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新疆和内蒙古等北方草原地带发现的元代基督教遗迹,结合文献记载,阐明了产生这些遗迹的历史背景,对元代基督教徒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予以了肯定。  相似文献   

2.
正景教在唐代传入东亚后,到了蒙元时期在北方草原广泛传播,在新疆的阿力麻里、内蒙古的赤峰、敖伦苏木、北京房山等地都发现了景教墓碑,但现存景教遗迹最多的当属当年的汪古领地,这些遗迹在其统治中心敖伦苏木古城附近最为密集。1927中(国)瑞(士)西北考察团中的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首次发现了敖伦苏木古城中的元代景教遗迹和《王傅德风堂碑记》,认定该古城乃是元代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大学生为对象,考察了网上基督教传播的基本情况,发现境外一些基督教组织和个人几乎利用了互联网所能利用的所有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创建基督教门户网站、设立基督教社区论坛、开辟基督徒博客空间、利用基督徒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书刊发行工作直接关系到基督徒灵命成长;关系到基督徒对社会、对他人的正确认识;关系到基督徒伦理责任的塑造及神学思想建设;关系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理念的落实。湖北省基督教两会书刊部牢记以文载道、以道育人。认识到书刊发行工作做得好,有利于圣经知识的传播;有利  相似文献   

5.
韦伯认为,新教伦理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信任。中国基督教的发展能否增加社会的普遍信任?本文利用2010年度的CGSS数据分析了基督教信仰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分析表明,与非基督徒一样,基督徒的人际信任也是建立在特定关系之上,呈现出一定的信任差序格局。与非基督徒相比,基督徒的普遍信任更低。回归分析表明基督教信仰对于普遍信任有显著性的负向影响,基督教信仰只是增加了基督徒的"教内信任",并没有提高基督徒对"教外人群"的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6.
赵紫宸(1888-1979)是20世纪中国基督教一位杰出的神学家、神学教育家、基督徒作家、诗人、圣诗作者和著名的教会领袖。他学贯中西,一生致力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致力于创建中国的基督教神学。他的神学是其在自己的文化、社会、政治处境中信仰寻求相关性解释的产物。另一方面,在其处境神学的思考中,他又努力寻求基督教的独特性。在其构建中国基督教神学的努力中,他清楚自己中国基督徒的身份认同,他是基督徒,更是中国人。他竭力要说明的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也应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因此多一个基督徒,并不会少一个中国人。基督与中国、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神与人、宗教与伦理是其神学运思的两个焦点,通过这样的神学思考,他试图构建一个为人生为社会的基督教。他的这种努力也表明一个真正的中国基督徒可以也应该有双重的效忠。  相似文献   

7.
金徽 《天风》2003,(10):21-21
《天风》编辑部: 基督教、基督教会、基督徒都是将基督放在前面,显明我们是属基督的,基督是我们救主。在主内,基督是我们共同的姓,基督徒是我们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着基督教灵性或灵修生活的界定、范围、构成要素、基本特征以及对于基督徒的影响与意义做出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介,指出基督教的灵性实践如同其神学思辨一样对个体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宗教热”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悄然兴起。本文采用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从个体层面对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分为接触基督教、皈信基督教和信仰的稳定三个阶段。社会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基督教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成长中的危机、个体需求在教会中得到的满足是推动大学生皈信基督教的重要力量,而认知上对基督教教义的反复论证与探索会暂时性地阻碍大学生皈信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和礼仪对于信徒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进入到信仰的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10.
正一、城镇化对中国基督教的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基督教在信徒数量、城乡信徒结构、教会牧养方式、社会参与方式、宗教供需关系等方面均发生明显变化。1.信徒向城市转移,城乡基督教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基督徒大量向城市迁移,城市基督徒数量增长明显,城乡基督教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基督徒数量增长明显,既包括由农村或  相似文献   

11.
195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中国基督徒的一个宣言:《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这是中国基督教历史上划时代的宣言。 宣言的目标,是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洋教面貌所引发的后果听决定的 在三自中“爱国”两字,体现了中国基督徒强烈的民族感与对新中国的社会责任感,使基督徒与人民融为一体。与此同时亦让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刚刚取得独立的国家的基督徒们,亲  相似文献   

12.
文摘     
中国基督教的大众情怀章铸在2007年7月上半月版《天风》上发表文章《中国基督教的大众情怀》。作者认为,回顾基督教在华传播历史,不论是西方传教士还是中国基督徒,都曾致力于反省如何结合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他们主要从两个不同进路入手:调适与对话,寻找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汇通点,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4,(9):I0002-I0003
云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余文良牧师,昭通市基督教两会主席、会长黄亚童牧师及同工于2014年8月12日至13日,前往鲁甸县龙头山镇(重灾区)发放救灾物资。1.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基督教两会于2014年8月6日,在古城湾教会举行鲁甸地震灾区祈祷及爱心捐款活动。2.河南省洛阳市基督徒于2014年8月20日,为鲁甸地震灾区奉献善款69万元,通过民政部门送到地震灾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就全国来看,基督教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经济实力强的人在逐渐地增加,即所谓"老板基督徒"群体的出现,并自发组成"企业家团契"(或"商人团契"),对基督教自身建设和经济社会环境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基督徒企业家团契情况的调查,基督徒企业家团契种类庞杂、活动频繁、形式多样,并且在当前呈现出了构成更加复杂、影响日益广泛以及与境内外其他相关组织纷繁交织。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应当更加重视对企业家群体的精神关怀,进一步加强党对基督教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15.
郑利群 《天风》2010,(1):37-38
<正>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宗教事业是其德育事业的主导性事工。目的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联络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感情,让青年的"言行与基督相符,并助之为自己为社会而发现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五大宗教之中,基督教徒的人数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在解释基督徒人数为何增加的问题上,国内外学术界存在多种讨论,其相关数字之争,悬而不决,以至于形成了近年来中国宗教学、宗教社会学讨论的重大问题。但在中国基督徒人数增加的现象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规律性特征,这就是近几十年来基督徒人数尽管有所增加,但并不能说明基督教结构也同时发生了重大变迁;教会制度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增加的只是基督徒的人数而已。更重要的规律性现象则是,中国基督徒人数的增长逻辑主要是基于私人化的基督教信仰方式,如同私人信仰方式与教会制度之间的"漏斗效应"。对此问题的讨论,说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重点是在于解释某种社会结构而不只是去描述宗教现象,重点是在对问题的解释,而不仅仅是去发现或描述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化基督徒"在欧洲原指信奉基督教并受洗入教,专一向文化界、知识界传播福音,注重高品位文化学养的一些基督徒。不意近来港台教会学者竟把中国大陆高校及社会科学界的基督教学者简称为"文化基督徒",以讹传讹,谬以千里。有些人竟至离开实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变迁的时代大背景,通过对河南省一个村庄基督教有所发展但仍处边缘、并且由于基督徒的原因村庄不同群体产生隔阂的现状之描述,初步解释改革开放以来内地基督教迅速发展的原因,并通过对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关系的考察得出以下结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基督教只是村庄多元文化体系中无足轻重的一环,基督教在内地农村的社会功能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教》2022,(4):77-77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是中国基督徒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摆脱教会的半殖民地洋教形象,实现“自治、自养、自传”,团结全国基督徒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积极参加国家建设的爱国爱教运动。1950年7月,在吴耀宗倡导下,基督教界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宣言,简称《三自宣言》,号召基督徒拥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相似文献   

20.
陈宁 《宗教学研究》2012,(3):220-224
国内基督徒皈信研究大体有两个取向:一是通过对小群体的调查来分析基督徒皈信的原因,二是从身份认同出发来理解基督徒皈信的过程与障碍。这两类研究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学术兴趣上,同时也蕴涵着对待基督教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要深入理解我国基督徒皈信问题,就要兼顾这两个研究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