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7年9月23—24日,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首届年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隆重举行。本次年会由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来自世界各地的六十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开幕式由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吴震主持。在开幕致辞中,孙向晨指出,"儒学与时代"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时代命题,我们应当抱一种开放的姿态,更好地推进儒学的发展。杜维明指出,儒学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性知识,应当与世界各大文化传统进行积极对话。张学智指出,儒学的发展既包含对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2.
关于儒教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儒学整个发展历史,有一个由儒学向儒教发展转化的过程。在孔子言论和思想中,其宗教性处于潜在阶段。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其宗教性处于显性阶段。唐代儒、释、道并称三教,儒学已成为儒教。宋明理学使儒学的宗教天命观思辩论,并且在儒教世俗化方面作了很大的贡献。清末民初,一批学者致力从理论上论证儒学为儒教。儒教在争取大众、维持社会平稳安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具有比儒学更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当下如何复兴儒学?通过对儒学三次复兴历史的分析与总结,说明当代(当下生活的时代)循宗教的、哲学的、生活的路向复兴儒学都不足取,"儒学世俗化"应是当下复兴儒学所应遵循的路向。儒学世俗化,是祛儒学精神贵族化之魅,使之重归原始儒学之世俗情怀与世俗关切,而不是使儒学化为庸俗。为求儒学世俗化,儒学在当代迫切需要实现三大转变:(1)改变立场,由重"士"转向重"民";(2)改变观念,由不能容忍世俗价值转向重视民众的世俗愿望与世俗要求;(3)改变导向,由专注正面指导人生转向积极关注人生的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4.
华人移居新加坡时,儒家文化也随之而至.新加坡华人的历史有多长,该地的儒家文化的发展就有多久,而且自开阜180多年来,还掀起两次规模颇大、影响颇深远的儒学/儒教复兴运动,第一次发生于19世纪90年代,第二次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两次儒学复兴运动,分别发生在殖民地时代和独立建国时代.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情境,两段儒学发展与传播,在中国与新加坡之间、中国与东南亚之间,以及新加坡与东南亚之间,呈现了不同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由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主办,是以儒家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为基本内容的研究集刊。该刊主要发表有关现代儒学研究领域的重大问题及前沿话题的文章,兼及传统儒学领域的研究,以及中外学术与思想的比较研究,旨在为国内外儒学研究者提供高水平的学术思想交流平台,该刊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该刊由清华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院长陈来担任主编,编辑委员会由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严格执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每年定期推出两期(春季号和秋季号),第1辑《儒学与古今中西问题》于2016年12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相似文献   

6.
蒋国保先生通过对儒学三次复兴历史的分析与总结,说明当下儒学复兴宗教的、哲学的、生活的路向皆不足取,"世俗化"应是其所应遵循的路向。同样是基于儒学三次复兴历史的考察,我们对此却有不同看法:其一,鉴于儒学三次复兴游走于世俗与神圣、现实与理想、形下与形上"两极"之偏执,我们提出儒学重建要回归孔子之"道",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其普遍规约(理一);其二,当代社会问题的纷繁复杂以及儒家传统本身的多层面、多维度决定了儒学的当代重建也应是多元多样的(分殊),否定多元开展径直以儒学走世俗化道路是一种危险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史学会与曲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儒学与现代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9月23-26日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召开。来自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和韩国、日本、巴西等国的80余位学者与会,提交论文计60余篇。会议期间,海内外专家学者就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文献的整理与诠释、儒学的复兴与儒教问题,以及儒家的生态思想、经营理念等,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的武力和文化冲击下,被迫走上现代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不可避免地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汉代官方儒学的《春秋繁露》和道教经典《度人经》为具体个案,探讨了儒教与道教的关系,发现无论儒教和道教都具有神学特征,但二者的根本指向不同,儒教指向的是现实社会,而道教指向的是彼岸世界。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尼山圣源书院、云深书院联合主办的"乡村儒学与乡土文明"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1月14~1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以及山东、河南、北京、河北、广东等省市的乡村儒学志愿者,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就乡村儒学与乡土文明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一、关于乡土文明的当代境遇与挑战南京大学张玉林教授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贱农主义"的思想,它表现为压制  相似文献   

10.
《孔子研究》2015,(2):162
<正>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是中国政法大学和国际儒学联合会于2006年6月合作创办的二级学院。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刘忠德、滕文生先后担任院长。学院致力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华民族的复兴,本着"从事儒学教育,培养儒学人才,开展儒学研究,弘扬儒学精华"的办学宗旨,凝聚国内优质师资,对话国际儒学前沿,广泛开展儒学的教学、研究、交流、传播、培训活动。国际儒学院聘请众多国内外知名儒学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近一个时期,“儒家与宗教”的关系特别是“儒家(或儒学、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又一次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2002年2月 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二十世纪中国哲学”重大课题组、新加坡东西方文化发展中心联合召开“儒家与宗教”学术研讨会,海内外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孔子2000网站全文刊发了讨论的实况,引发各方面极大的兴趣和普遍的关注。这里刊发与此次研讨会相关的一组文字,以期引发进一步的讨论和争鸣。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1月26~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协办的“儒家制度化的基础及其可能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回龙观白鹭园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北京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0多位中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儒教制度化这一主题展开,就儒学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儒家的普世价值与儒教,儒学的重建与恢复经学传统以及建立儒学保护区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一、儒学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儒学要与现实相结合,要对现实和政治发挥作用是很多学者提到的话题。张立…  相似文献   

13.
土观·罗桑却季尼玛对汉地儒家的源流和特点的系统阐述,是儒家图景在藏传佛教视域下的首次完整呈现。其立足于"初儒教如星、次道教如月,最后佛则如日"的立场,区分了"儒"、"儒教"、"儒学"的内涵和特点;其通过对儒学不论述佛教因果轮回涅槃、四书五经和朱子并不抨击佛教的解释以及用佛教的观点诠释《大学》,表明其佛儒并行不悖的倾向,其对易学在藏地的影响以及藏地对孔子、易学的谬见清理,体现出当时藏传佛教对儒学认知的进一步深化,在藏传佛教与儒学交流认知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郭文 《孔子研究》2011,(3):65-73
杜维明教授的"文明对话"思想作为其理论上的一大创见,与其"儒学创新"活动密切相关.他通过深究文明对话与"儒学第三期发展"之关系,论证了儒学若要走出现代性的理论与实践困境,一种多元开放的、对话的文化交流态度必不可少.杜维明认为,当代所涌现出的全球文明对话思潮尤其对现代儒学的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更为儒家文明传统的现...  相似文献   

15.
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看列文森的儒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文森(1920—1969)作为美国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以一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奠定了其令人瞩目的学术地位。在这部著作中,他着重从思想、政治、历史三个不同的视角层面,剖析了主要由儒学所培养的文化精神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儒教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尤其着力于揭示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及由其所决定的儒教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历史存在的必然性,许多深刻见解至今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6.
纷争不已的宋代儒学复兴运动背后是士人们以重建完美社会秩序和精神世界为终极目标的共同追求,它是我们理解苏轼变革词体的思想主线和文化基础。苏轼对词体的变革,是11世纪中叶整个宋代士人精英群体在如何构建完美社会的思想基础分裂后,儒学复兴运动开始由"外王"向"内圣"阶段转换的一部分。《周易》中的"变"和中庸之道是主导苏轼人生和创作的核心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合理地解释了苏轼词中复杂的思想倾向和他对出仕与归隐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儒学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精神支柱,也是韩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在近代化过程中,面对主导现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儒学在近代东亚遇到了衰退的局面。创造儒家文明的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经过几次革命的洗礼,儒学几乎让出了主导地位。儒学影响相对薄弱的日本,则早早地把儒学淹没在近代化浪潮中。但是把儒学(性理学)作为治国理念的韩国,为了对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而提出了守护传统文化(儒学)的主张,儒林中出现了"卫正斥邪派""开化派"等各种学派,而且各学派之间的矛盾也相当激烈。面对这样的局面,以李炳宪为首的儒教改革派,积极主张对儒教进行宗教化改革,且要在韩国进行"孔教"运动。  相似文献   

18.
1999年的儒教研究,有以下几点:第一,儒教(学)是不是宗教,甚至儒教(学)是否具有宗教性,仍然处在争论之中,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第二,有关论著并不多。第三,有一些论著并未涉及儒教(学)是否宗教、但从儒学宗教性或从宗教角度研究。第四,出版了儒教专著。下面就重点问题进行介绍:一、儒学的宗教性1.郭齐勇认为:本世纪曾不断发生过儒学究竟是不是哲学或是不是宗教的怀疑与争论,原因盖在于人们往往以西方思辨哲学或一元宗教作为唯一参照来评释东方儒家思想。世纪初,唯科学主义盛行,“宗教”在中国近乎成了贬词,与“迷信”…  相似文献   

19.
探究东亚儒学的建构逻辑,不仅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可能性根据,还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建构语境和原则。通过匡正日本学者子安宣邦对"东亚"概念的误读,证成东亚儒学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多元化语境。在这种语境下,东亚儒学必然被建构为一种包含东亚各国儒学的"殊异性"于自身、又具有"整体性"之特质的儒学形态。通过对"东亚儒学"建构中存在的三种互动关系的分析,解析出"东亚儒学"建构中的主要原则。这些原则透显出东亚儒学建构中的实践智慧,为东亚儒者处理各种复杂性思想议题以及自身的系统化和整体性发展,提供了理性指引和规范引导。综合地看,东亚儒学提供了儒学发展的新视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东亚文化认同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资产,在全球文明对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更好地担承此种责任,东亚儒学应当把建构文明对话的秩序平台,创建文明对话的理性规范,寻求解决文明冲突的话语模式以及确认文明对话的宽容原则之内涵与边界等一系列理论及实践问题,纳入自己的视野,成为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有此胸怀与视野,东亚儒学必将迎来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李泽厚的四期说和黄玉顺的新三期说,都是依据某种儒家形而上学的立场给儒学分期,都主张判教,这有悖于文明对话的时代.文明对话势必导致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如果从文明对话、文化融合的角度给儒学分期,则能更好地明确中国文化当下的任务,汲取前两期儒学的经验与教训,处理好内圣与外王的关系,从信仰到文物典章制度,民力国力、技术器物应用的全面复兴中国文化,中国人期盼着儒学能如是展开,成就自己的第三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