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水诗画意境中的气之审美是以气韵为中心的虚境审美。意境中的气与韵既是相联的,也是独立的。有以气取胜的意境,也有以韵取胜的意境。前者表现为生机勃勃、鸢飞鱼跃的气之动趣审美,以雄浑美为代表;后者表现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气之静趣审美,以冲淡美为代表。这两种美是山水诗画中最具代表性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2.
姑且不论古典艺术的形式法则,单是对古典之美进行审美主体方面的考察,便会发现在古典艺术兴盛的特定时期,审美主体的趣味是艺术审美形态的主导因素.在由情感与理智构成的二元因素结构的心理中,审美主体表现出了整体的单一性,这种单一性的达成也需通过情感与理智的斗争和妥协.在古希腊时期,哲学理性处于对个体情感的绝对驾驭地位,而在中世纪,宗教理性则取代了个体情感,支配了主体的审美判断.最终,在古典时期的审美主体心理倾向上,发生了情与理的斗争,并以理的全面胜利收场.自然,古典艺术表现出了崇高的理性光辉.  相似文献   

3.
沙画艺术创始人是匈牙利人弗兰克·卡特,后经沙画艺术家苏大宝引进中国。沙画艺术兼具西方油画的厚重与中国画的水墨晕染,并与影视、音乐、舞蹈等结合,营造出全新的视听感受,同时又极好地体现出了东方艺术的神韵。本雅明的"灵韵"概念在沙画艺术中有着较为深刻的体现,沙画的水墨意境与异质同构体现了沙画艺术中的灵韵之美。在传统文化观照下,意境与灵韵的生成要求审美主客体需达到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即一种物我交融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就油画作品中的"意境美"这一概念而言可以追溯到"写意油画"、油画的"民族化"等阶段,这是在油画引入中国后一种独特的、自觉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创作实践和思想融合。传统油画作为当今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表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经过近代几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与尝试,将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的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当代写意油画。"意境美"风格的艺术作品是写意油画发展过程中艺术家最为关心和重视的一个因素。每一幅油画作品都有自己的属性,通过线条、色彩的表达过程让审美者理解绘画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作者的主观情感是贯穿画面重要内容,也是"意境美"体现的最好方式。一幅好的油画作品的灵魂就是意境,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生活或对自然界的情感表达,像喜怒哀乐一样,不需要语言的叙述,可以让观者很直接地了解画家想表达什么。即使绘画者会用不同的形式技法来充实油画作品,但其中都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意境。在创作的过程中,如果一幅画没有一种"意境美",那会是很枯燥无味的一幅作品。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道言观要求的是一种永恒性的超时空的形上之美,他要求以有限的形式表达更丰富的内涵、意蕴,注重事物的本质而非表象,只有通向至理妙道才能提升作品的艺术品味,才能产生永久的艺术魅力。中国画里的意境韵味就与庄子道言观的哲学精神相契合。  相似文献   

6.
从诗歌艺术形象构成的角度看,“兴”与“意境”都是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范畴,都由“情”“景”二元构成。不过“兴”之景只是借以引起其情的“物”,而“意境”之“景”则是“处身其境”的“境”,即主体处身于其中借情感体验过程中酝酿、萌生特定情感和独特感受的生活环境,而且“情”与物”、“意”与“境”生成关系的方式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审美活动需要主体从世俗烦恼中解脱出来,以一颗自由活泼灵动的心去感受事物,使主体与客体密不可分,完全融为一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山水田园诗歌是最能体现这一审美过程的作品。而西方的现象学和中国道家哲学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审美主体保持心灵的虚静上却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舞蹈是以视觉占据大半壁江山的视听艺术,在创作过程中若能借鉴运用“简约”形式法则,可以指导舞蹈编导更好地去创编作品,使作品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美.我国许多编舞家在这方面都有典型的作品.除了专业舞蹈作品,在群文舞蹈领域编导同样可以运用“简约”形式美法则指导创作.但需要注意要合理借鉴视觉艺术的形式美法则为舞蹈编创所用,要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视觉艺术的形式美法则,以更好地推动自身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艺术形态是艺术家关于美的本质观念的外在显现,而对于美的本质探讨则是整个艺术理论大厦的基石,它体现着人类对最高审美理想的不懈追求。中西方艺术形态风格迥异,究其根源可分别追溯至柏拉图的"理念说"和老子的"道"。"理念说"影响了西方世界的文艺观,神秘色彩、内省意识、崇高追求等审美因素在西方社会一直延续至今。"道"则是中国传统审美意识中的至高追求,庄子、陶渊明、刘勰乃至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无不彰显出道家有无相生、致虚守静、羽化登仙的审美理想。以上两种美的本质论对整个中西方审美艺术活动的影响贯穿始末。  相似文献   

10.
孙怡华 《美与时代》2014,(3):106-106
画意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以其唯美的画面语言和美好创作内涵一直是摄影者所追求的理念,在早期依附于绘画的画意摄影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画意摄影逐渐建立起自身完整的审美体系,其民族化审美特征明显,作品中彰显了中国艺术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鲜明特征。概况起来有含蓄美、和谐美、意境美等,达到了真实与想象力的统一,体现了其艺术价值,为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析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希腊雕塑作品所呈现出的单纯、静穆与伟大,源于希腊人所追求的一种自然、和谐美。本文在分析希腊艺术观的基础上,通过对希腊各时期雕刻作品的赏析论述了希腊艺术观对希腊雕塑艺术发展的影响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影视创作属于"集体创作",每个创作者都会对影视作品的"雅"、"俗"持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导演作为影视创作的灵魂人物,其审美意趣,更会深刻影响到影视作品最终的"雅"、"俗"呈现。导演的审美意趣分别指涉两种不同的作品美学风格:"精致高雅、含蓄诗意"的雅致之美、"理性感性、能指所指"的中和之美、"严肃深刻、艺术创新"的永恒之美;或者"民间民俗、通俗易懂"的平实之美、"充溢情感、绚丽视觉"的张扬之美、"轻松愉悦、商业时尚"的流行之美。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油画作为一个从西方传入的画种,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受到东西方两种古典艺术传统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中国现当代油画创作中几种对待古典艺术的不同态度及其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样式,着重说明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古典主义。  相似文献   

14.
《枇杷图》为虚谷在1896年创作,这是虚谷最后的作品之一。《枇杷图》画作展现出了独特的构图方法以及用色,有着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这也是虚谷绘画艺术独特意境美感的表达。关于虚谷的《枇杷图》,具体从构图、用色以及线条分析其艺术特征,对《枇杷图》艺术成就与贡献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波洛克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行动艺术的先驱,他是以“滴洒“作为主要绘画手段来创作纯艺术的艺术家。他作品中流露出的自然品质十分接近于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波洛克的思想之“源”、创作的“真”、形式的“味”和目的性的“游”,与中国山水画之间有着相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的园林艺术各具特殊历史内涵,由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中的精华。西方园林刻意注重形式美,体现人工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而东方园林体现的是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追求的是意境美,讲究的是含蓄、深沉、虚实共生。"西方形式美、中国意境美"的哲学思想与美学认识奠定了各自园林的基础。从人与自然、形式意境、哲学等角度,初步探讨东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相似文献   

17.
道家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境,历来被人认为是一种审美的至境、化境。它们所强调的虚一而静和一念顿悟,即是以超越的心态,与俗世人生拉开距离,以保证主体注意力的审美转向,进而达到对于观审对象的高峰体验。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心境,是人类诗意生存所必须的想象中的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18.
西方油画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其艺术创作思想和形式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为油画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其中具有“百戏之祖”之称的昆曲作为综合性的戏曲形式,所包含的各种形式的元素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油画作为西方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与中国昆曲视觉元素相互碰撞、融合,以创造更加绚烂的艺术火花。提取昆曲表演中的服饰、人物、纹样、妆容、头饰等元素,以油画创作为载体进行表现,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元素逐步转变成油画创作中的组成部分,从民族化的角度进行油画与昆曲的共通性分析,以便在此基础上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作品。这样既发展了油画创作形式,又传播了中国传统优秀昆曲文化。  相似文献   

19.
抽象与具象——中西原始社会图案造型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是一种抽象的理性;西方的理性则建立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更注重科学的理想,因而追求合逻辑的真理之美。中国的意境之美与西方的摹仿、求真艺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20.
“崇高之美”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崇高之美是审美对象的“大”,即体积、数量、结构、气势的大.崇高之美还表现在人的道德方面的高尚、庄严、伟大、悲壮等.崇高之美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它能震撼人心,鼓舞斗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创作更多的彰显崇高之美的作品,以鼓舞人们走向崇高和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