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天人之学是儒家的重要论域,而孟荀之说正好代表了其"究天人之际"的两种基本路向.孟子讲"仁,人心也",又讲此"心"为"天之所与我者",以心性点化仁学,打通天道与心性,证立了儒家道德境界的天人合一精神,表现了儒家内在超越的精神特质,这是从仁学进路发展了孔子天人之学中道德之天的思想,完善了其天人合德的道德理想精神.荀子讲"积...  相似文献   

2.
净明道简论     
净明道全称净明忠孝道,始创立于两晋,是道教中分衍出的一个支派,比上清派和灵宝派产生略早。净明道历史攸久、独具特点、自成系统,本文简论净明道,侧重许逊、刘玉及其所代表的净明道两个重要时期的历史。一、许逊与净明道净明道祖师许逊,字敬之,东吴赤乌二年(239年)生于豫章(今江西南昌)。西晋太康年间,曾任旌阳(今湖北枝江)县令,故人称许旌阳。关于净明道的初创,《道藏》和史籍记载颇多歧异,主要有三种说法:1.许逊得道于吴猛。《云笈七签》卷一百六《许逊真人  相似文献   

3.
郭武 《中国道教》2009,(4):40-41
"八大山人"是清代著名的艺术家,擅长绘画与书法.他的本名为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孙,因见证明王朝灭亡,故曾看破红尘而出家隐居;其书画中"八大山人"的落款,既似"哭之",又似"笑之",由此而得称绝笔.本人近读民国延寿居士编<青云谱志>,从中得知"八大山人"实际上就是净明道(又称"净明忠孝道")之青云谱(又作"青云圃")道院的兴建者朱道朗,且此人还开创了净明道的一个支派--青云派①,详如下.  相似文献   

4.
关于许逊信仰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许逊是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故事的主角,也是宋元间兴起的“净明道”所奉的祖师。人们对许逊的信仰自东晋以来即已在局部地区流传,之后逐渐形成所谓的“孝道”,并经过吸收传统符道派及儒释诸教的学说,而于宋元间在江西南昌西山形成了所谓的“净明道”或“净明忠孝道”①。净明道主张“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②,在宋元两代乃至明清影响颇大。元代以后,该派贬低了斋醮、符的作用而全力推崇“忠孝”伦理,注重内心的修炼,主张“始于忠孝立本,中于去欲正心,终于直至净明”③,并以为:“忠孝之道,非必长生而…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考察有关净明道"祖师"谌母传授经法予许逊的各种传说,并观察她与另外一位传说人物兰公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探讨了净明道的女性观。笔者认为:基于传统道教"阴"、"阳"并重的思想,女性在早期净明道中的地位并不低于男性;但在元代净明道大量吸收理学思想以后,或许是因为受儒家"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性在明清时期净明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神仙传》中彭祖、沈羲、李少君等几则"天人感应"故事及其特征的分析,提出天人感应包括"天人同构"与"彼此感应"两方面。天人感应并非葛洪首创,《神仙传》中天人感应的思想渊源可以沿《列仙传》追溯至董仲舒的宗天神学。进一步的研究告诉我们,董仲舒思想是对春秋思想中"天人感应"思想的发挥,而处于巫史传统中的春秋思想又是神话-仪式思维的直接结果。结合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笔者认为天人同构及其感应关系源自巫史传统,它是世界各民族的原始先民所共同具有的一种神话-仪式思维。作为原型思维,天人感应在历代文学文本中以不同面貌呈现,它是这些互文文本中的"可交际单位",在不同历史语境中不断地被置换、变形和重新书写。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刘基思想基本立场的研究,历来包括"无神"说和"有神"说两种观点。从深入了解刘基鬼神观的角度来看,发现他是以元气论为基础,认为天地也是由元气构成,并不能降祸锡福,而鬼神也并非真实存在。但刘基又有一些说法与有神论相印证,他多言怪力乱神,在《春秋明经》中承认天人感应,又从灾异祸福的角度谈论鬼神祭祀。刘基思想的这两种面向看似矛盾,其实可以在神道设教与功利主义的意义上统一起来,即刘基思想本身是一种无神论,但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有神论实现其政治目的、教化目的。  相似文献   

8.
晏公为江西著名水神之一,元末明初已存在,后受封平浪侯。与临江府萧公不一样,晏公信仰起源与道教净明道所倡孝道关系密切。其"神霄玉府都督大元帅"封号、黄箓大斋神位、尸解以及传说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随着明初封号,特别是阴佑使节出使、漕运畅顺等,江淮乃至辽东一带,晏公封号赐额不断,官方祭祀日隆。而官兵、移民等,也促使晏公信仰不断从长江中下游向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岭南等地区扩展,各地晏公庙宇广布。  相似文献   

9.
正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素为密切,"古之修道者莫不兼修医术""医道通仙道""十道九医""道有四分医"等等流行说法,无不反映出道教"尚医""重医"的历史传统。净明道作为道教的一大派别,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于沿袭传统道、医关系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净明忠孝"理念及道法道术,构建了特色比较鲜明的道医文化。探讨净明道的道医文化,可以从一个新的层面认识、把握净明道的宗教性格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许逊崇拜与宋元净明道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中国道教》1990,(3):39-42
关于净明道发生的时间,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看法,或认为东晋,或说唐代,或主宋元。宋元说又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形成于南宋初的何守证;另一种认为发生于元初的刘玉。笔者认为,魏晋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社会上产生许逊、吴猛等人传播孝道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且汉代道教已经接受了儒家伦常观(参见《太平经》)。魏晋道教则进一步以行善立功等儒家伦理作为神仙长生的先决条件。但说作为一个道派的净明道已于此时发生。  相似文献   

11.
郭武 《宗教学研究》2005,19(2):9-14
本文就元代净明道所受朱熹、陆九渊学说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以为:朱、陆学说之所以能对元代净明道产生巨大影响,乃与其多活动于江西有着密切的关系;元代净明道的宇宙观实多吸取了朱熹之学,而其修行论则多受到了陆九渊之学的影响.但是,净明道并未能很好地消化朱、陆之学说,由此而导致了其思想体系中的一些矛盾.  相似文献   

12.
论净明道三教融合的思想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行于宋元时期的净明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宣扬“由真忠至孝,复归本净元明之境”。一般认为,净明道是儒道思想结合的产物。笔者通过细究《净明忠孝全书》等道书,认为净明道不但热切地奉行儒家的忠孝观,而且还吸取了佛教的修行解脱论,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儒佛道相融会的新道派。本文将通过对净明道如何以“忠孝”为修道之基、“净明”的内涵以及达到净明之境的途径与方法等问题的分析,来说明净明道通过融合儒佛道三教思想而促进了传统道教的更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郭武 《宗教学研究》2004,2(4):10-16
本文结合有关宗教学理论,对宋元净明道所推崇的"净明"、"忠孝"概念进行了解析.作者以为:宋元净明道视世俗性的道德实践为"神圣"的宗教修炼,实与宗教学中的凡俗可以"转换"为神圣之理论相合;而净明道徒的这种"转换",则多与其个体的"宗教体验"有关.至于元代净明道借"无极"概念来释"净明",以"净明"为回复宇宙根源之境界,则合于宗教人经验到与万物的根源、终极的本体或神圣的世界契合之感.换言之,宋元净明道的"净明"、"忠孝"说,实与各种宗教的本质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张九成提出"念动于中,事形于外",认为内心念虑能够影响外界事物,造成祥瑞灾异及种种自然现象。与汉代天人感应说相比,张九成思想一方面消解了"天"的人格神意味,一方面把灾异的根源归诸人心念虑,从而将天人感应融入到心学体系中。张九成基于心学的天人感应论以气论为基础,认为天地之间一气流行,人内心的念虑会形成和气或恶气,进而影响万物。通过内心—气—事物的结构,他将自然界纳入到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之中,人是世界变化运动的枢纽。这一建构,使天人感应在宋代心学思想中获得了新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净明道派出现于南宋时期 ,它以盛传东晋许逊升仙为起因 ,以江西南昌西山为活动中心 ,尊奉许逊为教祖 ,仅次于正一道教主张道陵。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 ) ,敕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净明道主张修道为人应以“忠孝为本” ,并尊祟许逊所授“忠孝廉慎”。《太上灵宝净明清序》对净明道旨要说 :净明者 ,无幽不浊 ,纤尘不染。认为孝悌为修炼行道行持之秘要。净明道融合儒学 ,倡导将“忠孝”的伦理实践作为步入道门的主要修行法则。净明道在道教史上为重要的一派 ,它有自成一体的教义体系、道书道经、修炼方式以及符法术 ,本文试就净明道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宗教、哲学、伦理视角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与"天人合德"进行辨析,试图完整呈现其天人关系的思想体系。本文认为董仲舒的"天"包涵三重含义:神灵之天、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神灵之天是董仲舒"天论"的思想形式,自然之天是其哲学基础,道德之天是其伦理核心,三者构成了一种有机结构。宗教性的"天人感应"与哲学性的"天人合一"均是建立在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基础上,以人伦道德性的"天人合德"为归宿,集中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人文理性特征,最终目标是重建道德理想和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7.
从感应的角度思考万事万物的联系,是早期中国思想言说天人之道与万物之理的重要思维方式,并能分殊为四种,即A受感于B而产生反应的"受感反应式"、A施感于B而B作出响应的"施感响应式"、A与其性质相反者异性相合的"交感相合式"、A与其类似者同性相吸的"类感相召式"。受感、施感两种模式主要用于说明接物、处事和求治的方式,是在人事层面"讲道理";交感模式主要用于说明万有生成与变化所遵循的规律和原理,是在天道层面"讲道理";类感模式则是以天人同类相感论证推天道以明人事的依据,是在天人沟通的层面"讲道理"。可见,感应思维正是中国人表达理性诉求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对各大宗教来说,如何在信仰框架内确定商业的伦理正当性,始终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道教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为此问题提供了一个中国式答案。本文以广泛流传于江西乃至移居各地的赣民的净明道为个案,探讨中国道教对商业的伦理讨论及其实际影响等。本文认为,净明忠孝道以"忠孝"为核心的"净明八宝"宗教伦理,在江西移民社会中发挥着强大的凝聚作用。江右商人将净明道忠孝伦理的宗教神圣性与经济实践的社会世俗性紧密结合起来,在神圣信仰力量的感召下,建立起江西万寿宫这种地缘性的社会组织,并借以有效敦睦和谐江西移民群体,传承发扬净明道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19.
"人心道心"作为朱子"心"论的核心范畴,与已发未发、体用及理欲等诸范畴相联系,在理学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此说由二程始倡,经由朱子阐发而彰显。至16世纪,"人心道心"论经由整庵的发挥,不仅成为明代理学的主要论题,而且成为理学心性论的核心范畴。"人心道心"论真正成为东亚儒学史上的重要论题和核心概念,得益于韩国儒者富有创意的诠释与持续激辩。  相似文献   

20.
净明道忠孝建功的实践主张同时适应了个人和社会两个层次的需求,这一主张体现出净明道示范社会、回馈社会的目标,也体现出这种以社会服务为契机的道教宗派与公共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