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康德的美学中,崇高是与鉴赏相并立的重要概念,但由于审美分析中的独特性和涵义结构的复杂性使其难以得到明确的界定。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崇高和道德感三者的对照厘清崇高概念的逻辑层次和功能地位,揭示崇高概念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对象到展示主体内在超感性基底的反转,数学与力学维度交错、激动与静观并存的特性。本文通过比照康德对鉴赏判断四个契机的说明剖析了崇高判断四个契机的内涵;从崇高概念特殊的构架入手,对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之区分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崇高与道德感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展示了崇高概念中与断裂和反转并存的内在统一性,正是这种充满张力的结构使得崇高成为从自然到自由的过渡的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2.
康德关于美的论述没有将"天国"拉回到"人间",但他的美学却揭示了一条理路,致使后来的大陆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依照这条理路反思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由于康德认为美让崇高变得有了意义,且崇高理论对回答康德哲学所逼出的"历史"、"时间"问题没有太多助益,所以其崇高理论远没有他对美的解释那么富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的根基就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传统美学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中华美学精神集中表现在它的“美善相乐”,“天人合一”,“和合之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产物,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论体系,它将以美和艺术来塑造人民的灵魂,鼓励人民向上向善,以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为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如下概念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术本身是以求真为目的的,求真的机制是想象力在理性的范导下通过知性来协调、整合感性的形式与质料。2)这种机制必然伴随有审美的价值。一旦这种价值被自觉,这种自觉就成为学术的原动力,并由于审美活动自身之原理——想象力的自由活动与知性、理性的协调一致——极大地激发学术创造的功能。3)因此,纯正的学术人生将因为美的发生而变得有意义、有活力。4)由于学术活动的审美内涵中除了美之外还有崇高感,纯正的学者如此终其一生,将完成一种崇高的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5.
沉郁”是一种审美形态,又是一种审美风格,“沉郁”还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沉郁”,是指一种深沉郁结、沉厚勃郁、凝重悲抑的艺术风格、美学风格。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到“沉郁”。沉郁之美在人们的精神领域、文学艺术乃至生活中都有大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美”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好”,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美丽”“美好”“优美”等词汇。从价值论来看,“美”是一种审美上的价值,往往与真和善成为人类的最高精神价值追求。从美学来看,“美”是指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问题,从本体论上看,美是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或者价值;从认识论上看,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从发生学上看,美是社会实践的自由的产物;从现象学上看,美是显现为形象的价值。中西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大约有四种途径:一是从事物的自然性质上探讨美;二是从客观精神世界寻找美;三是从主观精神世界寻找美;四是从社会生活寻找美。现代还出现了一种完全否定美的本质问题的反本质主义的倾向。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思想,其表现为“和合之美”“美善相乐”“天人合一”的中华美学精神,它与西方“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思想相反相成。不同的美学思想体系有不同的美的范畴。一般来说,美的范畴有:美与丑、优美与崇高、幽默与滑稽、悲剧性与喜剧性。美的形态,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相似文献   

7.
邹永图 《现代哲学》2000,(1):104-105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下简称为“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哲学学说。从其诞生至今,已成为世界上一切共产主义政党和全世界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然而,从理论形态上完整准确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哲学,却仍然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崇高事业。  相似文献   

8.
"伤高怀远"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要意境之一.这类诗词因道出了人生的惆怅而具有永久的魅力.这类诗歌所蕴含的美学意象,是一种超越的距离美,这种美的最高形态为崇高.  相似文献   

9.
李振纲 《哲学研究》2022,(5):43-52+128-129
孟、庄心学都关注心体与工夫的开掘。孟子说性善,以性善推论王道正义;庄子主性真,以性真推演生命自由。孟子“集义”“养气”“践形”“舍我其谁”的伦理心境,意在凸显道德主体性的诚明及道德实践的庄严崇高,觉解伦理原则的共性并走向“同美”的道德世界;庄子“集虚”“听气”“忘形”“淡然无极”的审美心境,意在消解审美活动的主观性,营造一种虚明空灵的开放胸怀,吞吐万象,涵融心物,感悟生命之美的个性,走向“大美”的艺术天地。一个唤醒道德自律,一个体验审美自由,儒道互补,美善相蕴,共同推进了战国中期心灵哲学的崛起。  相似文献   

10.
“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基本观念.顾颉刚先生认为“圣”字最初只是非常普通的知识意义上的聪明义,诸种崇高和神秘义都是后来加上去的.我们同意顾先生的后一判断,但不同意前一判断.我们认为“圣”字初义当为“听治”,引申为“善听”.“善听”之义也主要不是从知识听辨而是从德性意义上来引申展开的.在最早的文献中,“圣”义及其观念主要不是知识意义上的“聪明”而是德性意义上的宽容、通达(包括通神)、自制、顺从等涵义.稳定形态的“圣”的崇高、超越与神秘义及观念可能主要是春秋后的引申发展.  相似文献   

11.
缥缈是一种高远隐约,若有若无之貌,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一种审美境界。缥缈美在自然和艺术的各门类中都有大量的表现,有深邃的中国哲学意蕴,直通中国道家的“有”、“无”、“虚”、“实”的哲学理论。 “缥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2.
"设计责任"作为设计美学所必须探讨的问题之一,在设计及人类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生产的出速发展,设计几乎对于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负有责任,然而很少有设计师能对此作出回应。设计师作为设计的主体,本身负有重要的、无法推卸的责任,这是一种为人类的、为真实的世界的社会性的责任,践行责任的设计师体现出一种崇高的美。  相似文献   

13.
刘法民 《哲学动态》2006,10(11):57-60
近些年来,一种新的美学研究门类正在我国悄然兴起,它便是有关怪诞的美学研究与探讨。一怪诞的美学源流与发展美学关于美有两种分类,其中若以形态特征为标准,美可分为优美、崇高、悲剧、滑稽、怪诞五类。所谓怪诞的美学,就是以怪诞审美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中国自古以来没有怪诞范畴研究,怪诞的美学是在西方发生发展起来的。公元1500年左右,在罗马城一座叫“尼禄金屋”的地下室及走廊里,发现了一种当时人都未见过的有着奇特风格的古代装饰画,由于这种画是在洞穴(grotta)中发现的,人们就在这个词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新词“grottesco”(即怪…  相似文献   

14.
庄子第一个在美学意义上提出了"大"这个范畴。庄子美学从属于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因此,这里的"大"与"道"含义基本相同,所以又称为"大美"。庄子把"大"与"美"进行了区分,认为"大"高于"美"。因为"大"体现了"道"的顺应自然规律,无限的力量,体现了纯粹的自由,体现了天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能的力量,体现了不为一切有限事物所束缚的最大的自由。庄子所说的"大美"即无限之美。  相似文献   

15.
“虚静”和“静穆”是东西方古典艺术作品极力追求的审美意境.两者虽都包含“静”字,但其涵义却是大不相同的,前者着力于“虚”,后者着力于“穆”,两者都认为只有做到“静”才能隽永含蓄、达到永恒之美.东方“虚静说”要求创作主体在创作时进入“物我两忘”的境地,并要求作品达到“物我交融”、“以天合天”的意境之美;西方“静穆观”则要求创作主体模仿真实,严格遵从美的形式法则、以人工之巧智达到最自然的唯美形式,要求作品体现出崇高与庄严的气息、体现单纯与纯净之美.“虚静说”对中国艺术的审美标准有重要影响,而“静穆观”则成为判定西方古典主义艺术形式与内涵的重要准绳.对二者的比较可以探知东西方古典艺术的异同,从而创作出既具民族特色、又具国际特点的优秀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6.
长城是一座典型的、伟大的建筑物,其悠久的历史、庞大的形体、坚固的构型都蕴含崇高感。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在现代人眼中,长城的崇高感越来越向优美转化,更多地被作为一个优美的建筑物来被欣赏、描绘。崇高和优美本是两个相互排斥的审美范畴,它们却在长城实现共存和转化。  相似文献   

17.
葛洪的《神仙传》站在“大道为一”的角度,展现了一种人在向道的旅途中与遒合一的化“化”之美。第一个“化”指的是道的造化,而第二个“化”是指在道的造化下,人在向道修仙的过程中化生而成的诸种现象,化“化”之美通过各种现象的“化”而凸显。在《神仙传》中所展现的化“化”之美,重“身”而不役于“身”,“生”通过“身”使“美”得以产生,并展现出来。众仙通过“身”将“生”呈献给世界,将对身体的道化与“美”的展现融为一体。“身”在向“生”的旅途中,势必要完成对自身的扬弃,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而“化”却成全了“身”的这种飞跃。“美”贯穿于众仙在化“身”为“生”的始终,是于人性中释放神性的过程,是超凡入圣的过程。“化”后的“游”让人逐渐褪去了凡俗的皮,经历天地之大化,见天地之大美,也在“游”的过程中进入超凡入圣之境,回归于“道”的本然。 阳淼,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07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8.
崇高是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崇高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在抗争中的超越,体现的是人的尊严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正是崇高与高尚道德统一关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对希波克拉底警句的深层解读--审美修养是从医之必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图透过医学与艺术的联系,深入到医学与美学关系的层面,进而发掘希波克拉底关于"医学的艺术乃是一切艺术之中最为卓越的艺术"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指出希波克拉底警句蕴涵着:医学是美的职业,它具有崇高地位和独特的重要性;医学所追求的是健康而美好的人生,医学所创造的是健康之美、生命之美、至善之美、仁爱之美.既然医学是最为卓越的艺术,医务工作者就应该重视美学修养,并让医学审美意识牢牢植根于自己的医学实践之中.换句话说,审美修养是从医之必需.  相似文献   

20.
"磅礴"是一种美的形态,属于"壮美""阳刚美"类型的美;"磅礴"又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词汇、概念、范畴。"磅礴"的审美内涵是雄大壮伟,宏阔浑莽,气势逼人,震撼心魄。磅礴之美是一种宏大之美、壮大之美、雄大之美、气势之美。"磅礴"之美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都有大量的表现,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