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小辞典》是“四人帮”及其在上海的余党直接指挥炮制的一部反革命“帮书”。它按照“四人帮”的黑旨意和他们的反革命政治需要,大肆篡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歪曲、编造历史,为“四人帮”篡党夺权制造了一整套哲学“根据”和历史“根据”。《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以下简称《小辞典》)便是这部“帮书”的一个分册,它系统地宣扬“四人帮”的  相似文献   

2.
论契嵩的儒释一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朝野上下日益高涨的排佛、反佛浪潮,契嵩作《辅教篇》,阐明儒释一贯的主张,捍卫佛教。在《辅教篇》一书中,契嵩分别从社会功能的一致性、本体统一性、伦理规范的相互贯通性等三方面阐述、论证了儒释一贯思想。契嵩的儒释一贯思想,无论理论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越了前人,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过程中,经书变成历史研究的材料,经学作为传统的价值体系也随之被历史化。在经学到现代史学的转向中,蒙文通开创的"儒史相资"研究范式,既彰显了现代史学研究的客观性,又保存了经学自身固有的价值,尤为值得重视。"儒史相资"的说法出自蒙文通《儒学五论·自序》:"传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盖推本历史之经验,撰为应物之良规。《诗》、《书》六艺之文,先代之成宪也,删之定之,以诵以说。于后言之,则史也固资乎儒。于始言之,则儒也亦资乎史。世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发端,经由批判政治国家、批判市民社会以及扬弃市民社会这三个主要理论发展阶段,逐步成为奠定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从《莱茵报》时期到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早期马克思是一位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支持者,使用的是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框架。而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通过"人的解放"思想构建了一个对市民社会批判的一元框架,并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市民社会将会被真正的共同体所扬弃的观点,完成了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建构。  相似文献   

5.
儒法道治国方略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治国方略以儒、法、道三家为最有代表性。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其核心是“心治”;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其核心是“力治”;道家倡导“无为而治”,其核心是“天治”。三家治国方略各具特色,亦各有不足,在政治实践中应兼采并用,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三家治国方略虽称发达,却仅属于“治道”,属于管理学范畴,而于“政道”甚少涉及,这与中国古代严酷的专制主义政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秦朝禁儒运动及其社会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朝禁儒运动以号称先秦显学的儒家学说为打击对象,然其影响所及却绝非儒学一家,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争鸣论战被强行划上了终止符;所导致的后果亦非只限于思想领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左右和影响。一秦国历史对法家思想的选择是禁儒运动一个深...  相似文献   

7.
殷墟甲骨文中,需同于儒。需、儒人群在殷商频繁活动,在王室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也已形成专门化、垄断化的职业。《周易》的需卦虽与儒有一定的关联,但将它与殷商民族或儒的原始发生联系在一起,则尚欠证据。汉字中,偏旁带需的字,多具有柔、弱的意思。儒的文化性格受启发于周室勃兴。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及周初诸王的事功业绩与崇高德行,为最初的儒不仅提供了理想原型,也构成了儒家学派自身创生的精神动力。原始的祝、宗、卜、史职业已经不能满足儒者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要,他们游离出祝、宗、卜的职业安排,而相对保留史的存在。他们要使用民间舆论工具,通过思想与文化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上层的政治活动,保护弱者的利益,为弱者说话,自觉地认同于弱者代言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8.
儒、释、道三教合流,于南北朝后期初露端倪,于唐宋大致定型,于元明清登峰造极。它们各自建构的"三教合流"观,首先是确立"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基础性含义,用政治儒学治理社会,用心灵佛教调适精神,用养生道家护养身体,殊途同归,共同达成善治的社会—文化目标;然后是标识自身高于或者优于其他两家的特殊性含义。基础性含义巩固并推进了三教合流的历史大势,特殊性含义深化并提升了三教合流的理论—实践内涵。基础性含义求多元,特殊性含义求发展,是中国古代三教合流积淀下的珍贵历史经验,有助于导引当代宗教各美其美、良性互动、和谐共存,以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在历史上尚属我国封建社会早期,但这一时期由于历史及政治等原因,代表新兴学术思想的"士"在政治领域更加活跃起来,同时社会普遍崇尚知识,各国国君为了寻求一套积极有效的治国之策而争相礼贤下士,出现了普遍的"养士"之风,即专门招养一些有知之士"不任职而论国事",有的则委以重任而参与治国.因而思想学术领域是空前的活跃,出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进一步解放,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诸家中以儒、墨、道、法、阴阳、名辩等六家最为著名,在各家中对于音乐所持的观点最为独到态度最为明显的是儒、墨、道三家.  相似文献   

10.
颜氏之儒是颜回及其弟子所形成的学术群体.颜氏之儒作为传道之儒,继承和拓展了孔子天道性命的形上智慧,以自强不息、奋进不已作为人生信条,追求用行舍藏、乐天知命的人生境界,向往没有战争,没有纷争的大同社会.从颜氏之儒特征来看,它与<系辞>、<大象>、<彖传>、<文言>有着内在的联系,<系辞>、<彖>、<象>、<文言>、<序卦>有可能是颜氏之儒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秦后第一儒——陆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儒学就其与君主权力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引起的思想变化而言,可分为先秦原始儒学和秦后儒学,前者未曾为君主权力结合成紧密的关系,后者则主要是得到历代王朝支持和认可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儒学的这一转变中,对秦后儒学具有创始之功的有一代表人物,此即秦后第一儒——陆贾。现有的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著述对陆贾的思想及其历史作用大多论述得比较简略,而王利器先生的《新语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对之阐发较详。本文拟步王先生之后尘,对陆贾的思想和历史作用再加论列。  相似文献   

12.
秦汉间的儒法合流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流派,儒法间的合流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件极可重视的事情。这一合流现象大致完成于秦汉时期,它的发生既有其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其社会历史的需要及其所提供的现实土壤。而其后果一是在儒家“道”尊干势的传统之外,确立了君尊臣卑观念的合法性;一是纳礼入法,导致了礼教的法律化和儒家化的法律,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并维护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及其基本性格,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13.
晁罡 《现代哲学》2003,(4):85-91
《十一家注孙子》汇集了自魏武帝曹操至北宋张预等11家对于《孙子》的注解。关于治国之道,孙子与儒家的思想多有相通之处,同时又各有侧重、各有特点。11位注家在注释《孙子》过程中,既阐发了孙子的原意,又融合了诸多儒家的思想观念,体现出“以儒释兵”、“兵儒整合”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虽早已有之,但《十一家注孙子》的形成无疑又加强了这种倾向,它对历史上儒兵家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管子》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经济、政治、哲学和军事等各方面。本文拟就其中的“今行”“禁止”说,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一人类社会自有国家以后,在一个国家内,特别是较大的国家内,往往存在着统一与分裂的问题。统一乃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分裂虽亦属历史的发展,但常常不得人心。形成国家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因其能够为传统社会提供稳定的精神基础而成为被"显性宣扬"的官方意识形态。但权力私产化诱发的残酷争夺及儒家与专制政治的某些理论冲突,使后者需要通过法家思想的"匿名运用"为其提供非德性的方法论。"家天下"作为政治运行的基轴,使维系专制政权的稳固才是唯一的"里",儒法两道只是作为手段而分别予以"显性宣扬"与"匿名运用"的"表",它们之间虽存在运用方式的差异,却都被"买椟还珠"。  相似文献   

16.
杨海文 《孔子研究》2013,(2):104-114
儒、释、道三教合流,于南北朝后期初露端倪,于唐宋大致定型,于元明清登峰造极。它们各自建构的"三教合流"观,首先是确立"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基础性含义,用政治儒学治理社会,用心灵佛教调适精神,用养生道家护养身体,殊途同归,共同达成善治的社会—文化目标;然后是标识自身高于或者优于其他两家的特殊性含义。基础性含义巩固并推进了三教合流的历史大势,特殊性含义深化并提升了三教合流的理论—实践内涵。基础性含义求多元,特殊性含义求发展,是中国古代三教合流积淀下的珍贵历史经验,有助于导引当代宗教各美其美、良性互动、和谐共存,以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王锐 《哲学研究》2022,(3):63-73
在近代儒学阐释史上,蒙文通的学术遗产十分值得重视。他从“儒史相资”的方法论出发,在尊重基本历史演进脉络的基础上,重新阐发中国史学的经世传统,使儒家思想能够通过历史著作呈现出来,成为评判不同历史时期之优劣的重要标准,彰显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道义性。在此基础上,他根据儒家学说诞生的历史背景,挖掘以汉代今文经学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之中的批判性格,将其视为形塑中国古典政治传统的重要根基,从而阐释了一种并未自外于20世纪具有普遍性特征的政治运动的革命儒学。蒙文通的这些观点,对于思考现代中国儒学话语的重构极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18.
以《莱茵报》时期遭遇的"物质利益"与"理性的法"的现实冲突为起点,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以"国家的起源和国家同市民社会的关系""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为理论主题,经历了1843—1848年、1848—1871年和1871—1883年三个发展时期,同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也经历了巴黎-布鲁塞尔时期、伦敦前期和伦敦后期这样三个发展阶段,由此奠定了马克思在"经济学语境"中思考和把握"社会政治哲学话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霍布斯的契约国家论,描述了自然状态下个体如何通过契约建立一个人为的政治共同体.这一理论包含三个核心环节:契约的订立、共同权力的建立和统一人格的构成.霍布斯的人为国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双边契约,克服自然状态下的人性困境.不过,理性的契约结构形成的规范义务,仍需借助共同权力,才能保障义务的有效性.建国契约,作为国家的奠基性契约,同时建立了服从的义务和保障这一义务的强制权力.为了确立这一权力的公共性质,霍布斯在《利维坦》中阐发了一套代表理论,作为具有统一意志的政治共同体的基础,但这一政治共同体的统一却无法摆脱具有自然性的主权者.霍布斯通过契约建立的国家,仍然面临人为性与自然性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20.
<正>以舒大刚教授为首的四川大学古籍所的学者群体,经过精心论证、严密设计和多年艰辛努力而编纂的《儒藏》(史部)274册已于近期全部出齐,使明清以来众多学人的殷切期盼终于变成现实。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众所周知,汉魏之后中国文化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到唐宋,佛、道二教都相继编纂了各自集大成的文献总集《大藏经》和《道藏》,但是遗憾的是,源远流长且在中国文化中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