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基督教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云南傈僳族地区以来,通过与当地传统文化的互动、整合与平衡,形成了独特的傈僳族基督教传统。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运用阐释人类学和科学实践哲学中"地方性知识"的理论分析说明"本土化"是基督教在傈僳族地区得以传播的必由之路;并试图通过"社会范畴化"和"自我归类"理论进一步阐释傈僳族基督教传统在其民族身份认同中的作用,即其在"化本土"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傈僳族是跨中国、缅甸、泰国、印度而居的跨界民族,在19世纪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面对帝国主义威胁并逐渐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先后接踵在中国与缅甸傈僳族中传播基督教,从此,两国傈僳族之间又增加了基督教文化互动的内容。本文重点探讨20世纪前半期处于不同国家政治场域与文化场域中的傈僳族基督教发展的背景、特点,并以傈僳族为个案说明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基督教在重构区域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卢成仁 《世界宗教研究》2012,(1):133-142,194
在云南怒江峡谷中游地区基督教信仰的发展过程中,教会组织的建立和高效运作是其得以发展的基础.本文从傈僳人进行礼拜仪式时与性别和年龄相关的左右、前后不同的座位安排入手,对娃底傈僳族教会的组织原则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讨论.认为传统的性别等级和年龄序列制度是娃底教会的重要组织原则,同时这一组织原则又是与诸多社会行为相关联的.而传统社会制度的应用,与基督教信仰在这一地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的傈僳族及其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傈僳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西南边疆的古老民族.本文考察傈僳族传统宗教的巫师,傈僳族宗教信仰系统的神灵及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特色傈僳族民间流传的祭歌、创世史诗,记录反映了傈僳人古朴的宗教信仰认为傈僳族丰富的祀神祭歌,不仅在民间文学领域具有研究价值,对宗教学的少数民族传统宗教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聚居于我国滇西北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主要信仰两种宗教,一是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二是西方传教士于18世纪传入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宗教信仰渗透于傈僳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传统文化的各个部分影响深刻,从宗教信仰的特征入手,分析其对傈僳族传统医药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以对这一古老民族的医药文化进行发掘整理。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基督教内地会传入怒江傈僳族地区。以傅能仁(J.O.Fraser)、杨思慧(Allyn Cooke)和杨志英(John Kuhn)为代表的内地会传教士,积极推动教会的本土化:通过创立文字,翻译傈僳文圣经,传播福音;创办短期培训班和雨季圣经学校,积极培养傈僳族传道人;坚持以信徒的奉献作为教会所需资金的唯一来源;教会的日常管理由信徒选举的本民族教牧人员负责。这些做法体现了教会自传、自养、自治的原则,从而实现了怒江傈僳族教会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7.
利百加 《中国宗教》2022,(12):62-63
一、新时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自觉1.“中国化”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基督宗教每到一处都有“在地化”的过程,这既符合基督教教义,也秉承了教会传统经验。“在地化”要积极适应区域文化,才能做到实际意义上的“处境化”。基督教中国化让基督教在中国社会成为一种良性、和谐的存在,并力求将至今还存在于基督教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身份之间的隔阂清零,这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对基督教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对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进行神学反思,并扼要地谈谈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会,以更好地探研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更全面地、深入地、有效地、具体地促进基督教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纵观历史,基督教在中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中国化探索过程,至今仍没有完全实现基督教中国化。尤其值得反思的是当时中国教会发生的本色化运动,虽然该运动当时没有实现中国教会真正本色化的任务,但产生了使基督教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各种主张和实践,为我们今天探讨基督教中国化问题提供了经验教训,以更好地透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会,更全面地、深入地、有效地、具体地促进基督教中国化,真正建立一个有自己特色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荣神益人的中国教会。  相似文献   

10.
过往的多数研究认为,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是对其原生宗教的否定与取代。通过对基督教传入前后中缅北界怒族支系怒苏人的信仰观念、仪式主持者与丧葬仪式的历时性变迁的考察、比较,发现基督教在该区域的本土化,实质上是新生代教牧人员引领信众在对其原有文化传统进行选择性扬弃基础上的基督教文化重构式的中国化。从基督教与民族原生宗教关系切入对怒苏人基督教中国化背景、动因、表现与功能、影响的系统研究,可以发现基督教通过对民族原生宗教的扬弃而形塑其民族文化特性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洋教”到“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基督教”转型的中国化实践。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基督教中国化的认识与研究,经过几年的积淀,目前已基本形成政界、学界和教界三方面的互动关系。政界主要指主管宗教的政府部门,他们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强调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主张基督教中国化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基督教会;学界主要指从学术层面关注中国宗教(尤其是基督教)问题的学者,他们更愿意从文化的角度,强调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在中西文化互补的大框架下,探讨基督教哲理层面的中国化;至于教界,当然是指基督教会自身,作为基督教中国化的主体,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  相似文献   

12.
肖安平 《天风》2016,(2):13-14
正正确处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关系,可以便基督福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更紧密地融合,加快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中国传统节日和礼仪风俗习惯是中华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具有文化、伦理道德、理想等价值内涵。正确处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关系,可以使基督福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更紧密地融合,加快基督教中国化进程。对基督徒来讲,参与有意义、能联络情谊的中国传统风俗活动,与基督教信仰并不矛盾。因为中国基督徒能否正确对待传统风俗习  相似文献   

13.
丧礼是宗教行为的典型,是宗教文化展演的重要舞台。钻蓬为傈僳族传统丧葬过程中三大重要仪式之一,亦是傈僳族原始宗教文化元素彰显的主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意和较强的社会功能及作用。文化蕴意表现在钻蓬起源的传说、举行的时间选择、禁忌等方面;功能与作用表现在警示教育的功能,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消灾祈福的功能,起到慰藉的作用,两个方面。通过深入探讨和挖掘傈僳族丧葬仪式钻蓬的文化意涵,以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傈僳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化是基督教在中国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基督教亦概莫能外。因族源、地缘与文化跨境共享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基督教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中国化呈现出历时性与共时性差异。从认同与交融角度切入基督教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中国化实践的研究,可为今后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基督教的进一步中国化提供历史经验,也可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理论对话。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中国西南苗族部分民众皈依基督教,成为西南边疆民族基督教传播的开始。随之彝、傈僳等民族也兴起了群众信教。基督教差会中国内地会是少数民族传教的前锋和先导,内地会的“苗家自传”模式成为苗族基督教的重要特色。本文对不同区域、不同支系的苗族基督教作整体考察,较全面地还原苗族基督教发生时段的历史面貌,探求苗族信教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15,(6)
<正>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基督教的中国化并不是要用中国文化同化基督教文化,当然也不是用基督教文化改造中国文化,而是通过阐释基督教文化中适应社会进步的内容,实现与中国文化的融会。基督教文化只有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才能得以生长和更新,同时又在中国文化的百花园里增添新的色彩。(王作安《我们愿意看到的基督教》,张志刚、唐晓峰主编《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第一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周宁:  相似文献   

17.
正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2月《茶文化与基督教中国化》一书从文本、历史、文化、实践四个维度对推进当代基督教的中国化实践做了创新性的论证。在书中,作者对山东基督教在推进中国化进程中的内外挑战与瓶颈做多角度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基督教入华的历史教训和近年来开展基督教茶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等,发掘出以中国特色的茶文化为切入点思考基督教中国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傅先伟 《天风》2017,(11):4-5
纵观基督教传播历史,就是它不断适应新处境而本土化的过程。唯有如此,基督教才能在特定的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获得"生根建造"的空间。故此,基督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是当今基督教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移民宗教研究有助于解释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问题。本文以近代广东移民与广东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为线索展开,探讨了移民对基督教在广东传播所起的推动作用、域外广东基督教移民社区形成过程、域外广东基督教文化的主要特征、全球化进程中的广东基督教文化圈等问题。研究发现,借助移民社会网络,近代广东基督教文化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共生中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发展为一个联系海内外的广东基督教文化圈。  相似文献   

20.
王鑫 《天风》2006,(11):36-38
中国的基督教圣诗音乐是中西音乐的融合体。从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之中来研究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是一条新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从中西音乐文化的背景出发,从文化角度对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