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学界对普贤菩萨的研究日渐兴盛,不断有新作问世,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对普贤菩萨的来历、普贤信仰的内涵、民间的普贤信仰、普贤道场、普贤造像等诸多方面有所探讨,对华严的普贤、密教的普贤、净土的普贤都有所阐发。但对于普贤信仰演变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体系,普贤哲学的内涵、普贤哲学与普贤信仰的关系、华严中的普贤与密教中的普贤的关系仍是空白。  相似文献   

2.
清凉澄观认为,《华严经》所说的毗卢那如来与普贤、文殊二大菩萨都是“托事表法”,其中毗卢遮那如来为果,普贤、文殊二菩萨表因。“相对明表”展示普贤、文殊所表法门的差异:文殊表示能信、解、智、普贤表示所信、行、相、理;“相融显圆”展示普贤、文殊二圣所表法门之间的圆融以及因果之间的圆融。经过澄观的发挥,佛教界确立了对“华严三圣”的信仰和崇拜。  相似文献   

3.
普贤延命菩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贤延命菩萨是密教中普贤菩萨的衍生形象之一。它具有延长个人寿命、祛除自然和人为灾难、升官发财甚至国泰民安等世俗性功效,故而广受信奉。本文在胪列有关文献的基础之上,探讨了普贤延命菩萨的源头、相貌,延命之修法;并特别指出,普贤延命菩萨的信仰目的、神灵本身乃至于具体修习方式,皆具有浓郁的民间信仰因素。这是首次全面考索该菩萨的成果,因而具有相当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4.
“普贤”风物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观景赏物时常常寄物寓情,物随心愿,对各种风景和物品赋予特定的名称。在众多信仰佛教的国度里,普贤信仰代相传续,深入人心。普贤之灵异,不仅惠及信众,更扩及万物。除许多专奉普贤的普  相似文献   

5.
从佛弟子到被奉为诸佛之师,从代表般若智慧到代表整体佛教智慧,是印度佛教中文殊信仰发展的两条主脉。从争论文殊与普贤排名到提出"三圣圆融"学说,从确立五台山为文殊根本道场到建成佛教朝拜、修行、研究和弘法圣地,是文殊信仰中国化发展的两条主脉。特例性质的文殊信仰在中印佛教中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6.
从佛弟子到被奉为诸佛之师,从代表般若智慧到代表整体佛教智慧,是印度佛教中文殊信仰发展的两条主脉。从争论文殊与普贤排名到提出"三圣圆融"学说,从确立五台山为文殊根本道场到建成佛教朝拜、修行、研究和弘法圣地,是文殊信仰中国化发展的两条主脉。特例性质的文殊信仰在中印佛教中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7,(2)
<正>在我国近代佛教复兴的诸多探索中,赴藏求法,引藏传佛教入内地,意图挽救汉地佛教之颓势,是当时汉地佛教僧众诸多探索中的重要部分,在我国近代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能海法师(1886-1967)就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杰出代表。作为近代将藏传佛教格鲁派教法传到内地,开启内地民间信仰藏传佛教教法的第一人,自1932年首次赴藏求法回内地以来,能  相似文献   

8.
王成文 《法音》2021,(2):53-60
莫高窟第112窟是中唐时期营建的代表洞窟之一[2],绘于西壁佛龛帐门南侧的普贤图像,从内容到艺术风格均为中唐特征的代表。而从其线条、色彩及构图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及洞窟形制、丰富题材等反映了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普贤信仰问题,因此对此普贤图像作一分析与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简讯     
《法音》1993,(2)
原籍江西修水台胞觉海法师去年冬天从美飞浔,通过市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处,向修水老区特困户捐赠棉被350床,价值一万余元。庐山西林寺尼众为早日完成觉海法师的这一义举,日夜加班缝制被套,力争迅速送往修水。这是继觉海法师向修水老区捐资10万元办学、修桥、买车,向庐山区西林村小捐资4千元办学及捐资16万元维修千年古塔庐山西林塔之后的又一善举。  相似文献   

10.
四十二年前曾谒能海上师于北京广济寺,并聆画佛缘法,记之凿凿。去年赴五台山,为申遗事,寻碧山寺,会妙江方丈于客堂,述及旧缘,承赐杂志,内有能海法师的传略,归来读竟,有感而作。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 1986年12月31日,首都佛教界在广济寺举行法会,隆重纪念中国佛教协会已故副会长能海法师诞辰一百周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副会长果法师,中国佛协在京理事及首都佛教界四众教友近二百人参加了纪念法会。能海法师(1886~1967),四川绵竹人。他生前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热爱佛教。他曾两度入藏求法,传译藏文经典并广作注释,为沟通汉藏佛教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中国佛协成立后即担任副会长职务;他还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全国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12.
从两个研究平台的交错,我们渐渐地形成如下研究方法。第一,横向研究:敦煌与榆林窟普贤变比较,比如象牙数的变化、普贤形象的变化坐姿的变化、大象位置的变化等。第二,纵向研究:敦煌西夏壁画中的"普贤变"与唐代"普贤变"的区别,在构图框架、颜色,比如乘象普贤的出现与法华信仰的关系、《法华经》的翻译和乘象普贤的出现的时间差。第三,纵横向研究:敦煌壁画《法华经》与《华严经》普贤变比较,一个是区域性的普贤变比较,一个是不同经变普贤形象的比较。佛教艺术经变在敦煌壁画中的展现,可以为纵横向视野的文化转场研究提供生动的资料。我们关注的研究论题框架是:文本与艺术是如何转场的?艺术的特点与文本的特点是什么?时间上和内容上的相异性如何?  相似文献   

13.
能海法师是近现代藏传佛教高僧,弘法40余年,重新将藏传佛教弘传内地,期间与五台山结下不解之缘,为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复兴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五台山藏传佛教寺院大多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菩萨信仰是中国大乘佛教的重要特色。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大菩萨信仰及其应化道场信仰,即四大名山信仰。早期大乘经中,多次提到了"四大菩萨",但皆非特指。中国四大菩萨信仰渊源于大乘经典,文殊信仰是最先兴起的菩萨信仰之一,在《华严经》等大乘经典的影响之下,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开始并重,不久,又融合观音菩萨而共同被称为"三大士"。文殊信仰兴起以后,其应化道场逐步确定于五台山,唐代时,五台山与普贤道场峨眉山并称"名山";明末,三大名山开始有了特指,即五台、峨眉和普陀;明末"三大名山"兴起之时,大约万历年间,"四大名山"也几乎同时出现;清初,"四大名山"开始流传,清代晚期,"四大名山"基本定型;民国时期,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组成的四大名山体系已深入民心,广为人知。从民国开始,弥勒菩萨有进入"五大菩萨信仰体系"的趋势。当前,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亦在逐步形成"五大名山信仰格局"。  相似文献   

15.
略谈能海法师在五台山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能海法师是近现代藏传佛教高僧,弘法四十余年,重新将藏传佛教弘传内地,期间与五台山结下不解之缘,为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复兴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五台山藏传佛教寺院大多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观音、文殊、普贤为三大士的造像组合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造像及思想的起源与背景。三大士造像,是多重因素相互影响激荡而形成的特殊造像与信仰体系,是中国佛教造像与菩萨信仰的一大变革与创新,也是汉地的佛教融合显、密元素所开展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信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张开勤 《法音》2005,(10):53-53
本刊讯 9月22日上午.台湾七宝琉璃寺住持莲海法师一行拜会中国佛教协会.受到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的亲切会见。学诚法师说,多年来两岸佛教界无论在信仰方面、文化方面都积极地推动两岸的佛教交流。这几年两岸佛教的交流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今后,希望两岸佛教徒共同努力,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并期望通过海峡两岸的佛教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以造福于两岸人民乃至全人类。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2,(5)
此文系已故中国佛协副会长能海法师1936年在原北平佛教会的讲演,侍者明心记录。原载《四川佛教月刊》1936年第11期。今天读起来,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特转载,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7,(3)
<正>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在今年的"两会"上建议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熊胆替代品研发及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并适时出台措施,逐步淘汰落后的养熊业。"所谓的人道和无痛的取胆方式是不存在的。"明海法师表示,活熊取胆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才传入我国,中药从未大规模使用过熊胆,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9月26日,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佛教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代表会议举行,全区共48名代表参加。会议选举中国佛学院教师、合卢寺方丈悟实法师为会长,王胜田居士、宏海法师、妙一法师、宽道法师为副会长,李俊居士为秘书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