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音乐的声音材料并非自然界的自然音响,而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乐音.然而音乐发展到20世纪,许多传统的音乐观念被颠覆,音乐不一定是以音响作为它的感性材料,音乐的材料也不一定是乐音.作为一种观念的表现,音乐甚至可以没有音响.  相似文献   

2.
《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蔚 《管子学刊》2002,(1):70-75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它通过对音乐的产生,音乐与人的情感,音乐与社会相互关系等的分析论述,强调了乐与礼的结合和音乐的社会功能,阐明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音乐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关等观点,在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乐记》对探讨我国音乐美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阳  王赛 《管子学刊》2011,(4):25-26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学重要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被人尊称为"历史的巨人"。荀子的音乐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乐论》中。他认为人需要音乐,肯定了音乐在沟通人们情感以及在人性教化中的巨大作用,具有"中和之美"。他强言力说若要让音乐成为教育人的工具并阻碍其进入邪乱,就必须要遵循道德伦理的准则。《荀子.乐论》是荀子关于音乐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不但全面阐释了荀子的音乐思想,更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指出了荀子音乐思想中"重善轻美"的思想倾向,并对其这种思想倾向的非理性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便人们对荀子的音乐思想有更全面、更重要、更客观的理解、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协同作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是目前广大音乐教师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音乐教学中的"协同效应".即:音乐鉴赏、表现与创造之间;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之间;音乐与其他文化学科之间以及音乐课堂内外之间的"协同效应".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协同效应"是新课标背景下搞好音乐教学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21实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美学史上,黑格尔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他对“美学”一词作了新的诠释.作为美的艺术哲学,黑格尔对艺术美、音乐美的见解独到,其主张至今发人深省并对音乐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黑格尔关于自然美与主体性的观点,至今仍是音乐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贾剑蕾 《管子学刊》2012,(1):102-103
孟子主张仁政,在其音乐思想中也体现出对音乐仁与义的追求.“与民同乐”是孟子的重要音乐思想,它体现出对审美活动社会性的肯定.孟子从感官生理的角度肯定了音乐美感存在的共同性,提出了对音乐美感共同性认识的理论,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是首次.孟子的音乐思想在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代音乐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我们应当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甚至要把实践摆放在第一位。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是灵魂、思想的艺术,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工具,并且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的一种情感艺术时,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音乐实践的意义。同样表演一首完整的艺术作品,我们不能只是掌握它的音乐理论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了解它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音乐背景,这样才能对一首作品的音乐内涵、音乐意境以及音乐形象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所以正确把握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的关系,会提高我们的音乐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主持梵呗清歌以来,常有许多想法。这不仅仅在于如何选择佛面,而 是考虑到究竟怎样才能通过这一栏目使佛教音乐得以弘扬、发展。在这方 面广大读者给了支持帮助,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今年二月收到哈尔滨读者陈星桥先生的信,他说:“佛教音乐源远流 长,是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它所用乐谱和乐器特殊及所填之词艰深难懂,往往局限于寺院早晚诵经及做佛事之用,这大大影响了它作用的发挥,尤其在今天更是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佛教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希望热心佛教音乐的高僧大德和专家学者们在发掘、整理、研究佛教音乐的同时,能结合时代作些改良和创造。例如将已有佛教乐曲配上现代乐谱,并试用现代乐器加以演奏;进而根据佛教音乐清寂和雅的特点,参考国内外的佛教音乐,创造一些比较符合现代人乐感的佛教乐曲,填上通俗易懂的佛教歌词,藉以激发出人民群众心中的宗教情感,一旦产生共鸣,影响将十分深远。” 这方面我们是努力在做的,我们在整理传统的同时参与天津歌舞剧院佛教音响诗《东方慧光》的创作,就是一次尝试。只是由于机缘尚不成熟,难以比较顺利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现在,有志于此的同道日益多起来了。本期发表的《千年暗室一灯明》是著名作曲家马友道作的。希望读者试唱,并提出您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音乐节奏和画面节奏之间的适当的音画合-和戏剧上的适度,要比音乐本身的质量更为重要.音乐若是将注意力吸引到它本身而忽略了影片显然是不恰当的,最好的电影音乐应当是"听不见"的,音乐是为影片服务的.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力。它可以鼓舞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它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充分阐述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1.
南的曲种按其音乐结构分类,其基本形态可以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不论是曲牌体还是板腔体,唱腔音乐都形成了一定的框架,这种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对唱词是一种必须的制约.唱腔音乐对唱词语言的制约,其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它促进了唱词语言的提炼、美化,在唱腔音乐的框架内尽量选择恰切、简洁、形象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完整,并描写生动,音韵和谐,琅琅上口,达到"诗化"和音乐化.像其他说唱艺术一样,唱腔音乐和语言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音乐内涵的三维度即音乐的描绘性、情感性与象征性三位一体理论,是本世纪初莫斯科音乐家瓦莲金娜对音乐内涵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亦是这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各国音乐同仁所关注.早在先秦时期,古琴音乐就已具备了音乐内涵的三维度特性,并且互为补充,在描绘性、情感性的同时,更以象征性见长,窥一见全,从另一侧面展现了先秦时期音乐文化之卓著.  相似文献   

13.
戏说霓裳     
《霓裳羽衣》从它的曲体结构可以进而了解唐代发展鼎盛时期的歌舞大曲的完整的曲体结构,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它的艺术表现、意境创造以及对外来音乐的吸收与融化都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成就,也由此促成了歌舞音乐更进一步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为戏曲音乐与说唱音乐。  相似文献   

14.
《进表》科仪,在上海正一道众多的斋醮仪式中,可以认为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仪式,通过“进表”,可将信众的意愿,上达天庭,以呈天帝明鉴,以希上苍保泰生者,超升亡者。法师通过不同的程序沟通于神、人、鬼之间。而音乐则自始至终贯穿于其中,起到了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本文拟从音乐分析的角度对“进表”科仪作一尝试性探索,一方面能对上海道教音乐作局部性研究,另一方面可对于“进表”仪式有一个粗略的认识。道教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当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自寇谦之一改“撞金伐革”的局面,而以《华夏颂》、《步虚声》作标志,道教音乐发展至今已相当丰富多彩,历代地方高道的加工处理。  相似文献   

15.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感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既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也是一个复杂的音乐审美过程.音乐欣赏是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音乐兴趣.发展人的音乐想象力、拓展人的音乐视野、提高人的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作为本土宗教文化的道教音乐是学界涉足不多的冷门。自20世纪50年代末,部分学者零星地做了一些道教音乐的收集整理后,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更多学者参与道教音乐的田野考察、资料收集、学术理论研究,以及将道教音乐引入剧院舞台作艺术性表演展示,这一学术冷门逐步形成研究热点。文章以过往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及艺术实践之综述和分析为主要内容,对当代道教音乐做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因此,音乐教学基本上是不能单单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的,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音乐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以开发并从中受益.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8.
《普天颂赞》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赞美诗集,是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一次成功尝试。它表现出一种融汇了中西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对于后来中国基督教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对于当前基督教中国化而言,《普天颂赞》无论是从音乐还是文学的角度,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挖掘。  相似文献   

19.
音乐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对人类发生作用并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对于社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古代社会人们就意识到它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社会、对人产生着影响。人们对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以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历来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和利用音乐的社会功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是每一位音乐家从事音乐文化活动的美学思想基础,也是音乐艺术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0.
田青 《佛教文化》1994,(4):48-48
最近,赵朴老对佛教音乐谈了一些意见,我们感到很有道理。他说“我看,佛教音乐还是要吸取各地丛林唱腔,及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佛教诵念腔调,总之令人听起来有肃穆、安静之感。”类似意见他曾多次强调。 我们《佛教常用唱诵规范本编辑小组》二年来基本上是按这样去作的。除了已经收集了全国各大丛林的唱腔,也计划与日、韩、斯等国联系,汇集那里的诵念来加以研究。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一工作既是十分必要,也确实非常艰巨。 本刊已先后发表了十二首我们收集整理的曲谱,不少读者也给我们提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我们编辑的《规范本》即将完成之际,希望读者向我们提供您所收集到的唱念谱,并提出您对这项工作的意见与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