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贵州是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的多民族山区省份。贵州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南方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一个亚热带强烈岩溶化高原山地,环境独特,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内部差异明显。由于地处高原,区位条件差,交通不便,旅游资源保护良好。旅游业是一个创新的行业,只有那些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突出自己特色的旅游资源“产品”  相似文献   

2.
贵州地处祖国边陲,文化落后,佛教传人较晚,相传于唐代传人。到了宋代,黔北已有福源寺、万寿寺、鼎山寺、永安寺等。从元至正初起,贵阳、安顺、铜仁、黔南等地已广建梵刹,且殿宇崇宏,佛像庄严。明朝以来,统治者用佛法“化愚俗,弭边患”,贵州佛教大兴。清中叶发展到“三里一庵,五里一寺”,贵州佛教达到鼎盛。清末到民国时期,贵州佛教渐处式微。主要原因是后继乏人,寺院管理不善,戒律松弛;新学兴办,一些寺院被改为学堂;战争不断,寺庙常被军队和政府占用。  相似文献   

3.
周坚 《中国宗教》2018,(3):76-77
杨柳街天主堂的学堂以及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建筑则完全采用的是贵州当地民居的风格,且特别强调中国的庭院空间。设计中尽量与花、木、草坪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力求于闹市中独辟清静之地。这一组庭院式的平房建筑,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红柱、雕窗,环绕在教堂周围,由中式的长廊相互连接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座中式的院落。天主教在贵州的传播历程,是中西方文化在近代贵州交融的一个缩影。贵州是一片古老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土壤,  相似文献   

4.
兰花鉴赏     
陈正军 《贵州民族宗教》2006,(2):I0002-I0003
国酒茅台杯第十六届中国(贵阳)兰花博览会于2006年2月17日至2月22日在贵州省民族化宫举行,这次兰博会以“茅台香瓤九州.幽兰荟萃林城”为主题.进一步弘扬兰花化.普及养兰知识,发展兰产业。是近年来贵州举行的传统兰花节日.规模盛大.为全国兰友之一次兰花论剑大会,享誉海内外。  相似文献   

5.
方兴未艾的贵州民族语文翻译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翻译已成为各民族问化交流的基本形式。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具体地说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它所涉及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本族化引入外族化或多元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因此,其影响已不仅只是两族化的既排斥又交融的关系,而是多元化的相互撞击和交融与影响。已经成为世界各民族之间必不可少的语言交流、化交流活动,已远远超过其语言互译本身而引起世人关注。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省分,在全省3700  相似文献   

6.
闫红  杜青青 《中国宗教》2022,(11):78-79
具有丰富艺术形态和悠久传承历史的河西走廊道教音乐,不仅融会了河西宝卷说唱艺术元素、儒家文化元素和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对于当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堪称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河西走廊作为西北边防重镇和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一直是多民族共居、多宗教汇聚的历史舞台。它既是多种宗教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道教传播的重要地区。“道教文化在河西地区的传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并表现出其独特的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见》中强调指出:把贵州建设成自然风光与民族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这一战略对于还在发展中的贵州旅游业来说如沐春风、如得春雨。我们欣喜地感到贵州民族化的保护与有序开发必将更加丰富我省旅游业的化内涵,提升贵州旅游的化品位,进一步增强全省旅游业的对外吸引力,推动贵州旅游业的振兴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杨柳街天主堂的学堂以及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建筑则完全采用的是贵州当地民居的风格,且特别强调中国的庭院空间。设计中尽量与花、木、草坪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力求于闹市中独辟清静之地。这一组庭院式的平房建筑,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红柱、雕窗,环绕在教堂周围,由中式的长廊相互连接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座中式的院落。天主教在贵州的传播历程,是中西方文化在近代贵州交融的一个缩影。贵州是一片古老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土壤,天主教在中国化的过  相似文献   

9.
思南位于黔东北乌江中下游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县份,素有黔东首郡之美誉。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资源比较优势突出。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贵州省实施乌江开发战略的历史背景下,为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形成特色经济,思南县委、政府以战略的眼光将开发民俗文化的切入点放在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上;在2000年第一次组团参加的重庆旅交会上,打出了“世界最大的天然乌江巨龙”、“中国唯一的江河博物馆——乌江博物馆”、“贵州最大的石林——长坝石林”及“中国戏剧活化石——思南傩堂戏”四块旅游牌子。  相似文献   

10.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问题、民族工作在全省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以下简称“配套法规”),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当前和今后我省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黄海云 《法音》2023,(10):40-49
“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道出了佛教文化在自然地理分布上的特点。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宗教人士为了找到合适的修行场所,他们不畏艰险,踏进前人所未注意到的蛮荒之地,并在山林里兴建寺庙,在石壁上雕刻佛像、刻字记事,以此独特的方式宣扬佛教。出家人以宗教的戒律自约,与山林的动植物和谐共处,利用山林的同时也在维护山林的生态环境,形成人与山林之间的良好生态互动。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移民史造就了不同民族、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成都东山客家人在“湖广填四川”这场文化冲突与融合中,运用其独特的族群生存策略,通过族群外部认同和族群内部凝聚,在向世人展示“我是谁”的过程中保持其独特的信仰和传统。融入与保持作为成都东山客家信仰传承的基本策略构成了其文化传统的两种基本样态。  相似文献   

13.
马蕾 《美与时代》2014,(1):55-5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色彩信仰和审美习惯,但是作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观念,仍然是影响各民族色彩审美的最主要因素,以“五行说”为核心的色彩体系影响深远而又广泛,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建筑装饰上也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4.
易只是主动找到记者希望发表作品的,这在10年记者经历里可以称为“家”的采访对象中还是第一位,因而在最初见面时还曾怀疑过他的动机,但当他把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摆在记者面前时才发现,他是一位真正的画家——他的画来自于民族乡村山寨,笔下的少数民族朴实而生动,每一幅画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正是迷人的民族文化。“外省的报刊登了我的画,我想我们贵州的报纸也需要。”易只这样对记者说。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学研究》2005,(6):F0003-F0003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化生活。积极发展化事业和化产业。加大政府对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化服务体系。深化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化艺术,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化产品。完善化产业政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化产业格局和民族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化的化市场格局。加强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化、抵制腐朽化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张杰 《法音》2020,(1):39-45
“水月观音”在中国观音信仰中有着独特的文化与审美意蕴。探究“水月观音”图像的发展,能够以小见大窥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机制。中华传统的儒道文化与美学旨趣作为一种“前在视阈”,在文化交往中始终发挥着引领作用。观音信仰中国化是“汉化”与“化汉”的并存,体现着“相异而受”文化交往特征。“水月观音”图像是“三教合流”的文化载体,有着鲜明的民族性、融合性、创造性与审美性。  相似文献   

17.
《贵州民族宗教》2005,(5):F0003-F0003
10月18日 ,龙里县城彩旗飘飞,锣鼓掀天,歌声阵阵,中国少数民族成药产业发展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成药产品展示会、第二届中国贵州龙里苗医药化博览会在这里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8.
余达忠先生所著的《走向和谐:岑努村人类学考察》是“贵州本土文化2001”丛书中的一本,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岑努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历史、语言、信仰、婚姻、丧葬、节日等,阅后使我对岑努村社会有了一个系统的印象,并对诸如语言矩阵、文化涵化、文化变迁、婚姻网络等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文化(广义的华夏文化)是由多元的文化所组成的。这里所说的“多元”,据我的理解,一是指它包括多民族的文化,二是指它包括多地区的文化即包括多个不同的地区文化圈,三是指在每一地区文化圈内又是由以某个或某几个学术派别为表征的多个不同的文化源所组成的。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从多元走向一元的过程,这也就是时下学术界所称道的“多元一体”(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  相似文献   

20.
程轶 《中国宗教》2022,(11):80-81
对道教服饰的制度规定开始于南朝宋,此后不同朝代道服的规格略有不同。总体而言,道教服饰延续了中国古代汉族服饰的传统,汲取了儒家礼制文化,反映了道教自然、朴素的美学思想,是道教伦理思想最直观的体现,是对道教哲学“服饰化的表达”。一、道教服饰的发展过程道教服饰是指道教徒的衣着穿戴,又称“法服”“道服”“道装”等,属于汉族传统服饰系统。道教服饰保留、延续了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传统,同时又结合道教思想元素,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