱光潜先生助教,长期从事美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前,着重在西方美学史领域,90年代后较多地涉猎了中国当代美学及美学基本原理方面。主要著作有:《古希腊罗马美学》(1983)、《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1987)、《基督教与美学》(1989)《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1984)、《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  相似文献   

19.
(一)由美国“国际现象学协会”主编的刊物《现象学探究》,刊载了海外学者金坚先生的专文:《关于胡塞尔现象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展望》(见第10卷,1986年10月),其中介绍评论了我从1980年至1983年的5篇拙作。我认为这种属于正常的学术交流是有益的。金坚先生对我的拙作作了一些肯定和鼓励,但他认为,对拙作所主张的现象学的根本观点是“把哲学与自然科学从根本上对立起”,因而是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敌人,是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  相似文献   

20.
从艺术到哲学,从哲学到艺术,再从艺术回到哲学,我始终是一个"徘徊者"。一面是对艺术的本然兴趣,另一面是对哲学的后天兴趣,正是这种"内在的张力",使得我从事美学研究感到非常非常的愉悦,或者说,我基本上是以一种"美学的态度"来研究美学的。从"生活美学"、"艺术终结"直到"分析美学"的思考,为我目前的美学研究划出了一道浅浅的印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