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天师道,初创时俗称“五斗米道”。教内则称“正一盟威之道”。因道教尊奉创始人张道陵为天师,故称天师道。宋元以后,龙虎山天师主领道教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诸派,统称“正一道”,以区别于金元时期在北方兴起的全真道。  相似文献   

2.
张天师     
天师道创教人张陵(即张道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天师之号,见于《庄子·徐无鬼》,盖有道者之极称。汉末张陵创立五斗米道,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陵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  相似文献   

3.
正一道     
道教教派之一,或称正一教、正一派。元以后,为道教上清、灵宝和天师道等各符箓派之总称,与全真道同为道教之两大派。正一道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不重修持;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相传张陵创教时,称太上老君降授以三天正法,“教以正一新出道法”,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以“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云笈七籤》卷二十八),陵子衡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袭教居阳平山,岁以经箓授弟子,  相似文献   

4.
道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渊源于殷商时期的鬼神崇拜,继承了战国时期的方仙道、秦汉时期的黄老道。至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祖天师张道陵始创教,使道教初具规模。经历代道德羽士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流传至今,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一、天师世家与道教的关系世家本是指世族而言,但汉天师世家并不同于一般世家,而是一个道教世家。自祖天师立教,历代相承。至今,已传六十三代,历经一千八百余年。这也是道教正式出现组织形式至今的历史。是任何宗教所未有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也只有山东孔府和龙虎山天师两大族。明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卷四十二《玉壶遐览》说:“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为玄教宗,  相似文献   

5.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编录道教神学地理集《洞天福地狱渎名山记》,其中有一部分为《灵化二十四》。灵化二十四。或称二十四化,即二十四治。传为东汉张陵在蜀境创建五斗米道过程中,所设立的二十四处道教活动据点或教区。讬言“太上(以)汉安二年(公元143年)正月七日中时下二十四治,上八中八下八,应天二十四炁,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各治“置以土坛,戴以草屋”为祭祀之所。“置男女官祭酒,统领三天正法,化民受户,以五斗米为信。”以后为张  相似文献   

6.
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龙虎山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之所,道教正一派祖庭。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元时因封36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遂得名嗣汉天师府。10月23日至24日,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港澳台等九个国家和地区的道教界人士及信众和嘉宾数千人汇聚江西龙虎山上清镇,庆祝嗣汉天师府建府900周年。与会道众共同诵读“护国佑民世界和平祈祷词”,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界和平。庆典活动中,进行7道教科仪、道教音…  相似文献   

7.
1991年10月3日至9日(农历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初二)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为台湾和海外正一派道士举行授箓仪式。道教正一派传度授箓科仪,自汉天师张道陵创教以来,便已成为正一道的传统。第四代张盛天师自汉中回居龙虎山,每岁均于“三元节”开坛,传度箓授,历来四方从受者甚众。宋、元以后,龙虎山张天师统领三山(即龙虎山、茅山、皂閤山)符箓,正一天师经箓遂为正一道众所尊崇。迨及后世,经箓授受的方法更加完善,远播于海内外。清末以来,正一授箓传度活动的科仪,虽因各种原因,在方法科式方面有所简化,但是仍然坚持按传统程序举行授箓。时至1946年,这一历史悠久的科仪传统,中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川三中  相似文献   

8.
太上老子,历世化生,宣说道要,教化万方。迨及汉代,祖天师得太上亲授正一之道,立教度人,佐时理化,修行正身,禁罢巫觋淫祀,传扬真道,教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民人内修慈孝、外行敬让。祖天师及嗣师、系师,宗承太上道德之旨,以《老子五千文》为道民奉习的要典,著作《  相似文献   

9.
“悠悠川西行,浓浓神仙意”,带着对道教发源地的景仰和崇拜之情,金秋十月,我前往大邑鹤鸣山参访。鹤鸣山,又叫鹄鸣山。位于四川省大邑县城西北二十五里的鹤鸣乡悦来镇境内,海拔一千多米,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因山形似鹤或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闻名。东汉顺帝汉安年间(126-144年)祖天师张道陵在此创立正一盟威之道,民间称五斗米道,尊称天师道,由此道教正式诞生。行至山中,只见山间道观星星点点,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它显得古老而又年青,说其古老,宫观在汉代已有,“文革”中毁于一旦;称其年青,全部道观均为近十年内重建…  相似文献   

10.
东汉顺帝年间,留侯张良八世孙张道陵,以太上之道立教,一般认为,祖天师张道陵所开立的"正一盟威之道",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那么,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来看,张道陵尊道立教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我以为,尊道是引人追求至真;立教则是导人达于善.在此,谨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岳庙访古     
嵩山,因雄居中原,位“天地之中”,故称中岳。中岳道教历史悠久,东汉天师张道陵、隐士刘根,曹魏“食六戊之精”的郗元节,魏晋时开三皇派的帛仲理、鲍靓,北魏成兴公、李谱文和开创“北天师道”的寇谦之,唐代高道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李筌,以及金元时期龙门 派创立者邱处机  相似文献   

12.
道教正一派授箓,是道教正一派的重要教务活动,是正一道士修真入道必经的阶梯,是道教正一派传统的教仪规范。通过授箓,不仅使正一道士取得职券牒文,有了修道行法的凭证,授箓也是对正一道士的行为规范。通过授箓,重申教戒规仪,勉励受箓道士勤进修行,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情操,清正心身,累功积德,拔除是非邪恶之念,以不辱师教垂训。 中国道协顺应时代要求,根据正一派道士的愿望,决定开展这一工作,并且制定了《关于正一派授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符箓     
“符”是道士书写的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箓”是记天曹官属佐吏之名,又有诸符错杂其间的秘文。道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能治病、镇邪,驱鬼、召神;故使用符箓,遂成为道教方术之一。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建立时,即使用符箓术。史载,张陵“学道鹳鸣山中,造作符书。”道书称:太上老君下降鹤鸣,授张陵《正一盟威》之经930卷,符图70卷。  相似文献   

14.
道教是中华大地上孕育出来的一朵宗教奇葩 ,是华夏沃土中由民族精神追求、道德礼义、民族信仰、文化渊源、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结合而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 ,她的初期是张陵创立的道教五斗米道 (注 :教内称正一盟威之道 )。由于多种原因 ,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史典中都对张陵的五斗米道记载甚少 ,而且对其称为“米贼”。唯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 ,将道教五斗米道创立的全过程记载得最详实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道教史。《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有 :“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之师 ,巴师勇锐 ,歌舞以凌殷人 ,前徒倒戈 ,故世称之…  相似文献   

15.
正各道教宫观及广大教职人员:道教历来重视学修,昔尹真人扫道迎迓老子楼观授学道德五千言,祖天师张道陵鹤鸣山虔诚祈学得太上正一盟威道,邱祖磻溪六年、龙门七载勤学苦练终成一代高道。当前,道教活动场所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暂停聚集性活动,部分暂停开放。我们倡议:各地宫观道众利用此机,弘扬冬炼春学传统,大兴学修之风。在爱国爱教旗帜指引下,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学习政策法规、教制规章,参悟经典教义、祖师语录,效法祖师事迹、宗正教风,坚持早晚课诵、保养元和,以戒为师、精进修持,讲经说法、弘扬正气,师友论道、教学相长,参玄守一、清静身心,精研道法、依科演教,钻研学问、手著文章,  相似文献   

16.
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 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老的道教能弥历久远而常新不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代又一代的高道的不断成长,他们在保持道教自己的文化本位的同时,不断吸纳各种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奉献社会,利益人群,使道教具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道教协会会长的张继禹道长就是当今中国青年道教徒的优秀一员。在山灵水秀的江西省贵溪县,有一座名山叫龙虎山。龙虎山原名云锦山,因道教创始人──正一道祖天师张道陵曾在这里炼九天神丹,丹成而有龙虎现,故更名为…  相似文献   

17.
第六届中国.苍溪梨花节暨西武当道教文化旅游周,于2008年3月19日在四川省苍溪县隆重开幕。苍溪素有"中国道教之乡"和"中国雪梨之乡"的美誉。苍溪,是道教创始人祖天师张道陵悟道、传道、炼丹及升真之圣地,巴山蜀  相似文献   

18.
何绵山 《中国道教》2002,17(5):20-22
道教是传入台湾最早的宗教。据有关文献记载 ,早在唐代中叶就有道士进入台湾。传入台湾的道教以正一道为多。由于正一道主要以符科仪为主 ,所以台湾道士重醮仪 ,以持戒清修的全真道士罕见。台湾正一道士又分红头师公和乌头师公两种。红头师公着红道冠用红布包头 ,以掌加持祈祷为主 ,主要度生 ,下有三奶派、金天派等。乌头师公着黑道袍用黑布包头 ,以掌握葬祭为主 ,度生也度死 ,下有瑜珈派、灵宝派、老君派、天师派等。乌头师公与红头师公相比较 ,“乌头师公较重视整套的仪式 ,不论科仪、唱腔、动作、服饰、音乐等极为注重与讲究 ,而红头师…  相似文献   

19.
东汉末年,天师道在汉中一带兴盛发展,后曹操迁封天师部众,第四代嗣师张盛率部重返老祖天师修道炼丹旧地。从张道陵开始,天师世系已六十三代。前三代天师活动中心主要在陕西、四川的一些地方,后六十代天师的活动圣地则在贵溪龙虎山中。唐、宋以降,天师世家重新得到统治阶层的承认,并倍受尊崇。历代王朝对张天师也多有封赠,许多朝代的天师曾经官居一品,挂金印,着蟒袍。其封号有:法师、国师、先生、真君、大真人、大夫等等。并修建宫观,赐予良田。尤其是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朝廷以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主领三山符箓,并为正一教主。于是南方符箓道派遂合流为正一道派,与全真道派分别为  相似文献   

20.
林其锬 《中国道教》2007,6(5):33-37
宗教是民族文化的支柱,是形成民族的重要自然力。中国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若从东汉汉安元年(142)祖天师张道陵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及《太上三五都功》诸品经,正式创立道教算起,迄今已有1865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