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练琴方法谈     
陈卉 《美与时代》2003,(8):63-64
科学合理的练琴方法对于完成钢琴学习,提高学琴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合理地安排练琴时间;精确地读谱;不要过多地练习同一素材,而应有丰富的内容以反复交替练习;培养敏锐的听觉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国民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钢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接受和喜爱,从三四岁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加入到学琴的队伍中来。与此同时,钢琴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而良好的读谱习惯则是学好钢琴的前提和基础,它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方法、效率和兴趣等,正确的读谱能力的培养是保证学琴者强好钢琴、走进音乐之门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3.
如何学习钢琴.是许多青少年和家长关注的问题.在钢琴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正确练琴方法,又要注重对学生的听力、读谱能力及旋律、节奏等音乐知识的培养,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学生才能在今后的钢琴演奏中挥洒自如地弹出非常动听的音乐.  相似文献   

4.
吴耘 《美与时代》2007,(11):79-81
钢琴作为高师音乐基础教育课程的必修课,技术性很强,并且与其相关的课程非常多.所以,钢琴学习的好坏对整个音乐专业学习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很多学生没有一点钢琴基础,学习不得法,练习效果差,最终导致厌学、惧怕这门课程.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练习效果,提高钢琴弹奏水平,练琴方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相似文献   

5.
钢琴曲《珊瑚舞》改编于舞剧《鱼美人》中的一个片段,是一首短小、优美动听、非常容易识谱,为业余八级难度的钢琴独奏小品,但乐曲中对于提高钢琴弹奏技术如手指控制、快速跑动中的慢速触键,左手为主旋律右手为伴奏的平衡控制,乐曲所表现的水中晶莹剔透、波光粼粼的音色与音乐形象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有很高的学习、训练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钢琴老师应指导学生提早准备触键方法,做好指法的标记与统一,加强跟节拍器练习与慢速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音乐表现力,这样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弹奏能力及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19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受到感伤主义思潮的冲击,反映在浪漫主义音乐中往往是借景抒发惆怅与感伤之情.钢琴音乐创作同样难以摆脱这种影响,因此抒情性成为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肖邦是公认的浪漫主义时期抒情性创作风格的主要代表,在其众多的创作体裁中,最能反映他音乐作品的抒情性和诗意性的就是贯穿他一生创作、具有浓厚浪漫主义风格的夜曲.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国民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钢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喜爱和接受,学琴者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在学生学琴的过程中,弹琴姿势、读谱能力、节奏感、音乐表现、踏板的使用及基本功训练等六个方面容易出现错误。对此,教师必须加以正确指导,学生要用心体会,方能掌握钢琴艺术。  相似文献   

8.
戈丽芳 《美与时代》2003,(12):24-25
钢琴课教学是高师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列举几条,希望能与同行共勉,以求共同促进高师钢琴课的教学。一.要注重科学性、基础性教学钢琴演奏艺术是一项需要高度精密复杂的手指技术表现的艺术,学习钢琴的初级阶段对于钢琴学习者能否顺利地进入以后阶段的学习至关重要,手指的基本练习一直是钢琴教学的重要内容。手指练习技术的不合理在我们的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1.关于对高抬指触键技术的争论。 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地要求学生长期只练习高抬指的触键技术,使得学生的手指在演奏作品时下键笨重,声音生硬,…  相似文献   

9.
歌唱性就是人们在歌唱时、演奏时体会到的乐感、美感、情感和情绪,是音乐作品中表现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在钢琴艺术中,演奏者用内在的歌唱感觉来弹钢琴,并且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手指转变为相应的琴声旋律.可见,歌唱性处理是钢琴演奏者在学习与实践中要解决的难点,也是钢琴演奏者所追求的最完美的艺术境界与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0.
贝多芬<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气势宏伟,规模宏大,内涵深远,其对宇宙万物的概括,独创艰难的技巧,赋予作品惊人的感染力,向我们传达了各种审美信息.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作品,向欣赏者传达自己的意图、情感和艺术趣味,因此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向我们传达的审美信息主要有三种:意趣、情趣和谐趣、换言之,一部音乐作品也就是在这三方面引导着欣赏者的审美情绪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钢琴教育的现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琴教育日益普及,但"钢琴热"的背后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钢琴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视唱练耳课》是学习音乐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又是学习音乐的主修专业技巧,对音乐作品进行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音乐作品的基本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欣赏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音乐的要求也逐步走向多元化、正规化。作为新世纪的艺术人才更要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努力学好专业,这就要从基础学科入手,提高音乐的综合素质,做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视唱练耳课》也就是视唱及练耳。所谓视唱,就是视谱即唱,看似简单,但要把看到的谱子准确快速地唱出来就需要一定的专业训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巧和练习方法,然…  相似文献   

13.
丁善德是20世纪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之一,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选自<春之旅>组曲的<晓风之舞>是一首旋律优美、性格鲜明、色彩丰富的钢琴作品.本文从该曲的曲式结构、音乐材料的发展手法及演奏技法等方面对其作了详尽的分析阐述,力图窥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标题音乐"在音乐史和欧洲音乐艺术美学中的严格定义是:19世纪一些浪漫主义作曲家自觉地按照一种审美意识发明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一种体系的新音乐.它是具有明确文学含义的音乐作品,在音乐作品的内容中反映出具有情感的明确标题[1].欧洲浪漫主义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努力体现这种新的标题性思想(李斯特、舒曼、柏辽兹等),并试图为这个艺术新课题的实施制定一系列解决方案.他们力图在音乐中展现有个性的艺术内容和形象,展现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色,以及运用一种充分体现浪漫主义原则的方法——在音乐中结合不同的艺术形式.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特殊思维和创作方法深刻影响了未来的音乐作品.而这些体现在欧洲钢琴音乐中的标题性思维,其中的许多观点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5.
浅谈背谱     
记忆是人将自己体验到的各种信息贮存在脑中,并在必要时提取出来的过程。背谱就是音乐领域中的一种特殊记忆。说它特殊,是因为其具有非语义性、音乐音符结构立体性、提取方式上的操作性等复杂特征,这使得许多钢琴演奏者在背谱上煞费苦心,效果却不佳。怎么才能提高背谱的效率呢?一、分段练习,及时强化要想记得快、记得牢,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绘制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图1)。从曲线上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间间隔的延长,记忆的材料遗忘的越来越多,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在学习新材料之后的第…  相似文献   

16.
最温柔的手     
她有一双非常秀美的手,白皙、细嫩,手指修长圆润。小的时候,身为教授的父母让她练习钢琴,十个指头在键盘上飞舞,如行云流水。而他只是校工的孩子,她练习钢琴的时候,其他孩子都闹腾,只有他会搬个椅子坐在一旁专心倾听。他是除开她的父母以外唯一的听众,是她最知己的朋友。  相似文献   

17.
完美的钢琴艺术需要用音色来表现,同时音色需要听觉来进行思维训练来辨识;经典的钢琴作品是历史和大众认可的音色完美的作品,伟大的钢琴家们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所使用的音色得当.从心理活动的层面上讲,音色同人的听觉思维联系紧密;从技术层面上讲,其主要是把触键技术(触键高度、触键力度、触键速度、触键深度、触键角度)和踏板技术和谐统一并运用自如,从而同思维协调,使作品准确地表现出作曲家及作品内容相符合的音色.也使音色真正诠释出作品的音乐内容.  相似文献   

18.
视唱练耳是一门系统发展音乐听觉的基础学科,它通过唱和听训练学生的音准、节奏感、音乐感和内心听觉,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听辨记忆和识谱视唱能力,理解音乐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积累音乐语言.同时它又涉及并实践着基本乐理、初级和声、曲式等音乐基础理论,并为作曲、声乐、钢琴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是一个多学科结合交叉、知识结构相互渗透的音乐教育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的钢琴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生练琴很努力,但进步却不明显。这主要是练琴质量不高的缘故。要提高练琴质量,需要同学们从树立明确的练琴观念,做好练琴前的准备工作,采用不同方法练习不同类型的曲目,坚持先整后散的原则和注重加强彼此间的交流这五个方面下功夫。只有做到以上五点,才能使钢琴练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钢琴教学改革方兴未艾,这为儿童阶段的钢琴音乐教学[1]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从我国儿童钢琴教学目前的实际状况和学生反馈的大量信息来看,钢琴教学在教学方法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机制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更显不足.因此在儿童钢琴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