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现代宪政制度核心理念的人权原则起源于基督教的伦理规范。基督教伦理规范在权利的概念、权利的平等保护、对待法律的内在态度直至宪法规范的构成等多个方面构造着现代宪政制度的始源和根基。宪政的这一宗教之维,同时造就了宪政制度历久弥新的伟大传统,每当宪政秩序面临侵害与威胁之时,这一历史传统就会变得更加鲜活而有力量。  相似文献   

2.
礼法合论是荀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显著标识。荀子从社会政治秩序建构的客观视野来论礼,并通过以法注礼,强化了礼作为制度规范建构的意义,使其成为一种秩序建构的客观规则。荀子礼法思想的重要特质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者,荀子礼法合治的精神实质是以法补礼、以礼统法,即以法的强制性和刑的暴力性来推动礼所规范下的差等秩序的实现,以礼的差等性原则来统摄法的普遍性精神;二者,荀子通过对治法与治人以及良法与君子关系的辩证认识,既重视礼法的客观性规则,又十分强调人在礼法制度规范建构中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邹玉政  邹成勇 《学海》2005,(2):131-134
我国宪法修正案首次引入“人权”概念,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国际人权宪章》对中国的人权保护有着一定的参考作用。《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国际人权宪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确立的普遍人权对我国的宪法人权保护有着一定影响。但两个公约与我国宪法的人权保护制度在价值取向和内容上,存在差异。我们既要积极参考两个国际人权公约,又要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宪政。应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健全违宪审查制度、完善宪法解释制度等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权保护事业  相似文献   

4.
国际社会与全球社会王勇(一)什么是国际社会和全球社会国际关系的总体特征一般归纳为“无政府状态”,但是,国际关系也存在着某种秩序和维持秩序的机制(包括均势、国际法、外交、战争、大国协调以及霸权国家等等)。因此,可以认为,近代国际关系是一种有某种“秩序”...  相似文献   

5.
田飞龙 《学海》2014,(1):120-133
阿克曼的二元民主理论构成了一种关于宪法的政治正当程序理论,其对美国宪政史关键时期的结构性解释及其概念/话语体系对中国宪法学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冲击。国内的政治宪法学以不同的形式接受着阿克曼政治宪法理论的影响,在阿克曼的启发下试图对中国自身的宪政史提供一种"整全主义"解释,从而在学术品格上与所谓的宪法教义学颇有差异。阿克曼政治宪法理论中关于宪法政治的程序理性、人民的政治价值、宪定机构的制度效用、司法审查的功能定位对我们更为"整全"地理解美国宪法及其运作体系提供了更接近"历史"因而更接近"真相"的宏观图景,回应了其自身建构美国特色宪法理论的总体学术意图。阿克曼的理论激励我们进一步思考拓展宪法时间观与政治类型,重构政治宪法学的规范基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兴起的政治宪法理论在学术对话与学术批评视野中遭遇诸多误解,这与其自身的内部张力及学术建构不足有关.面向中国宪政转型的政治宪政主义进路应坚持八二宪法的成文宪法前提,摈除非常政治的政治宪法理论的影响,侧重从成文宪法内部的转型政治和常规政治的脉络中寻求有关的理论与制度方案.政治宪政主义以“保守自由共和主义”为规范基础,并发展出具体的八项制度原则.只有这些原则得到具体制度的和谐融贯的支撑,某个特定政治共同体的“政治宪法结构”在宪法性质上才构成一种“保守自由共和主义”,且其转型政治或常态政治才可能获得共和主义的健康的滋养,从而使得特定政治共同体的基于宪法的政治生活真正获得理性化与结构化.  相似文献   

7.
《原道》2015,(1)
我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治理秩序史和法治中国化两个领域。传统中国国宪、宋代司法传统和近代行政法史是我在第一个领域关注的话题,三者分别回应了华夏先贤如何通过发明和运用治理智慧为共同体实现宪法意义上的"安身立命",宋代治理者集团如何通过建章立制和断狱听讼因应"人心政俗之变"进而重建社会,民初平政院法政人如何通过裁决行政诉讼案件在"帝制走向共和"之际建构国家治理秩序等问题。我也通过对生育国家干预和夫妻财产制的历史、法理与伦理省思,初步切入了法治中国化的论域。基于这些研究,我提出"法治中国化是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论断。所谓"法治中国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当被解释进而推动为"回向华夏治理正道,重述传统治理秩序"。作为当代大陆新儒家的主要思想阵地之一,今后《原道》可以在坚持"中国"与"儒家"之立场与情怀的前提下,进一步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前述解释和推动。  相似文献   

8.
道德转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视阈中蕴含着前提逻辑:利益关系分化撬动了道德标准的普遍性根基,集权秩序瓦解增强了道德生活的自由化张力,在新旧道德秩序更替的未完成状态中,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为疏解现代性道德矛盾提供了可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中道德转型历经阶级革命伦理—国家建设伦理—改革开放伦理—民族复兴伦理等主题,逐渐从唤醒主体自知的道德觉悟,到建构集体共享的道德制度,再到维护兼容多样的道德秩序,及至塑造和谐向善的道德格局。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道德转型,通过把握善恶世界的经验规律来引领道德实践:就道德秩序优化的内在结构而言,注重国家伦理与公民德性相融合、普遍规范与自由意识相联结;就道德环境治理的领域关联而言,强调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结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9.
经济立宪是现代宪法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经济制度的规定也是现代宪法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对和平时期宪法经济功能的发挥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我国的立宪与行宪史来看,宪法中的经济制度规范不仅是我国宪法中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中国的当代经济制度变迁也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并呈现出三方面的基本特征,即与中国发展国情相联系的特色性,与中国现代化改革进程相联系的时代性,以及与中国现实发展相适应的恒定性.  相似文献   

10.
伦理体现着国家、社会、个人在不同层面上的价值追求,规范着社会空间的秩序。在从传统礼俗社会的德性伦理转向为当前市场经济社会的制度伦理的过程中,需要把对伦理主体的内规性要求与外规性约束结合起来,持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伦理之基的稳定作用;深入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发挥伦理之魂的引领作用;充分挖掘传统伦理精髓,加强伦理之根的固本作用;不断建立完善伦理制度,强化伦理秩序刚性标准;广泛选树先进道德榜样,彰显伦理示范效仿作用;营造诚信友善和谐向上的伦理氛围,从而规范并重建社会空间伦理秩序、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全国协会通过三个结合建设推动制度修改和完善。第一,把学习《宪法修正案》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坚定维护宪法的权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把制度建设与学习《宪法修正案》和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相结合,努力贯彻党和国家宗教政策,通过在制度中有表达,在行动中有表现,真正落实相关要求;第三,将原有制度与社会发展变化新要求相结合,依照宪法、国家法律法规,站在团  相似文献   

12.
正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层出不穷,世界秩序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指出,没有一种全球伦理,便没有更好的全球秩序。构建全球伦理以建立良好的全球秩序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道德体系,但是道德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的需求决定了共同价值及精神理念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张燕 《伦理学研究》2020,(2):102-107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由顺从压迫、不自觉反抗侵略到自觉为民族独立而奋起抗争的伦理觉醒过程。在此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土地改革奠定乡村社会伦理新秩序的经济基础,以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保障乡村社会伦理新秩序的运行,以文化制度建设推动乡村社会伦理新秩序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伦理秩序重建与转型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在对社会伦理秩序的重建中,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合理与优秀成分得以保存,伦理的延续性使其在新的乡村生活中仍继续发挥着维系作用。  相似文献   

14.
《原道》2017,(1)
<正>自近代以来,当中国的视域中走进了一个强大的他者——西方,自信的中华文明变得焦虑、不安,甚至自卑。在这段历史时期,儒家文明受到了很多的批判,甚至差一点被我们国人连根拔起。近代以后,当人们提到儒家,多数人总会惯性般地想到"封建等级秩序"思想对人的生命力的扼杀,或者想到儒家与君权的"互利  相似文献   

15.
田飞龙 《学海》2023,(1):27-41
“一国两制”是国家和平统一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和宪制安排,是我国宪法上富有特色的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宪制思想渊源和法理基础。香港是实施“一国两制”的最具挑战性与制度发展内涵的特别行政区,香港基本法是“一国两制”的第一部典范性立法,具有历史意义、国际意义和国家法治的创新意义。自香港回归25年来,中央治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准确落实宪法与基本法构成的特区宪制秩序,在应对本土势力和外部势力挑战下承担基础立法者和最终责任人的宪制角色,引入香港国安法和新选举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落实“爱国者治港”,推动香港由乱到治,由治及兴。“全面管治权”与“爱国者治港”是中央构建“一国两制”法理学体系的关键立足点,也是建立健全“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主要制度抓手。香港的25年经验对“一国两制”法理体系与制度体系的完善发展有重大推进,对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实现以港鉴台的初衷目标,有直接的示范和先导意义。香港“一国两制”宪制秩序有着更为自觉的法理依据和更为健全的制度体系,在新的发展阶段可以实现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6.
钱宁峰 《学海》2006,(3):136-142
宪法解释制度是宪法学的又一个重要课题。在我国宪法体制中,宪法解释的涵义的限制使用是讨论宪法解释制度的前提。宪法解释在我国宪法体制中是指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条文的解答,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等国家机关均无此种权力。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宪法解释权在实践中长期处于搁置状态。因此,我国宪法解释制度的合理构建既要在现实层面立足于宪法的规定,完善宪法解释制度的具体环节,又要在理想层面将宪法解释权与违宪审查权统一作为宪法解释制度发展的未来目标。  相似文献   

17.
法律霸权为美国提供了在全世界进行长臂管辖的意识形态与制度规范,与经济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协塑美国对世界秩序的支配。1998年以来,美式“宗教自由”渐次成为美国人权外交的核心话语之一。美国大力推广这一理念成为全球共识,逐步形塑相应长臂管辖规范,并多方推进多国宗教人权法律规范变革。2015年前美国较少以长臂管辖推进“宗教自由”。特朗普总统任内,美国始系统性借助长臂管辖推进“国际宗教自由”,力图维持其霸权优势。拜登政府履职以来,“宗教自由”由以往的外交目标全面转型成为集成性制裁工具,成为美国全面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从以经济制裁促“宗教自由”转型为借“宗教自由”挤压中国地缘政治空间、制约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当前中美之间就“宗教自由”及相关议题开展的制裁与反制裁斗争进入新阶段,双方均重视制度建设,各自行政、司法和立法体系协同配合制度实施,在国际上动员多边机制以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古典儒家提出的与大一统有关的三种观念进行了分析:第一种是公羊学,主要是董仲舒提出的作为宪法秩序之建立程序的大一统,第二种是董仲舒要求确立儒术为新王官学的大一统,第三种是孟子提出的强调仁德对于治理之绝对价值的"定于一"。这三种大一统观念均与近代以来人们基于民族国家理念而形成的"领土统一"观念无关,而恰恰足以消解后者。  相似文献   

19.
管子提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认为这些道德规范对国家的存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代中国的伦理转型在中西方伦理文化的碰撞中发生.民国时期的“新生活运动”强调民众日常生活要讲求礼义廉耻,试图以这一传统道德探索近代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近代礼义廉耻思想与传统礼义廉耻思想有一定的联系与区别.礼义廉耻思想对于当今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讲求礼义廉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践礼义廉耻,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坚守礼义廉耻,继承优秀道德传统.  相似文献   

20.
儒教、宪政与中国:一个初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宪法与政治我们常说,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仅从法律的角度看,这一点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其他任何法规、条例及更广义的规范(norms)都必须奉宪法为最高圭臬,就是说,作为在等级上低于宪法的法律或规范不能够与宪法相违背,否则就可以被合理地宣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