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语》书中的《齐语》一篇,历来被认为研究管子事迹思想的主要依据之一。《齐语》内容同《管子》所收《小匡》大体相似,前人多取以互校,但两篇孰先孰后,其间关系如何,还没有多少论述。罗根泽《管子探源》主张《齐语》早于《小匡》,但也有学者主张《小匡》较早,《齐语》是对《小匡》略作压缩修改,可惜未闻其详。一九六一年,我在  相似文献   

2.
《周易》与《黄帝内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周易》的自然哲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影响巨大,自古即有医易同源之说。《周易》对《内经》之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选择阴阳、变易、时位中、象数,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阴阳导源于《周易》,《内经》在医学方面作了发展;《内经》对变易运动、时位中概念的吸收,使中医学呈现出有别于西医学的民族特色;象数是中医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周易》中《既济》《未济》的考释黄玉顺《既济》、《未济》两卦,古来颇多歧解。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对《周易》古经的文献成分尚没有一个合乎实际的分析。笔者近年研究的结果,《周易》经文的构成有“述”有“作”:所“述”是引文,是作《易》者引用的古代文献;所“作...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两种帛书《老子》写本,其次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种排列次序与韩非子所见《老子》原文次序完全一致。《韩非子集解》卷六《解老第二十》,题下注: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中引《易》或与易学相关的内容,应本之于《淮南道训》。这些内容与帛书《易传》及《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易学古籍都有着十分密切的传承关系。通过相关章节的比较,我们认为《淮南子》中引《易》论《易》的文字,确由帛《易》流传而来,确为孔子之传。《淮南子》中论"五帝三王"的内容或与《韩氏易传》相关。《淮南子.天文训》包含了丰富的象数易学理论,有些可能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古五子》的遗说,有些则是魏相《易阴阳》的内容,还有一些与京房易学中的"纳甲"筮法相合辙。  相似文献   

6.
《易传》、《中庸》、《大学》是早期儒学的三部重要经典。然而,如果仔细研读这三部经典,其中均含有对道家思想的汲取与改造,并各自从特定层面展示着儒道两家思想的会通。下面,即对这个问题作初步探研。一、《易传》与道家思想《易传辟为解经之作,与《易经》有很大不同。如果说,《易经》是一部以八卦与六十四卦及卦父辞预测人事吉凶,指导人们活动的巫术宗教文化之书;那么,后出的《易传倒是一部抛弃了《易经》之宗教内容、继承人卦与六十四卦符号系统的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人文文化著作。《易传》与《易经》所以有如此差异,最根本的原…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大学》《中庸》出于宋儒所说的一脉相承的思想谱系,但从思想内容来看,二者有诸多不同。如《大学》言心而不及性,《中庸》则言性而不及心,由此造成了修养方式上的不同:《大学》重在"正心",《中庸》重在"尽性"。此外,二者虽然都讲"慎独",但其内涵也不相同:《大学》的"慎独"与"心"有关,并包含内心"诚意"和外在"独处"两个方面;而《中庸》的"慎独"仅包含内在之"性"一个方面。最后,二者的最终目标大为不同:《大学》的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处理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庸》则要达至"与天地参"的理想目标,面对的是人与宇宙的关系。因此,从理论建构上讲,《大学》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过程,《中庸》则是上贯下通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周濂溪的《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研究者多将《图》与《图说》割裂开来,形成了对周子思想纷繁复杂的众多解释。从渊源上看,周子《太极图》的确受到了道家-道教易学的影响,但其义理是儒家的。在对《太极图》的诠释中,无极生太极、太极元气说的论说有其自身的困境;而"无极而太极"、太极本体说的理论则相对来说较契合周子的思想,这以朱子的诠释为代表。朱子的诠释要点有二:其一,认为《太极图》首圈为"无极而太极",无极乃是对太极的形容,太极才是本体;其二,认为《太极图》是周子自身思想的表达,并以《太极图说》的思想规范《太极图》。朱子的诠释至今仍然是正确打开周子思想世界不可或缺的钥匙。  相似文献   

9.
《周易·系辞》与《管子》战化军《系辞》是《易传》中极为重要的一篇,“《系辞》者,取纲系之义”,(《史记·孔子世家》“正义”引《易正义》)从整体的角度,着重阐发了《易经》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提高《周易》这部卜筮之书的哲学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汉代,人们...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与《管子》[日]谷中信一著王海清译一、《管子》与《老子》的媒点──道家首先,自战国末期至汉代时,《管子》曾被看作是怎样的一部书籍的呢?"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韩非子·五蠹篇》)从这段...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思孟学派的代表——子思、孟子建立了一个以“诚”为道的哲学体系,对当时和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写成于战国中后期的《易传》,不仅接受而且发展了思孟思想,是当时受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下面我想从哲学方面谈谈《中庸》《孟子》即思孟与《易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穷尽考察《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称述引用《论语》的情况,可充分了解三国时代《论语》的影响和三国时代理解运用《论语》的历史特点,并从《论语》出发对《三国志》有关标点问题提出商榷,即认为:虽然佛教与诸子合流所形成的玄学是魏晋思潮的主要特色,但儒家思想仍是这种思潮的背景和底色。  相似文献   

13.
景庆虹  张连伟 《管子学刊》2012,(2):40-43,122
《国语·齐语》和《管子·小匡》是探讨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重要史料,内容基本相同.学术界对《齐语》和《小匡》内容的历史真实性存在争议.本文在阐明《齐语》、《小匡》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认为《齐语》、《小匡》的内容虽然有夸饰成分,但它记载的“四民分居”、“叁国伍鄙”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可与传世文献、考古发现等相印证,反映了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不应被否定.  相似文献   

14.
正李守力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周易诠释》与《周易密钥》是密切相关的两部著作:前者以重建《周易》经学为宗旨,继承传统的经学注疏路径,融汇《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中的易类著作以及近代名儒的易学著作共1500余种,逐卦逐爻、逐字逐句解释《周易》六十四卦经文;后者则是学习前者的辅助参考著作,主要内容是论证"观象系辞"体例  相似文献   

15.
据熹平石经《鲁诗》残石,《鲁诗》篇次与《毛诗》有同有异。不过对其异同原因,却鲜有学者讨论。许多学者认为《毛诗》篇次错乱,是汉初经师不知《诗经》篇次造成的。此说并不正确。《鲁诗》、《毛诗》师承不同,汉初又在不同地域传播,但二者的大多数诗篇次第相同,甚至各诗章数、章次、各章句数也大多相同,说明《鲁诗》、《毛诗》基本上都传承了先秦《诗》本。郑玄说毛公改动过《诗经》的篇次,系出于猜测。《毛诗》学者在对诗篇阐释时往往曲解诗句、附会历史,或者以伤今思古的思路解诗,恰说明毛公不曾改动过《诗经》篇次。汉代学者一般认为《诗经》是孔子编订的,其篇次也是孔子安排的,因而也不会出于阐释体系的严密而改动《诗经》的篇次。《鲁诗》、《毛诗》篇次的歧异,有的可能是《鲁诗》失次,有的可能是《毛诗》错简,也有二者都传承了先秦《诗》本篇第失次之旧者。《诗经》在先秦的传播,有变异的一面,也有稳定的一面,但整体来看,稳定性胜于变异,故《鲁诗》、《毛诗》的篇次相同者远远多于相异者。  相似文献   

16.
《老子》《庄子》及《管子》稷下道家在论述人性善、恶方面,属于同一类型。《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认为世俗的善、恶不但不是人性,而且伤性害命,因此主张性超善恶论。《管子》稷下道家一方面继承了《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的思路,另一方面又发展和完善了它们的人性论思想,认为义、礼、法由"道""德"所生,是"道""德"在人道的表现,因此它与《老子》《庄子》一样,都主张人性超越世俗的善恶,或称之人性纯善论。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与《周易》六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特别是《易传》对《史记》影响特别深刻:司马迁从肯定《易》术的角度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卜筮事件,他的及时立功名的取士标准来自《易传》刚健奋发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史记》整合此前学术的思想方法就是《易传》百虑一致殊途同归的思想,《易传》的重时观念影响和审微思想为司马迁观察历史提供了理论依据,司马迁在写作历史人物传记时所运用的典型化手法则来源于《易传》名小指大思想。  相似文献   

18.
考察帛书《黄帝四经》和《易传·系辞》之间在思想上的内在联系,是先秦哲学研究中一个新的课题。《黄帝四经》产生于战国早期之末或中期之初,是现存最早的道家黄老作品,而《系辞》过去则一直被认为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但是,正如我在以前几篇文章中反复论证过的,《系辞》由于其与老庄道家的多方面联系,因而并不能被看作是儒家学派之作。通过本文的考察,我们会进一步了解《系辞》与道家黄老学派的联系,同时也使《系辞》  相似文献   

19.
《左传》《国语》《孔子家语》等占筮案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易学文献,《焦氏易林》是西汉末年的象数易学作品。《焦氏易林》卦象与繇辞生成的文脉渊薮可追溯至先秦易学,是对先秦易学的赓续与新变。《焦氏易林》一爻变相关繇辞的吉凶指向与《左传》对应筮例呈现出一致性,筮法、解占方式、用象、象义具有承继关联。三爻变卦、五爻变卦、六爻不变卦的爻辞生成和《左传》《国语》《孔子家语》相应筮例等亦存在客观的贯通性,涉猎的史实、卦的宗旨指向具有一致性。汉代《易林》象数易学的兴起是有文脉承传的,是对先秦易学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20.
《周易》与《乐记》李平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文比形成的思想基础。《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它弥纶群言,笼罩百家,涵古盖今,包裹天地,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易》道广大,无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