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悟真篇》著于何地以道、释、儒三教一理,阐述气功理论的经典著作《悟真篇》,与《周易参同契》并称为“丹经之祖”,作者北宋张伯端因而被誉为中国古典气功学的主要奠基人。自南宋以来,为《悟真篇》作注者凡数十人,由于正史无载,道书语焉不详,历代作注者对张伯端的生平及《悟真篇》的成书之地,一直未有定论。近读樊光春发表在《中国道教》1991年第4期的大作《张伯端的生平考辨》,认为张伯端修成内丹,著《悟真篇》和《金丹四百字》等著作,是在今陕西紫阳县的紫阳洞中,其依据是援引《神仙通鉴》所载:“往荆南访都运马处厚,得其资材,择兴安之汉  相似文献   

2.
书讯     
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道教典籍——《藏外道书》由四川巴蜀书社出版发行。《藏外道书》是继明代正统《道藏》之后的第一部系统的道教经典文献资料汇集。它第一批收书七百余种,一千余卷,主要收录了明清以来的道教经籍。《藏外道书》在编排上既保留了《道藏》的特色,又有自己的特点,与明代《道藏》在资料连续性上相匹配。它的出版对研究明清以来道教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拙作《〈藏外道书〉书目略析》一文,已对《藏外道书》(前二十册)编收书目逐本作了简要分析。观察《藏外道书》的总体编收情况,似乎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目前所见《藏外道书》只有前二十册,据悉尚有十六册待出。但是根据前二十册的内容编排及有关宣传材料,可知编撰这部丛书的总体布局。故此谨就前二十册内容作为基本参照,试论《藏外道书》的得与失。 从《藏外道书》的总体编收情况来看,本丛书有以下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4.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上)(日)池田知久著牛建科译凡例(1)本释文是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全文的释文,由《要》篇的“经文”“训读”和“注”构成。所用底本是笔者借到的“马王堆汉墓《周易》帛书”的影印件。使用的文字,虽将影印件...  相似文献   

5.
《阴符经》,全称为《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是与《道德经》、《南华经》和《参同契》并列的道教圣典。它被定为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之一,而纳入《玄门功课经》中。其重要性,张伯端《悟真篇》一语中的,他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阴符经》的注释本甚多,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中所载书目就有39种之多。《阴符经》现存注本,见于《道藏》的有二十余种,见于《藏外道书》的有十余种。下面以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中的《阴符发秘》为研究对象,着重探究《…  相似文献   

6.
《周易注疏汇校》以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通校了自唐石经以下的单疏本、经注本、经注释文本、经注疏合刻本等二十余种,收录清顾炎武、日本山井鼎等人校勘成果十六家。本文为校勘《周易注疏》各本时所做札记,涉及敦煌残卷、宋刊单疏本、日本桃华盦旧藏单疏本、瞿氏旧藏宋刊经注释文本、宋抚州公使库本、宋刊纂图互注本、元刊十行本、元刊明修十行本,以至清代殿本等,厘为五十七题,着重讨论各本文字之面貌,校改之得失,源流之嬗变。对清代浦镗、卢文弨、日本海保元备等人之校勘意见,亦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魏了翁谪居靖州期间,对《九经》历代注释加以节录整理而成《九经要义》,以备资教,《周易要义》即《易》类注释文献节录,其成稿于1230年,首刊于1252年,1300年有重刊。印量较小,流传较稀,明清之际已无完整宋本。清《四库全书》本《周易要义》据范懋柱天一阁本抄入,光绪江苏书局本《周易要义》据钱塘丁丙八千卷楼本刊印,两者的底本皆抄本,与宋本出入较大。考今存宋残本,《周易要义》的节录范围主要包括《周易注》《周易略例(邢璹注)》《周易正义》《周易音义》,结合历代监本刊刻体例演变,从《周易要义》卷次结构、《略例》内容范围、《音义》节录体例、疏文格式与出字异文比较,推测其以经注附释文本《周易注》为底本并散插入单疏本《周易正义》完成。因此,宋版残缺部分的复原,重点在经注附释文本和单疏本上,同时应尊重魏氏的节录体例。  相似文献   

8.
王体 《中国道教》2008,288(3):39-43,49
北宋张伯端所撰《悟真篇》是道教内丹学的元典之一,与汉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于史。《悟真篇》自问世以来,后世注本很多。就目前初步考察的情况来看,从宋代至清末大约有《悟真篇》注本60多家,其中,亡佚注本大概有40种左右。  相似文献   

9.
《悟真篇》是中国道教内丹修炼著作中的重要经典。历代以来对它的解读多由其它经典的汇注或解读者所得的传授展开,很少能完全按照《悟真篇》文本本身来解读。本文试图在全面搜集《悟真篇》同类诗句的基础上,以《悟真篇》自身解读自身的理路,整理出《悟真篇》基本的修炼框架,对《悟真篇》提供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自王弼义理派易学崛起,汉代那些宏大的周易象数学体系便轰然倒塌。一位仅有二十四岁生命的青年学子,能创造这样一种学术奇迹,乃因其找到了经典诠释的正确方向。王弼所著《周易略例》,可以视为他进入易学殿宇"登堂入室"的简便路径。其中提出了一些《周易》诠释的重要方法,如(一)"得意忘象"论;(二)"卦者,时也"的时运论;(三)"主爻"说等。将郑玄《周易注》与王弼《周易注》相比较,可以印证李鼎祚"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的判断,两家易学有天壤之别。将王弼《周易注》与宋儒义理派胡瑗、程颐、杨万里等易注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到宋代义理派对王弼易学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悟真篇》作者及其时代《悟真篇》是道教内丹丹法主要经典,著录于《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及《四库全书》之中,著者为北宋张伯端,是继《周易参同契》之后的丹经。书中以诗词形式总结了宋代以前内丹的正  相似文献   

12.
清代以来 ,道教劝善书如《太上感应篇》、《阴骘文》、《省心录》、《照心宝鉴》、《卫济真诠》、《太上宝筏图说》、《指淫断色篇》、《劝世归真》、《除欲究本》、《全人矩》、《起心丹》、《寿世慈航》、《白话劝戒录》、《天津纲纪》等等 ,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其中功过格如《十戒功过格》、《警世功过格》之类 ,尤有很大影响。以上书均收入《藏外道书》。这里介绍一种未收入《藏外道书》的功过格。孝字功过格 (原文无标点。此处酌点断。为方便读者 ,格式有所改变。)晨昏定省 ,致敬尽养 ,一日五功。代受一劳苦 ,一功。教一善必从 ,一功…  相似文献   

13.
正紫阳真人张伯端,一名用诚,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省)人。《张真人本末》~1、《悟真篇记》~2等文载其事迹大略。所著《悟真篇》"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所推为正宗"。~3《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27首,含《西江月》词25首,《满庭芳》1首,《解佩令》1首~4。词中藏道家修持之诀,宋元以来,屡有注解。但言词者以为"词至此亦不  相似文献   

14.
自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问世以来,注家蜂涌。南宗翁葆光亦给《悟真篇》作过注。翁氏认为性命要双修,不过,他重在修命。其注在论及内丹修炼原理及药物来源、内丹上的特殊空间观、先后天模型、炼丹的两个主要步骤及离中阴的问题等修命理论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翁葆光的注在宋代诸多《悟真篇》注解中,理论最为深刻和系统。翁氏成为对当时和后世给该文作注的影响最大的内丹思想家。  相似文献   

15.
东汉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一书,被历代仙学家尊为《万古丹经王》,但能读懂的人微乎其微,各种注本也歧论百出,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千古之谜。本文考察了《参同契》的文化背景及其所传仙术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参同契》之学的流派和学术影响。最后,作者揭示出《参同契》秘传的仙术就是男女合之术,即主张男女双修、阴阳栽接的人元大丹。《参同契》、《悟真篇》都是讲南派阴阳双修功夫的,在大量注本中以明代陆西星的注本最为确切。  相似文献   

16.
李冀 《宗教学研究》2017,(1):111-119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第一部劝善书,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学界在其文本来源、成书时间等问题上尚存分歧。本文以《太上感应篇》文字为依据,探讨其与宋徽宗注《老子西升经》、《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太上金柜玉镜延生洞玄烛幽忏》、《赤松子中诫经》、《抱朴子内篇》等道经之关系,并得出如下结论:《感应篇》文本的编纂以《赤松子中诫经》、《抱朴子内篇》等魏晋道书为底本,沿用了宋徽宗注《老子西升经》语句,摘用了《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的部分文字,抄袭了《太上金柜玉镜延生洞玄烛幽忏》,《感应篇》编纂者应是收集、整理《万寿道藏》的道士或官员,该篇成于政和六年(1116)十月至政和八年(1118)十月之间。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一书对王弼《周易注》的影响体现在王弼的注解方法、"理"概念及其它一些概念和运用上。受《庄子》的启发,王弼"言一象一意"的三层结构既能体察卦象和爻辞之中的深意,也能突破象敷的限制,阐发其中的义理。王弼的统宗会元之理和同理异职之理丰富了"理"概念的内涵,也对以后的宋明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它一些散见的对《庄子》的引用或化用为《周易注》添加玄学色彩之余,也让《庄子》与《周易》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8.
第四篇 《周易》与传统文化 一、《周易》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 《周易》热除了热衷于从那张易图中发现什么科学奥秘之外,就是不适当地抬高《周易》的历史地位,把《周易》说成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说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甚至今天也是最重要的书。  相似文献   

19.
作为近代《庄子》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钟泰对于《庄子》的诠释,可谓颇具特色。尤其是在其后期作品《庄子发微》中,钟泰直接把庄子哲学的内核落实在"内圣外王"之上,由"内圣外王"来建构整个庄子哲学的系统。并且,在这种建构中,《周易》成了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按照钟泰的说法,《庄子》是"揭《周易》之奥旨"。钟泰从文字训诂角度出发,将"逍遥游"三字训读为"消摇游",认为"消"谓消其习心,"摇"谓动其真机,"游"即浮游意,先有与汩偕出之"浮"的不沉溺,而后有意为与齐俱入之"游"的自由。而在《逍遥游》篇具体内涵的讨论上,钟泰在"消摇"处,以鲲鹏为主,通过"象"将《周易》的结构和时空观融入庄学,从而确定庄子之道在鲲鹏;在"游"处,钟泰以无己为主,通过"意"将《周易》之德与庄子之道合一,将儒家"德"之有与庄学"道"之无合于鲲鹏之大。因而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最终境界的揭示上,钟泰对于《庄子》诠释的儒家化倾向是极其明显和特别的。  相似文献   

20.
唐初孔颖达等人所撰《周易正义》一书,为唐代儒学的代表作品。这部书在唐、五代以及两宋时期一直立于学官,对这一漫长时期的学术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划定这部书的学派归属便成为中国学术史、文化史上的重要问题。过去很多学者从宋明理学及心学立场出发,对《周易正义》之受王弼及道家影响提出批评。的确,《周易正义》采用疏体,与王弼《周易注》合称注疏,在“疏不破注,注不驳经”的前提下,孔颖达《周易正义》常被看作王弼《周易注》的附属性作品。而另一些学者注意到,孔颖达《周易正义》的思想与王弼《周易注》颇有分歧,因而强调孔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