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主旨、特点和结构1·1《逻辑哲学论》的主旨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划界。事实上,维特根斯坦本人在序言中就明确宣称:“本书将为思维划定一个界限,或者不如说不是为思维,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定一个界限”。这一界限同时也是语言、逻辑和世界的界限。但是,界限(limit)在此是一种隐喻,它不是隔离空间领域的围墙,因为它不是世界、思想、语言和逻辑的组成部分。对此,我们不能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加以界定:首先选择两个区域,然后确定它们之间的分界线,或者反之。界限甚至不能逻辑地思考和言说,而只能显示:说清楚那些能够说清楚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陈康扬副教授编著的《法律逻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是一本较好的书。这本书据我初读的印象,具有以下的优点: 第一、体系较新,眉目清楚。《法律逻辑》打破常规,先把全书分为四编,即总论、思维形式、思维规律、逻辑方法,然后在每编下面分章分节。这种分法有很大的优点,就是问题集中,眉目清楚,而且也与形式逻辑的定义所表述的三部分研究内容相吻合。第二、原理阐述有一定的深度。如,《法律逻辑》的作者为了克服定义方面的混乱指出,任何定义都不能是否定形式的,即使是负概念的定义也不例外,但是定义项可以包含否  相似文献   

3.
本刊在最近几期中,相继登载了《从“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看逻辑与语言的冲突》,《思维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矛盾》(附平平的来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完全符合逻辑》;《修辞与逻辑三题》;《谈逻辑与语法的关系》等文章。文章的作者,有的是逻辑学的专业工作者,有的是语言学工作者,有的则是逻辑学的业余研究者或初学者。但是,他们在文章中都共同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逻辑与语言的关系问题。研究逻辑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将给逻辑科学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因为,逻辑学在  相似文献   

4.
读了《一种新妁推理形式》一文(见本刊1982年第三期,以下简称《新形式》),我是赞成的。不过,说‘新’实已不新,古书上广泛运用这种形式进行推理,现代语言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只是逻辑专门家没把它俯拾进各自的著述里而已。尽管它不能在逻辑书上有一席之位,可是实际思维里扣文章、讲话中则往往无法避开,避开了它,有许多的推理和论说就不能进行了。关于这种推理形式,我认为还需补充如下几点。一、《新形式》一文只是论证了这种推理形式在复句里和句群里的运用。其实,还不止于此。它还可以作为整篇文章的基本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5.
一、从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谈起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有句名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维特根斯坦,第20页)这句话用通俗简明的语言来说就是:可说的,说;  相似文献   

6.
李先焜先生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两篇论文(《语言、逻辑与语言逻辑》,1986年第8期;《指号学与逻辑学》,1988年第9期),批评“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的观点,论证他自己的“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符号”的观点。我认为,李先生的观点实际上涉及到“逻辑究竟是什么”这个根本性的逻辑哲学问题,因此应该在更广大的背景中去审视它。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指出,怀疑论用证据是不能被反驳的,其问题无意义。他认为,怀疑论提出了一个不应该提出的问题,其根源在于:语言的逻辑被误解了,把逻辑的陈述当做经验的陈述,以为逻辑的东西外在于主体,可以修正,也可以是错误的。怀疑论之门从此打开。其实逻辑构成了我们述说、疑问、思考的东西。我们可以说真假,但逻辑展现在我们所说中,不能被我们以语言做外在说明。逻辑的问题不能从逻辑以外来回答。怀疑中有不怀疑和不可怀疑的东西,否则怀疑就寸步难行。对此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有深入的分析。怀疑论是语言游戏的一个部…  相似文献   

8.
逻辑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工具性,西方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著作叫《工具论》,归纳逻辑的奠基人培根则把他的逻辑著作叫做《新工具》。既然是工具,就离不开实践。逻辑学就是人类思维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概括,它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掌握,被应用。正如一台机器,你要想学会使用它,就必须亲自操作,  相似文献   

9.
选择问句是选言判断的一种表现形式。选择问句表现复合判断的特点是二者必居其一。它的语言表达形式一般是:“p呢,还是q呢?”如:“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茅盾;《春蚕》) 从语言角度看,选择问句是复句,也是一个句子,所以同单句一样,只能在句末用一个句终标点。可见逻辑思维形式同语言表达的形式是一致的。但是,我们常常发现选择问句的句中使用的却是句终标点。《逻辑与语言学习》84年第一期《两种直接表达判断的问句》就是一例。作者认为“选择问句通常是可以表达选言判断的,其语言形式一般是:“p呢?还是q呢?”接着举例“是继续前进呢?还是向困难低  相似文献   

10.
自学古代汉语,练习标点白文(未加标点符号的文言文),无疑是古汉语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但是,正确地运用逻辑知识,也是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顺文意,检验标点中的错误。据《汉书》记载,有一人犯了法,汉文帝欲治他死罪,把这人交给了主管司法的张释之。而张依据法律,只判了罚金。汉文帝大怒,责问张释之为什么不判死罪。其中,有这样一段白文: 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相似文献   

11.
学过形式逻辑的《绪论》,懂得了形式逻辑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科学性质以后,我们就必须进一步具体学习和研究形式逻辑的各种思维形式,首先是概念这种思维形式。形式逻辑是从结构上来研究各种思维形式的。而从结构上说,概念乃是构成判断、从而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没有概念,就不能作出判断,更不能进行推理,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思维活动。可见,概念是人们思维活动及其逻辑结构的最基本的单位。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概念的逻辑特征,不善于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概念,那是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判断和形成判断,也不可能正确地懂得推理和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的。因此,认真学好《概念》这一章,正确地把握有关概念的各种基本逻辑知识,乃是学好以后各章的  相似文献   

12.
语言逻辑,能提高人的思维和交际的能力,是逻辑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逻辑与语言学习》已创办十年,对普及语言逻辑起了很好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当九十年代刚刚到来的时候,《逻辑与语言学习》推出了一个新栏目——《普通逻辑自学考试辅导》,这是广大普通逻辑应考者的福音,也是进一步开展社会助学、普及逻辑知识、训练和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需要。值得庆贺! 借此机会,我想就如何加强普通逻辑自学考试辅导的问题谈几点认识。首先,在当前,加强逻辑辅导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自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国逐步  相似文献   

14.
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语法与逻辑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语法的专家有时考虑逻辑太少,有的语法著作存在不少逻辑缺陷。编在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汉语知识》就有这样的情况。下面着重就划分方面的问题试作商榷。一、“中心浯”能跟主语、谓语、宾语并列吗? 课本从开始讲实词就提到“中心语”,同定语并列(第二册第257页)。讲句子成分时,又说“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第三册第301页)。且不谈“中心语”属于不属于基本成分,单说“中心语”能同什么并列,不能同什么并列。一个属概念包含若干种概念,各个种概念的总和等于属概念;属种关系不同的概念不能相加,也  相似文献   

15.
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胡泽洪同志编著的《语言逻辑与言语交际》一书,于1991年7月与读者见面了。由于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自古以来,逻辑学家们的逻辑与语言研究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然而,语言逻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还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事。随着现代化科学的发展,在西方,语言逻辑已为现代逻辑的一个分支,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在我国,近廿多年来,许多逻辑学的专家、学者也在语言逻辑的研究上取得了可喜成果。《语言逻辑与言语交际》就是这方面的成果之一。该书的特点是不囿于成说,颇有新意。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作者写此书的目的不限于运用现代逻辑的理论来研究语言中的逻辑问题,使自然语言的表达精确化。而是更  相似文献   

16.
读郑功伦、吴坚《立足日常思维实际,搞好逻辑教学改革》一文(载《逻辑与语言学习》1993年第4期),颇有同感。文中指出:“我们评价逻辑教学效果优劣的标准,也只能是能否适应人们日常思维的实际需要。”那么,日常思维对“逻辑”需要的是什么呢?文章也有交待,那就是“如果逻辑学不但能教会人们如何正确地、合乎逻辑地进行思维,而  相似文献   

17.
闫超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20-120
一、维特根斯坦对可说与不可说的划分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前言中如下说道:这本书所讨论的是哲学问题,并且,正如我所相信的那样,这些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来.是源于人类对语言逻辑的误解。整本书的主旨可以用以下的话来概括: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对于不能谈论的事情,就必须保持沉默。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读了贵刊83年第5期所载《从“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看逻辑与语言的冲突》一文,很受启发。但心里又有些忧虑,并产生一种縹缈之感。受到启发的是,一方面,得知了“草木有情”这一科学的结论;另一方面,这么优美经久不衰的语言。竟经不起逻辑的分析,竟因“不合逻辑”而“不能成立”,从而也推翻了长期盘踞在我脑子里的“凡不合逻辑的就是荒谬的”这一错误的结论。不能成立的东西,是不是就不能用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逻辑方法论的源头——《周易》逻辑方法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的卦爻符号系统及其语义说明,已经使用了一定的逻辑方法.建立在阴阳两爻这种初始语言上的符号系统,有一套自定的格式语言和规则.《周易》中的其他逻辑方法,如关于“象”的方法,关于“辞”的方法,关于“取象比类”的方法,都有其正确、合理的方面,但也都有随意性的缺憾.这些逻辑方法,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源头基础,应当成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20.
正L.T.F.哈姆特著,满海霞、张璐等译《逻辑、语言与意义》一书于2017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自然语言的语义研究入手,探究了现代逻辑的新发展,共分为两卷:《第1卷:逻辑入门》《第2卷:内涵逻辑与逻辑语法》。两卷书可独立阅读,第1卷介绍了经典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是语义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卷是对第1卷的现代逻辑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