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白话诗人,其诗作中不仅包含有禅宗“自性清静”、“见性成佛”的禅理,也包含有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从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方面,可以反映出寒山诗中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通过研读寒山诗中的佛理诗,我们可以发现,寒山认为人的生命存在既脆弱而又短暂,他劝谕世人应当珍惜当下拥有的生命,而通过信仰佛教则可以获得生命意义的实现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王梵志诗和寒山诗都受了佛道两教 ,尤其是佛教的很深的影响 ,且在体裁上俱为白话诗 ,故人们一般将之视为唐代白话诗的代表 ,这的确是有道理的。但是不少论著在言及唐代白话诗时 ,更多的是说其共性 ,而少于对其间的差异作具体细致的分析 ,这显然不利于全面而深入地认识王梵志诗和寒山诗 ,甚至影响到对唐代白话诗的总体把握。可喜的是 ,最近已有学友陆永峰先生的文章在探讨王梵志和寒山诗的区别 ,但其文意容有未尽之处 ,故本文试从王梵志诗和寒山诗的世俗性与宗教性诗歌的内容以及艺术形式等方面 ,对其间的异同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3.
白敏 《中国宗教》2024,(1):62-63
<正>大约出现于中唐时期的寒山诗,内容多反映现实且涉及佛经义理,语言通俗易懂,追求不拘格律而直抒胸臆,与当时的元白诗风遥相呼应。寒山诗以文学为载体,将佛教义理中国化、世俗化,不仅在宋代禅门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也深受宋代文人学士的喜爱和推崇。  相似文献   

4.
悟道诗     
一,唐·寒山《寒山诗》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 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 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 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寒山,居浙江天台始丰县西四十公里的寒岩幽窟中,因不详其姓氏,故以“寒山”称之,又称寒山子或贫子。寒山常至国清寺,有僧名拾得,与寒山交友。传说其为文殊菩萨之化身,与丰干(弥陀化身)、拾得(普  相似文献   

5.
在近几年兴起的禅学热中,我也读了几本关于禅文化的书。其中,质朴自然、悟境深远的禅诗,大大吸引了我,遂一气读完了《寒山诗》这一诗集。现就寒山其人其事其诗作一探讨和赏析。 寒山其人 寒山,亦称寒山子。以三十五岁左右隐逸于浙江省天台始丰县西北七十里的寒岩幽窟之中,故名。《寒山诗》曰:  相似文献   

6.
禅诗既有诗的韵律,又有禅的意味,在唐代发展得非常繁荣,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寒山是唐代著名诗僧,青年时参加科举屡次不第,于30岁左右隐于天台山。寒山禅诗在"物境""情境""意境"这三重世界中达到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寒山禅诗隐于文字背后有意味深长的哲学和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佛教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内容独特的诗歌——佛教悼亡诗。这种作品的是对亡者的痛惜和追思的一种方式,其内容有赞颂亡者生前高风亮节、精进修行的品行,也有讴歌亡者的生平业绩和视死如归的坦荡胸襟,还有的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之感发人生的无常。唐代诗人钱起(772-780),是玄  相似文献   

8.
崔小敬 《宗教学研究》2006,17(4):105-109
本文提出佛道争锋影响和决定了寒山形象的演变。寒山在较早的道教记载中是一个隐居修道者的形象,后来逐渐佛教化,演变为佛教高僧的形象。但道教并未因此放弃对寒山的所有权,而是通过阐发寒山诗中的道教精神、编造新的寒山作品等手段,力图重塑寒山的修道者形象。  相似文献   

9.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的批评上.在修行实践中,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主要表现为更加重视五戒、十善和以慈悲为本的大乘菩萨道.学佛是道德的实践,道德的根源在慈悲,慈悲是人间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具有相当的普适性.五戒、十善和慈悲的道德规范,都是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为根本基础,从而使得佛教的慈悲行为与世间的仁爱行为相区别,使得人间佛教的修持规范、伦理关怀具有佛教道德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0.
寒山诗歌研究在唐代诗学研究中享有殊荣,以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深受学者的青睐,在诗坛上有“寒山体”之称,具有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同时,寒山诗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在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宗教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从寒山子所处时代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出发,论述其诗歌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其诗歌艺术成就取得之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久远的佛教传统、浓厚的佛教化底蕴和它雄奇高妙、婉如仙境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历代的僧人墨客前来拜谒,从而传留下来大量吟咏五台山的诗、词、歌、赋,这其中的许多优秀篇章将会与雄伟的五台山和它璀璨的佛教化一样留传千古。五台山诗歌数以千计,这里不能详述其貌,只想就一些诗中创造出的恬静高远的意境做些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2.
牛年画牛话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唐  吴言生 《佛教文化》2009,(1):116-119
禅宗用图画、文字将开悟的过程和在各个阶段的体验表现出来,系统地描绘出由修行而开悟而入世的心路历程,这就是著名的牧牛图及其图颂。从诗学渊源上看,寒山禅诗、汾阳颂古是其滥觞。(参《禅宗诗歌境界》之《临济宗禅诗》章。)《十牛图》用十幅图画描绘牧牛的过程,有图、颂(诗)、文(著语),表示了从寻牛觅心到归家稳坐的过程,以阐示修行的方法与顺序。  相似文献   

13.
李贺敏 《法音》2012,(9):32+77
本刊讯根据2012年3月27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十五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预备会议精神,应中国佛教协会邀请,日本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派遣的6名青年禅僧于今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洛阳白马寺进行修行体验活动。6位日本禅僧在8月28日至31日为期4天的修行体验期间,与白马寺常住大众一起上殿、过堂、坐禅、念佛、出坡、放焰口,参加盂兰盆节法会,29日上午在登封少林寺受到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14.
寒山绘画最早可追溯到寒山传说发生的唐末五代,其狂放不羁的精神气质基本定型。至宋元时期,寒山绘画走向佛教化与禅宗化,并出现了合丰干、寒山、拾得、虎于一轴的"四睡图"的新造型。至明清时期,寒山绘画中的人物造型逐渐与道教仙人造型趋同,并在相关民俗影响下,出现了"和合二仙"的新造型,且延续至今,成为寒山题材绘画创作中最普遍的形象范式。  相似文献   

15.
积善成佛化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四句偈。此四句偈以其经戒具足的特性,历来被佛教视为修行的根本道谛。其所开示的由去恶行善到治心净意再到证得菩提的修行路径,与生活禅的修行路径若合符节。去恶行善因以也是生活禅最基础的修行方式。  相似文献   

16.
诗囊齐己     
艾若 《佛教文化》1993,(2):43-45
有两位湖南益阳人,文艺理论家艾若和书画艺术家林凡,91年时参加了一次诗僧齐己的学术研讨会,会后同道共发宏愿,于一年半前开始搜集撰写《中国历代僧诗集注》。尽管尚在进行之中,据说已达五万首;稍加注释,字数已逾千万。这虽不能称作诗海,但称作诗河、诗的巨流终究是当之无愧的。可见佛教诗歌在中国诗歌中的比重之大,也可见佛教诗歌之可开发尚在初阶。《禅诗今译百首》已经出版,现应买不到书的读者之要求,再选载两首及著者的自序。读者见仁见智,不妨评点。圆澈法师文辞简约、笔墨苍劲,为本栏赐来一篇“禅门诗话”,十分耐人寻味。如果十方大德、各界骚人有此雅兴深意,本栏愿继续提供版面,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唐代著名白话诗人寒山不仅在中国影响较大 ,在东亚诸国也颇有影响。本文主要从韩国禅家灯录、禅师与文人的诗歌创作等方面 ,探讨了寒山诗在韩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坐忘"一词只在《庄子·大宗师》中出现过,却成为后世修行论的重要观念。历代注庄者大多接受崔譔、成玄英的训释,将"坐忘"训为"端坐而忘"。笔者认为这是受了早期小乘佛教的"坐禅"与道教的静坐等修行功夫论的影响所致,与庄子本义不甚相合。实际上,"坐忘"与人的坐姿无关,它是庄子用来描述人在"忘"的精神现象上所达至的一种状态,其意思应是"无故而忘""不待而忘",亦即"自然而然的忘",描绘的是一种与道相通、自由自在的心灵境界。  相似文献   

19.
寒山诗     
高高峰顶上,独坐无人知,四顾极无边。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吟此一曲歌,月自在青天。歌终不是禅。寒山诗@寒山子 ~~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印度佛教金刚乘成就师坎诃巴的生平传说,并通过其《双行诗库》和修行诗,分析他的宗教哲学思想和教派归属,最后评价了他的佛教史地位,并讨论了佛教金刚乘与印度教湿婆派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