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谈紧缩句     
许多语法论著都认为“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而来的,所以又称之为“紧缩复句”,一般都放到“复句”里去讲。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都是这样处理的。笔者对此有些不同的看法。我在《浅谈语法分类中的“中间环节”》(《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第二期)一文中曾经说过,在句子分类中也有“中间环节”存在。比如在单句和复句之间就有“连锁  相似文献   

2.
关于“笑着说”“扛着锄头下地”一类的结构如何进行句法分析,目前还存在不同看法。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认为是连动词组,举例有:“大家扛着锄头跑来了。”(见该书363页)张静先生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则认为是状中词组,举例有:“剑波微笑着启发大家多提意见。”(见该书上册146页)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对这种现象没有明确表态,但在“连谓式”句型中没有举这种例  相似文献   

3.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单句复句的划分是讲汉语语法叫人挠头的问题之一。”而停顿与复句的关系,又是这个叫人挠头问题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怎么看停顿?停顿与复合句的关系又是怎样的?笔者在学习前人成果、学习专家们的科学论述基础上,结合汉语实际,谈点体会。一、从句法结构上看“停顿”性质作为语法单位之一的句子,其内部结构关系不论多么纷纭复杂、变化多端,归结起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复句,如递进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等,分句之间具有一种牵制性,说了一个(或一些)分句,一定要说出另一个(或一些)分句,否则就是说半截子话,给人一种话未说完,甚至莫名其妙的感觉.比如,如果谁说了这么一句“曲波不仅是作家”,那么听的人一定还等着下句.因为这句表明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在后面呢。语法上要求这类递进复句说出“不仅……”部分,还要说出“而且……”部分,也就是说出了  相似文献   

5.
初学语法者,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复句时,颇感苦恼。其原因之一,就是绝大多数的语法教材和语法书籍都是把复句分成“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而隶属这两大类的分句之间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分法,各家有各家之说。比如:天津师范大学所编《现代汉语·语法修辞部分》将复句的“转折关系”句归入“联合复句”,又另立“让步转折关系”句归入“偏正复句”。北京大学所编《语法修辞》将“转折关系”句和“让步关系”句都列于“主从(即偏正)复句”中。有的语法书将“取舍关系”句分在“偏正复句”  相似文献   

6.
紧缩句蠡测     
关于紧缩句,语法学界众说纷云,这给语法教学带来一定困难。有人主张紧缩句是单句;有人认为是复句;有人认为既不是单句,又不是复句,而是一种特殊句型;有人认为紧缩句中既有紧缩的单句,也有紧缩的复句。我们认为要统一对紧缩句的认识,有几点必须首先统一看法。其一,对句子要坚持二分法,即句子分单句和复句。不要在单复句之外给紧缩句另立一个门户。其二,紧缩句只能属于单句或复句,不能“骑墙”,也就是说,不能既是单句,又是复句。  相似文献   

7.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思维规律的,语法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它们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逻辑和语法毕竟是两门科学。汉语语法是研究汉语的结构规律的,它主要讲各级语言单位组合的规则。汉语是非形态的语言,它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语素和语素组合成合成词,词和词组合成词组,词或词组组合成句,单句和单句组合成复句,几个句子又组合成句群)不是依靠  相似文献   

8.
多重复句是包含三个以上的分句,同时在结构上有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在多重复句中,“重”即“层”,“层”是指一个结构的直接成分连同它们的语法关系。“层次”的“次”,指层的排列次序。  相似文献   

9.
谈关联词语在单句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词语的基本作用在于连接复句中的分句,表达它们之间的各种逻辑(?)语法关系,这是尽人皆知的。近年来一些语言学工作者发现,关联词语不仅有上述作用,而且可以出现在单句中各个句子成分之间起关联作用。宋秀令在《谈几对关联词语的作用》(《中国语文》1979年第一期)中,何适达、郭明玖在《也谈连接单句成分的关联词语》(同上,1979年第六期)中,宋玉柱在《另一组连接单句成分的关联词语》(《中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取舍复句用来“在两件事情中衡量得失,选择其中一件,舍弃另一件。”(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量词的使用是很常见的。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称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张静先生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说:“数量词是数词和量词的合称,‘数’表示数目.‘量’是单位”: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写道:“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的最词是名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的量  相似文献   

12.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一……就”格式在紧缩复句中使用,它表达的语义相当于顺承关系和条件关系。(见85年修订本444页) 只要仔细研究一下语言现象,不难发现,“一……就”格式不仅在紧缩复句中使用,也在一般复句中使用,例如: ①杨小梅和牛大水一结婚,就怀孩子了。  相似文献   

13.
分析多重复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断二分,一直切分到单句形式为止。每次切分出来的两个部分地位平等,属同一个层次,这是计算层次对最要注意的。例如: 十四岁到二十五岁的青年们,要a学习,要工作,但青年是长身体的时b c期,如果对青年长身体不重视,那很d e危险。这个复句共包含五个小分句。统观全局,第一刀应切在“但”之前,bc分句之间,即ab分句与cde分句构成第一个层次(转  相似文献   

14.
“反正”是由极性对立语素构成的一个词。通过隐喻成为副词,表“无论如何、不管怎样”之意。“反正”带有逻辑意味,成为条件关系的外化表现形式,以单句句法形式表达复句的语义内容,使其在单句中获得语篇功能。在自然口语中,“反正”进一步语法化为说话人进行思考的标记,体现说话人组织话语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论有序合取     
承接复句、递进复句和转折复句者是汉语中具有复杂结构的语句。它们所表这时尚题是它们的分句所显达的命题的合取。它们也要求它们的分句在排列上有固定的次序。但是,在命题逻辑中,当自取联结员将两个命题联结成一个新的员团的,两个查员题时于篇员题所发挥的作用相同。因此,合取联结同并不完全平行于这些是匐中的联结标记。在王维贤、,卖完烟税陈宗明三位教授合著的《语是遥指目1沦》一书中,他们引进了有序合取从未处理这种情形(请参音该书第286至290页)。革文的目的是想表明,调整员题逻辑的语善以适伍有序合取的引进是可以办到的…  相似文献   

16.
主语≠话题     
就汉语而言,什么是主语,历来说法不一。赵元任先生认为:“在汉语里,把主语、谓语当作话题和说明来看待,比较合适。”(《汉语口语语法》P45)朱德熙先生也持这个观点,认为从表达的角度说,主语是话题,谓语是陈述。(《语法讲义》P17)这种看法影响很大,以致使现代语法把句子的主语定义为陈述的对象。吕叔湘先生不赞同此说,认为这个定义“没有实用的价值”,“空洞而不切  相似文献   

17.
从述语和补语的意义关系给补语分类,一般都分出一个“程度补语”。然而,关于什么样的补语是程度补语,各家却颇有分歧。下面让我们先看一些实例: 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把“你听得清楚吧?”看作“形容词作补语,表示程度”。江天在《现代汉语语法通解》中把“这一来,人们笑得更厉害了”中的“更厉害”  相似文献   

18.
分析多重复句,是语法学习的一个难点。这个难,主要是难在找出多重复句的各个层次,特别是三重以上的复句。关于分析多重复句的方法,一般的教材是这样讲述的:第一步,先从总体上分析,找出构成整个复句第一个层次的分句,弄清这些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步,再分别对第一个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还要找出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这些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方法对于分析一般的复句,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先抓  相似文献   

19.
谈“一样”——兼谈“似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样”、“似的”是什么词?在句子里出现时如何分析?近年来出版的各种汉语教材,对此所作出的回答是不尽相同的。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一样”和“似的”都被作为“比况助词”①,但却没作具体分析;在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  相似文献   

20.
读了《一种新的推理形式》(载本刊1982年第3期,以下简称《新形式》),觉得邓玉冰同志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但是,将“尚且……何况……”一类连接词联系的递进复句当作“一种新的推理形式”,笔者却不敢苟同。这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新形式》全文列举了六个递进复句的例子,我们只要分析其中、两例就可概括全部。许多老年人尚且坚持体育锻炼,何况青年人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