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词类歧义解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宁宁  舒华 《心理科学》2003,26(1):60-63
采用自定步速移动窗口阅读实验范式,考察汉语词类歧义解决过程。阅渎材料为含有单字词类歧义词的句子,歧义词前面的语境不提供明确的偏向性信息.后语境提供解歧信息。结果发现,主要用法和次要用法的句子都在解歧区比控制句阅读时间加长,表明汉语词类歧义解决没有即时受到歧义词两种用法的相对频率影响,而是在歧义词处暂时不进行完全的句法分配,延迟到获得充分解歧信息的时候才分配句法角色。这一结果支持词类歧义解决的延迟模型。  相似文献   

2.
采用眼动记录的方法,考察在偏向句子语境中,不同类型的词汇歧义消解的不同。结果发现,歧义词不同意义的相对频率影响了不同类型歧义词的加工。当语境支持歧义词的主要意义时,被试加工同形同音歧义词要快于同形异音歧义词;当语境支持歧义词的次要意义时,被试加工同形同音歧义词要慢于同形异音歧义词。无论语境支持歧义词的主要意义还是次要意义,被试都要为同形同音歧义词从语境中寻找更多的信息来通达词义。实验证明,在偏向语境中,同形同音歧义词与同形异音歧义词的歧义消解过程不同。  相似文献   

3.
采用眼动方法.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汉语同音同形歧义词的歧义消解过程.结果显示:(1)在中性句子语境中,均衡歧义词的首视时间显著高于偏向歧义词.歧义词的意义通达仅受歧义词意义的相对频率影响,不受语境的影响;(2)在偏向句子语境中,当语境支持歧义词的次要意义时,被试对偏向歧义词的解歧信息的注视时间显著高于其他两类目标词,体现了语境对歧义词意义的整合作用.实验结果支持词汇歧义消解的模块化模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句子语境中汉语词类歧义词的意义激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武宁宁  舒华 《心理学报》2002,34(5):12-19
以单字词为实验材料 ,采用跨通道启动真假字判断任务 ,在句子语境中考察汉语词类歧义词不同意义激活的特点。被试为 134名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实验时向被试听觉呈现含有歧义词的句子 ,且句子语境分别支持歧义词的主要或次要意义 ,以不同的ISI分别呈现与歧义词两种意义有关的视觉目标词。结果发现 ,当探测目标词在最短的ISI出现时 ,与语境支持的意义有关的目标词反应时较短 ,表明语境在歧义词加工早期促进合适意义的激活 ,同时限制不合适意义的激活。实验数据支持相互作用理论  相似文献   

5.
汉语同音歧义词歧义消解的过程及其抑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个实验分别采用词语境或句子语境探讨汉语同音歧义词(homophones)歧义消解的过程。被试为112名大学生。实验通过有计划地比较不同语境偏向条件下有关探测词和无关探测词之间反应时的差异,从而揭示汉语同音歧义词消解过程中,对其适当意义激活以及对其不适当意义抑制的时间进程。两个实验的结果都表明:在同音歧义词加工的早期,语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歧义词不适当意义,阻止其激活;随后,语境促进了歧义词适当意义的激活。另外,相对意义频率在同音歧义词歧义消解过程中有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汉语同形歧义词歧义消解的两半球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探讨汉语同形歧义词(homographs)歧义消解的过程及大脑两半球的差异。被试为华中科技大学96名大学生,实验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句子语境呈现在被试的视野中央,探测词在SOA(stimulus onset asynchronism)为100毫秒或400毫秒时呈现在左视野或右视野。结果发现,(1)当SOA为100毫秒时,在左视野(右半球)上,与语境一致的同形歧义词的主要意义得到激活,与语境不一致的次要意义也有一定程度的激活。在右视野(左半球)上,只有与语境一致的同形歧义词的主要意义得到激活。(2)当SOA为400毫秒时,在左、右视野(两半球)上,与语境一致的同形歧义词的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都得到激活。结果表明,大脑左半球对汉语歧义词的歧义消解具有一定的优势,语境敏感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本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韩迎春  莫雷 《心理科学》2013,36(1):20-26
采用自控速度的移动窗口技术,在3个实验中分别考察句法歧义消解的基本过程。阅读材料为 不含有词汇歧义的较为单纯的英语句法歧义句。结果为:实验1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语料中不存 在歧义激发点的情况下,被试不会启动歧义的消解过程;实验2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歧义激发点 与解歧区重合时,人们会选用再分析机制来处理解歧区语料;实验3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歧义激 发点与歧义区重合时,人们会选用竞争机制来处理歧义区语料。本研究初步验证了基于激发点 的权变模型关于句法歧义消解过程的相关设想。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定速移动视窗技术,探讨语义关联性和句法歧义性对汉语直接宾语、宾语小句类暂时句法歧义句理解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语义关联性和句法歧义性对歧义区和解歧区的阅读时间有显著影响,并在解歧区产生了显著的交互作用,表明语义信息即时参与对句子的理解加工并同句法信息一起共同影响句子的认知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9.
采用眼动技术,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藏-汉读者阅读汉语歧义句时的歧义效应以及语境在句子歧义消解中的作用。结果发现:藏-汉读者在阅读汉语歧义句时存在歧义效应; 语境对歧义消解起促进作用,表现为,当语境置于歧义句之前或语境意义偏向歧义句主要意思时,藏-汉读者对歧义句的加工更容易。并且,歧义效应和语境促进效应贯穿于早期阶段到晚期阶段的整个句子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0.
无语境条件下汉语词类歧义词的意义激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武宁宁  舒华 《心理学报》2001,34(4):18-24
以单字词为实验材料,采用启动命名任务,在孤立词条件下考察了汉语词类歧义词不同意义激活的时间进程特点。实验发现,歧义词的两种意义都能被激活,但主要意义激活得较早,次要意义激活速度较慢;当两种意义都激活之后,次要意义的激活水平降低,而主要意义仍维持在一定激活水平。结果表明,汉语词类歧义词的多重激活过程会受到意义相对频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群  张积家  范丛慧 《心理学报》2021,53(7):746-757
词汇歧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在汉语中, 歧义词的种类繁多, 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两个实验, 考察在不同加工时间条件下维吾尔族和汉族的大学生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及抑制效应。结果发现, 两个民族的大学生均出现了语境促进效应, 但在短时加工条件下, 汉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显著大于维吾尔族大学生, 在长时加工条件下, 两个民族的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并无显著差异。在短时加工条件下, 仅汉族大学生可以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 在长时加工条件下, 两个民族的大学生均可以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整个研究表明, 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 随着加工时间增加, 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和对无关信息的抑制均可以达到与汉族大学生相近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孙兵  刘鸣 《心理科学》2005,28(5):1052-1055
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汉语句子理解中的直接宾语(DO)/句子补语(SC)类暂时句法歧义句的认知加工特征。实验一采用自定速移动视窗技术,发现歧义句和无歧义句解歧区的阅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实验二增加了论题适合性因素以探讨非句法信息在句子理解加工中的影响,发现论题适合性信息影响歧义区和解歧区的阅读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在汉语句子加工中存在DO/SC暂时句法歧义效应;论题适合性信息即时参与对句子的加工,并对句法歧义效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汉语歧义句的加工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两个实验,对汉语歧义句多种解释的意义频率和语境位置在句子歧义解析过程中的效应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1)前语境为被试提供了某种预期信息,它对句子歧义解析的效应大于后语境;(2)在句子歧义解析过程中,不管有语境或无语境,不管是前语境或后语境,被试提取歧义句的主要意思比提取次要意思快;(3)歧义句的多种解释的激活,有一个时间进程,在短延迟间隔条件下,歧义句的主要意思可以被激活并形成表征,但次要意思的激活和表征则需要较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汉语歧义句的消解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以汉语同形且切分层次相同的歧义句为实验材料,采用句子验证任务,着重探讨前语境或后语境在歧义句歧义消解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时间进程,被试为48名大学生。结果发现:(1)抑制机制受语境位置的制约,前语境的抑制作用优于后语境;(2)ISI为300毫秒时,对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已经发生,但尚未完成;ISI延长到1000毫秒时,对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在各个层次的语言歧义研究中,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倍受重视。词类歧义综合了前 两种歧义的特点,这种歧义词既有两种或更多的意义,又有两种或更多的词类。文章简要介 绍了拼音文字中的词类歧义研究结果、理论争论及研究方法,总结了通过这一特殊歧义现象 可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悦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3,45(3):298-309
以中、英文的多义词为材料, 采用跨语言隐蔽启动的实验范式, 考察在无语境条件下熟练中–英双语者对多义词的早期识别。结果表明:(1)熟练中–英双语者表现出显著的隐蔽翻译启动效应, 当目标词是主要翻译对等词时, 启动效应更加显著。(2)翻译对等词的性质、多义词的义项联系程度以及是否是词类歧义词都影响熟练中–英双语者对中、英多义词的早期加工。(3)在无语境条件下, 词类信息在意义通达的早期就已经激活, 并且同语义信息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根据研究结果, 扩展和修正了分布式概念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出发,探讨英语名词词组产生的歧义现象,并提出了歧义产生的积极作用。研究表明,英语名词词组中歧义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不同语境下名词性词和动词词类作类别语和描述语时意思差别很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汉语同形歧义词歧义消解的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采用启动范式,利用句子语境探讨同形歧义词(homographs)歧义消解的过程。结果表明:与语境一致的歧义词的主要意义首先得到通达,与语境一致的次要意义随后才被激活,与语境不一致的歧义词的意义没有得到激活,语境敏感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本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词汇识别中歧义词素语义加工:ER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掩蔽启动范式和ERP技术,利用歧义词素的加工,本研究探讨了歧义词素语义的激活。实验采用3×2两因素被试内设计,歧义词素两含义互为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两变量分别为启动词类型(歧义词素含义1 vs.含义2 vs.无关词)和目标词类型(歧义词素含义1 vs.含义2)。行为结果发现启动词类型和目标词类型存在交互作用,即只有当共享词素同形同义的情况下,目标词的加工才可能被启动,共享词素同形不同义时并没有产生启动效应。ERP结果进一步肯定了行为结果,在N250和N400两个脑电成分上都发现了启动类型和目标类型交互作用有关的效应,当启动词和目标词共享词素同形同义时,同时引发了N250和N400的变化;当共享词素同形不同义时,时程分析时虽然也发现了N250的变化,但是N250的效应较小,小于同形同义所引发的N250效应,持续时间也较短。实验结果说明,在词汇识别中歧义词素语义可以激活,并对目标词汇加工的早期加工阶段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拼音文字中的词类歧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宁宁  舒华 《心理学动态》2001,9(2):113-119
在各个层次的语言歧义研究中,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倍受重视。词类歧义综合了前两种歧义的特点,这种歧义词既有两种或更多的意义,又有两种或更多的词类。章简要介绍了拼音字中的词类歧义研究结果、理论争论及研究方法,总结了通过这一特殊歧义现象可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