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删改《参同契》经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稿是本刊以前刊出的<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实态的考察(上)(下)>的续篇.一般认为,丹经<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所撰,并以现在所知的文献形态传承至今.可是,前出论文考察了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的实态,认为从隋唐五代至南宋初期,<参同契>文本实际上一直处在与<龙虎经><潜通诀>等丹经、丹诀互相混同的不安定状态中,当时,冠以<参同契>之名却与现行本不同的<参同契>文本大量存在,<参同契>也没有获得可为一般人认同的共同解释方向,一般认为最早带有内丹倾向的<参同契>注本--五代彭晓注本,也直到南宋初期才逐渐为人所知.本稿在上述论考的基础上,继续考察了南宋中、后期<参同契>文献的实态.笔者从考察中看出,一般所说的起源于<参同契>丹学思想的先天学理论,实际与<参同契>无关,所谓的先天易学实际上是建立在李之才、邵雍所述的先天卦变说基础上的.笔者还认为,在宋代易学史和<参同契>文献演变史中,实际上是朱熹第一个提出了先天学起源于<参同契>丹学思想的论说,朱熹为了把与<参同契>旧本(如<道藏>所收无名氏注本、阴注本和郑焕校正本所见彭注本等)不合的先天学理论导入到<参同契>思想解释中去,删除和更改了<参同契>旧本的经文,作成了所谓的<参同契>定本(<参同契考异>本).从南宋后期的<参同契>文献的基本情况来看,可以说,是<参同契考异>的刊行,才结束了持续到南宋初期和中期的<参同契>文献的不安定状态,朱熹<参同契考异>,对宋末元初的<参同契>注本、刊本产生很大的影响.到现在为止的道教研究,一直没有充分认识和探讨过朱熹<参同契考异>对南宋以来道教内修思想演变史和<参同契>文献演变史所产生的影响,今后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再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道藏》中检索出所有有关《周易参同契》的引文,然后去掉干扰、冗余信息,剩下的引文以年代为序重新辑录。再将这些引文与现存诸本(主要以《道藏》所存阴长生注《周易参同契》、容字号无名氏《周易参同契注》、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以及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字一句逐文对校,找出与现存诸本之关系,然后进行统计。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南宋前道书所引《参同契》文本与现存阴注、容注更为接近,而与彭注、朱注距离较远。这似乎可以证实两点:一、《参同契》在历史上存在多个文本系统;二、阴注、容注确如陈国符、孟乃昌所论是《参同契》的早期注本。  相似文献   

3.
道教书名。简称《龙虎经》。长期被视为古于《参同契》的丹书。但宋儒朱熹和宋末元初道教学者俞琰早已存疑;据今人王明考证,此书原文与唐羊参微《金丹金碧潜通诀》相同;实为后者之异名。改易时间约在唐末五代。改易者不详。该书内容多为对《参同契》文义之演绎。所据理论同于《参同契》。即仍以乾坤象  相似文献   

4.
《周易参同契》,世简称《参同契》,是东汉魏伯阳祖师所著。它是我国和世界上已被公认为现存炼丹术著作中最古的一部丹书。千百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和研究,养生家认为《参同契》的旨意是论内丹修炼的书;外丹家说《参同契》是论炉火烧炼的典籍;还有一种人认为《参同契》内、外丹兼并。本文所谈的炼丹术,专指外丹烧炼而言,试图从这一侧面来论述《周易参同契》的炼丹术对我国和世界科技史的重要贡献。我国现代著名化学专家袁翰青在其著《中国化学史论文集》中曾引证苏联学者涅克拉索夫“普通化学教程”里的话说:“中国学者魏伯阳的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道教丹经之祖的《周易参同契》,自觉运用《周易》的象数模型,探寻人体生命现象奥秘,闸发炼丹要义,将古代人体生命科学推进到一个系统化、模型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参同契》所达到的这一成就,不仅在道教内部受到极大的推崇,而且受到许多伟大思想家如周敦颐、朱熹、王船山等人的关注与重视,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座人们力图超越的界碑。  相似文献   

6.
王沐 《中国道教》1984,(15):1-41
序言道家内炼功夫,从现存文献考证,成周时期已有系统记载。汉末会稽魏伯阳著《参同契》,义理精深,包罗广泛,被称为“万古丹经王”,实非虚誉。北宋张伯端更根据魏所述奥义,进一步将丹诀加以发挥。《四库提要》云:“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伯阳《参同契》并推为正宗。”清董德宁《悟真篇正义》自序云:“  相似文献   

7.
一、《周易参同契》的内容问题书名《周易参同契》,相传为东汉魏伯阳所撰。据后蜀彭晓解释说:“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契合也。”但也有人解释为:“谓以《周易》、黄老、炉火三家相参同,以为本于大道。”明代的蒋一彪说得更简单一点。他只说:魏伯阳“约《周易》作《参同契》而己”。宋代朱熹在《赞》《参同契》之前,先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对"朱子删改《参同契》文本说"的回应。该说法认为,朱子以宋代之后才出现的"先天方位"思想作为诠释《参同契》思想的基本方向,为弥合其注释与正文之间的矛盾,朱子有选择地删改了《参同契》的文本。本文对该说的几个主要论据做出回应:针对在朱子之前《参同契》文本不稳定的观点,本文指出,《参同契》文本在唐代已经基本稳定,而唐宋之际阐发《参同契》的文献大量出现,导致了《参同契》与之相混同的现象;针对朱子首次把《参同契》所本无的"先天方位"思想强加到对《参同契》的解释中的说法,本文指出,在朱子之前已有先例以"乾坤坎离"释《参同契》的"牝牡四卦"的说法,而《参同契》本身也是陈抟、邵雍"先天方位"说的思想来源之一;最后,本文还就"朱子删改《参同契》文本说"的具体条目做出了分析,指出其判断多有失误。  相似文献   

9.
龙虎与丹经     
在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一幅神秘的龙虎呼吸图(见篇末),这幅图的涵义学术界一直不得其解。我们在研究道家丹经的时候,才恍然悟出原来是有关丹经的形象图。《周易参同契》是丹经之祖,作者魏伯阳是东汉人,有丹经王的美称。该书朱子考异前序中引五代彭晓的话说:“魏伯阳会稽上虞人……得古人《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明杨升庵《古文参同契序》中说:“《参同契》为丹经之祖。”又引《悟真篇》中的话说:“叔通受学魏伯阳,留为万古丹经王。”在魏伯阳之先就有《龙虎经》流传于世,后经魏伯阳的实践与发挥,《龙虎经》便…  相似文献   

10.
《参同契》作者及成书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同契》一书,在我国文化史中,今当属于科技史,实有其特殊的地位,且有现实意义。而对其成书及流传的原委,尚未见全面的考核,且对其内容的理解,尤多恍惚,因综合前人之说以考之,要在能明辨全书之旨。然近二千年来,变化之情况殊复杂,此文仅考《参同契》的作者及成书的时间。《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四库提要曰:“诸家注《参同契》者,以此本为最古。”此见已成定论,因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迄今,未能发现早于此本之《参同契》。故凡论《参同契》者,必以此本为主。今据明正统十  相似文献   

11.
东汉魏伯阳祖师著《参同契》,素有“万古丹经王”之称。前人在考证《参同契》作者生平事迹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着重试谈自《参同契》问世以来,有关注释阐幽《参同契》的版本情况,其目的是为从事《参同契》研究者及道教界养生炼丹者提供方便。因为,目前我们所见到《参同契》的注释版本达几十种,如果选好版本,无论对研究者或者养生家,都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与此同时,首先,我们还得从魏伯阳祖师著《参同契》说起。关于魏伯阳《参同契》作者的生平事迹,正史及《后汉史》等书,没有记载,五代彭晓《参同契解义序》中说:“魏伯阳,会稽上虞人,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  相似文献   

12.
李刚 《周易研究》2012,(2):3-10
魏伯阳所撰《周易参同契》是运用《周易》原理来支撑金丹之道的滥觞。它以《周易》的变易原理作为道教神仙存在学说的理论基础,通过论说"物性可变",进而说明人也可变。人通过服炼金丹能够变化自己的身体而为神仙之体,即"変形而仙",从而可以超越生死。"变形而仙"思想并非《参同契》独创,而是有所本的。这一思想对后世道教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葛洪、陶弘景、沈汾等人皆明显继承了《参同契》的"变形而仙"说。  相似文献   

13.
《道藏》所收的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如果根据刊本所附序文中的彭晓自署,可以认为是五代孟蜀广政十年(947)刊行的《参同契》文本.可是,这个现存最早的彭注本的刊本(《道藏》本),实际上是南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刊行的文本.彭晓本本身,直到1151年被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之前,又几乎没有为任何道教文献、书志、书目所引用、提及和著录.也就说,关于彭晓本的受容实态,存在着二百年的空白.本节主要考察了到南宋初期为止的有关《参同契》彭晓注本的文献情况,并认为,除了上节所述的因素(唐宋时代《参同契》文本与《古文龙虎经》《金碧经》《潜通诀》等文献互相混同)之外,彭晓本的湮没无闻,也可能是曾慥《道枢》所反映出的南宋初期《参同契》文本陷入不安定状态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如果要想深入考察和把握南宋以来《参同契》文献形态和内修思想演变的脉络,同样,也必须正确地认清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的这些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一被喻为"万古丹经之王"的《周易参同契》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以隐语的方式对道教内外丹修炼的原理做了说明。如"九还七返,八归六居";"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阳气索灭藏。"《参同契》的这个传统为宋代张伯端  相似文献   

15.
一、参同契注《经典释文·周易音义》释“易”字曰:“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按:虞翻释“易”字首见于《参同契》,可知其注《参同契》要早于注《周易》。且虞氏注《周易》,多受《参同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词典》等释"鄞鄂"为"边界""形体"义,并认为《参同契》中的两处"鄞鄂"亦是此义.此释有两处不足:首先,"鄞鄂"的内涵要比上述释义丰富得多;其次,以《参同契》句子为例不妥,《参同契》之"鄞鄂"在炼丹术中是专门术语,有其特定的专门语义."鄞鄂"源自垠鄂写法,垠鄂包括凹凸状纹饰、开放空间或器物、某空间的四周高起貌等含义.后两种含义为各种词典所无,但它们恰恰决定了"鄞鄂"用作道教炼丹术语时的含义,即表示炼内丹的神室和炼外丹的容器.而《中华道教大辞典》及其他专业词典将"鄞鄂"理解为元神和根蒂等,是借代或是其他比喻的修辞方式,或是空间重合的另外说法.  相似文献   

17.
《周易》与内丹究竟有没有关系?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周易参同契》将《易》、黄老、炉火(炼丹)三者并列,没有讲《周易》中有丹道。宋代储华谷说:“黄老之学出于大易,炉火之说据于黄老,三者同出于《易》。”他第一次肯定炼丹源之于《易》。《文昌化书》说得更为明白:“天地间只此一阴一阳,其本体则谓之道,其化机则谓之《易》,其神用则谓之丹。”在这里,作者以阴阳的体、化、用阐明了道、《易》、丹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周易》中的确有内丹的理论与实践,这是不容怀疑的。  相似文献   

18.
俞琰初学儒家,读朱熹《周易本义》、程子《程氏易传》,汇通易学义理与象数,积数十年之功而辑《周易集说》,四易其稿,孜孜以求合于圣人之义,其间多有发程、朱所未发者,是其正传易学之个人贡献。及至壮年而遇异人指点,偶获别传易学读法,破解太极图环中之秘,而独得金液还丹之妙。俞琰阐发邵康节易图之学,推阐魏伯阳《参同契》内丹修炼之法,而作《周易参同契发挥》、《易外别传》等,是其"援易入道"别传易学之贡献。  相似文献   

19.
《周易参同契》以《周易》卦爻象数作为符号,既说明外丹炉火,又隐含内丹修炼。“乾坤”多数学者认为就是比喻外丹炉鼎和内丹人身,本文认为还比喻金丹练就的形象以及阳极盛和阴极盛之时的火候。“坎离”主要指外丹的铅汞药物和内丹的元精(元气)、元神,而没有表示火候的涵义。“八卦”主要用于表示火候,实际上只用六卦(除去坎离二卦)。“十二消息卦”表示人身能量流的阴阳变化,即炼丹火候的阴阳消长变化。《参同契》巧妙地借用了《周易》卦爻符号表示火候,从而解决了时空、质量、场的转换问题,构成时空统一的、可顺可逆的四维模式,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  相似文献   

20.
从《论语》注释史来看,关于"子在齐闻《韶》"典故,宋代讨论的热点问题是孔子何以可能固滞的长达三月不知肉味的问题。由此问题出发,程颐认为"三月"是"音"字误,朱熹认为当增"学之"二字。程颐和朱熹之说影响巨大,门人皆附和师说。但是,和程颐同时期的陈祥道反对"学之"之说。"子在齐闻《韶》"伤心说(孔子伤心于《韶》乐至齐而三月不知肉味)在宋代并未绝响,郑汝谐和蔡节是代表。宋元之际的金履祥对"子在齐闻《韶》"论述最为详尽,附和朱熹之说,认同赞美说(孔子陶醉于《韶》乐之美而三月不知肉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