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慈悲思想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慈善活动则是佛教徒基于这一思想的社会实践。明末四大高僧基于这一基本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既包括宣扬慈悲思想、参加社会救济、从事公益活动,也包括参与政治、批判弊政、平息动乱、为民争利等。这些实践活动,既有利于拯救民众,也有利于晚明佛教的复兴,更是佛教积极入世思想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
身振 《法音》2009,(10):11-13
正佛教倡导和平,更以慈悲救世的行动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慈悲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念,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  相似文献   

3.
<正> 《金光明经》有云:"夏火炽然,惟愿世尊,赐我慈悲清凉法水,以灭是火。"在须弥世界中,佛法之"清凉法水"浇灭的是人们心中的五蕴炽火;在现世生活中,佛门高僧身体力行,为遭受旱灾的人们送去生命之水,解救大家于苦厄。  相似文献   

4.
小林隆彰 《法音》2003,(11):6-8
日中韩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于2003年在日本举行。三国的佛教信徒会集京都,加强友好关系,并就佛教信徒如何生存下去,即佛教徒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如何更新观念,提高觉悟,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为净化社会与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等方面展开讨论。在此,我先阐明一下自己的认识。我于前年五月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儿童总会。这次儿童总会是讨论十年前举行的儿童首脑协会上通过的决议及之后的情况报告与今后的方针,结合这次总会举行世界儿童会议。世界各国儿童经过长时间的表决,通过并发表如下的宣言:1.我们相信成人;2.我们相信黄金律;3.我们相信看不见的…  相似文献   

5.
李桂红 《法音》2004,(3):15-21
当代文学太过执著和注重自我个人感受的倾诉,而缺乏一种利益社会人心、真诚关怀人类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处境,给人类的心灵以慰藉和照耀的理想精神与气质。佛教的慈悲利他思想,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和有益的启示。一些深受佛教慈悲利他思想浸润的文学作品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佛教文化中蕴含着的精华思想与社会道德自律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彰显佛教慈悲万物思想对人们的道德教育、精神感化功能,以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技术普及给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等方面带来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慈悲地藏忏法》内容的分析,梳理了其中关键仪节程序所体现的佛教对苦难的认识、应对的方法和达到的解脱效果,以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佛教苦难观。基于这样的梳理,发现《慈悲地藏忏法》所要解救的是所有六道众生的苦难,而不仅局限于消除地狱道众生苦难。因此,《慈悲地藏忏法》不仅可以用来超度亡魂,它也适合所有发心修行者礼拜。  相似文献   

8.
释佛慧 《佛教文化》2013,(5):124-125
《普门品》全名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法华经》的第二十五品,现在较为流行的版本是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除此之外,还有西晋竺法护翻译的《正法华经光世音菩萨普门品》和阔那崛多翻译的《添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相似文献   

9.
汉地杖打古已有之,佛教传入后也出现杖打现象,以禅宗棒喝与清规杖责最为出名。而从戒律学观点来看,印度律典不赞成杖打的随意施用,对特殊条件的开许有着严格要求。而佛教界亦有对杖打的批评声音。杖打进入汉传佛教,是律学本土化的表现,其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应辩证对待。既不能盲目否定杖打的教化价值,也应防止其被滥用误用。  相似文献   

10.
11.
净土宗是普及性最强、流传最广的一个宗派。本文叙述了净土宗思想的起源与形成,以及由道安的弥勒净土信仰转变为慧远的弥陀净土信仰的过程,并阐述了昙鸾、道绰、善导三位著名高僧对净土宗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7月30日)一、经典与理论依据佛教的放生活动,首先源于佛教经典的记载。例如《梵网经》说:"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可见,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情怀与自他不二、因缘果报的智慧。因此,历史上中国佛教大力倡导戒杀、素食,积极组织护生、放生,并形成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放生文化。例如,南  相似文献   

13.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出身名门贵族,聪明颖慧,才华出众,14岁召入皇宫,太宗归西后出家感业寺。两年后又被高宗召回宫中,后辅佐国政。武则天受其母亲杨氏影响,自幼归心佛教,为天后时还决策领导了迎奉佛指舍利,并舍银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武则天利用“天授圣图”特别是《大云》《宝雨》改唐为周,建立了武周王朝,并利用佛教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相似文献   

14.
源于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二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数百年战争、动荡的社会环境下迅速发展,到隋唐时期达于鼎盛。唐朝诗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具体描述了发展中的佛教盛况。 佛教信徒把念佛、诵经、造像、布施等视为“功德”之事,把抄经看作造“功德”的重要手段之一。认为怀着虔诚之心抄写佛经可以“所获福聚,无量无边”,可“见释迦牟尼”,可以“灭罪”,而且写经越多,功德越大,那么虔诚的佛教信徒怎能不夜以继日、全神贯注地抄写佛经呢?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与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世纪之初至今近两千年,与佛教毫无接触的文化人、世间人几乎越来越难以找到。因为即便你认为自己与佛教一点不沾边,佛教文化还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你周围,呼吸进你的肺腑,溶化于你的血液,浸润到你的肌体。这就是从事理论研究者常讲的“积淀”。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与这文化一同被人们接受,想彻底分清是不可能的。借用一段旧诗,便是“两个泥菩萨,打碎再重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也分不得。”分不得便要正确认识,正确对待。政治伟人、文化巨人的态度和方法往往是一般人所关注的。只从现代来看,人们最熟知的孙中山、毛泽东、鲁迅就都有对佛教文化的看法,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领袖为什么这样讲,民众为什么这样传,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相似文献   

16.
陈星桥 《法音》2008,(12):58-60
11月20日至21日,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联合主办.厦门南普陀寺承办的“灾难危机与佛教慈善事业暨第二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在厦门南普陀寺隆重举行,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副司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刘威.福建省民宗厅副厅长林致知,  相似文献   

17.
《维摩诘经》是真正能融入中国文化本位的几部佛教经典之一,当代学者对该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从宗教、哲学、注疏、文学以及梵本研究新视野的开拓等角度对有关成果进行梳理,并指出其中的不足所在。  相似文献   

18.
原始佛教哲学的“缘起”说,在其哲学体系中较为复杂。佛教最早的经典四《阿含经》中,对“缘起”有几种不同的说法。释迦牟尼生前没有著作,其思想是由弟子们凭记忆流传下来的,因口耳相传便免不了流传者以己意而有所增改,所以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缘起”说。我们认为,四《阿含经》中的几种不同的“缘起”说,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众生进行分析而形成的,大致可分为三类:“因缘和合缘起”说,“  相似文献   

19.
高永旺 《学海》2012,(1):165-170
作为大乘佛教兴起的标帜性经典,《维摩诘经》蕴含了丰富的人间佛教思想,主要表现为:一是唯心净土,心净则佛土净,二是世间出世间不二,三是"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大乘菩萨行。这对禅宗的"即心即佛"的心性论、"不离世间觉"的出世即入世的解脱论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是禅宗变革的经典依据。同样,《维摩诘经》对注重人本、提倡入世的近现代人间佛教也产出了重要影响,是其重要的思想之源、经典依据。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看,《维摩诘经》、禅宗、近现代人间佛教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僧肇佛学主观上承绪罗什般若学的思辨传统,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展开对世界“真实”的追索以及人生“意义”的探求。在对中观“三论”的阐释中,僧肇力图以求真求实的精神,反映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的本来面貌。但是,由于受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他并没有坚持罗什之学的批判原则,逐步放弃龙树中观系统的“破斥”精神,转而对《维摩诘经》“不二法门”盎然兴趣。在“不二”思维原则的指导下,僧肇佛学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因素,致使他所阐述的般若学精神难以纯粹。因般若之性空思想难以落实,故僧肇提倡以涅榘至极之果为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为《肇论》的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