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由中山大学人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主办、香风谷宋智明纪念基金会赞助的"佛教与东亚思想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9月17日-21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召开.学者分别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德国、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共28人;提交论文论文27篇围绕"佛教与东亚思想传统"这一主题,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11月26至27日,"东亚易学国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周易研究》编辑部、中国周易学会主办。"东亚易学国际研讨会"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继2015年12月举办"中韩易学高端论坛"之后关于海外易学研究的又一盛会,该会议旨在反思东亚易学已有研究成果,探索东亚易学的发展轨迹和特点,阐明东亚易学与儒学之关系,发挥易学在推动东亚文化走向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6,(11)
正本刊讯10月17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泰国国际佛教大学联合主办的"鸠摩罗什与东亚知识的迁移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特聘教授顾彬、校史馆馆长姚胜,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执行所长张风雷,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王邦维,中国佛教协  相似文献   

4.
彭耀光 《哲学动态》2005,(12):54-56
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东亚价值观"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11~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价值观、东亚价值观的特质及其成因、传统东亚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东方现代化模式与东亚传统文化─—福冈“东亚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记实高令印1994年4月8—10日,在日本福冈举行了“东亚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是研讨东方思想,包括1.中国传统思想的展开,2.中国周边地区的中华文化,3.传统与现代——新儒家...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6,(5)
正本刊讯4月21日,"东亚佛教的宗派与地域传统"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大陆和台湾地区及来自韩国、日本的佛教专家学者约50人参会。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四龙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法师、东国大学佛学学院教授兼HK事业团团长金钟旭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本次会议是北京大学、东京大学、东国大  相似文献   

7.
2004年11月9日至11日,由中国实学研究会、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共同举办的第八届东亚实学国际研讨会在有“千年学府”之称的长沙岳麓书院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以“实学·湘学·东亚文明”为主题,有来自中国各地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的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提交学术论文 50 余篇。会议采用大会报告与分组发言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以下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一)实学的对象与范围、哲学基础、普世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及 21 世纪实学研究的历史使命。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葛荣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回顾了二十多年来…  相似文献   

8.
杨凤芹 《法音》2019,(6):69-74
正2019年6月3日至5日,"东亚大视野下的佛教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五台山佛教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山西五台山竹林寺举行。此次会议由五台山东方佛教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主办。海内外三十余位专家学者以各自专精的哲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为依托,围绕佛教与教育的主题展开了  相似文献   

9.
东亚儒学与东亚儒者的经典意识密切相关且互为因果,它既立基于经典文本之上,又因对经典文本的诠释而存在与发展。从文本视域看,儒家经典作为儒家思想的意义源发地,有着向着现在言说的"同时性",它能够被带入现时代并在当下视域中开放自身意义的多样性诠释。从诠释者视域看,东亚儒者对儒家经典进行阐释的诠释学处境,建立起儒家经典与东亚儒者之间具有主体间性特征的对话关系,在一问一答的逻辑中,让潜藏在经典中的真理进入诠释者不断更新的前理解结构,进入现代意识,并与现代意识一起构成新的意义统一体,走向未来。东亚儒学的经典意识具有这样的诠释学效应:东亚儒学经典诠释的任务不是去追溯儒家经典的原意和阐论解经者在经典诠释上表现出来的主体性,而是要在一种开放的诠释学处境中建立诠释者与经典之间视域融合的意义联系方式,追求相互理解、达成共识性意义诠释之主体间性效果。就此而言,东亚儒学倾向于把理解变成自我理解,满足解经者生命意义的自我确认以及经典与解经主体相互承认双重目标,从而将自身解释为一种基于经典与诠释对话关系而动态演进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0.
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东亚价值观”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11~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价值观、东亚价值观的特质及其成因、传统东亚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东亚价值观的形成,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的郑万耕教授认为,《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价值理念,其中“保合太和”、“天…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6,(11)
正本刊讯10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焦作市净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净影寺慧远大师与东亚佛教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焦作净影寺召开,来自海内外20余家学术研究机构的近50位知名学者出席研讨会。会议旨在总结近代以来关于净影寺慧远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究净影寺慧远的佛学思想,增进理解东亚佛教史的发展与演变,为东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11月4—5日,由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东亚宗教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佛教史论坛:佛教史料与史学"工作坊在杭州召开。本次论坛围绕"僧传与圣传"、"文本与文献"、"形象、仪式与史事"三大主题展开,促进了佛教史学、宗教学、写本学、文献学、图像学等不同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不仅就众多具体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还探讨了佛教史学与史料学的方法论与前景。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黄华新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指出浙江大学近年来极为重视佛教学科的发展,不仅引进了一批研究佛教的新锐人才,还大量投入学术资源,欲将佛教研究打造成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高地。在接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中国佛教国际化进程开始于晚清,发展于民国,而真正从国家层面落实、开展则是在新中国时期。本文以这三个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即杨文会居士、太虚大师、赵朴初居士的佛教国际化实践为线索,梳理近现代中国佛教国际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并从世界文明史的视角,以东亚文化圈为关注点,对这一进程进行重新审视。文章的观点是,近代东亚地区传统的文化格局发生变动,曾联系东亚文化圈的汉字、律令、儒家思想不再发挥作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汉传佛教这一共同信仰成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媒介。从杨文会居士到太虚大师再到赵朴初居士的佛教国际化实践,佛教的媒介作用一步步突显。当代的东亚文化格局中,佛教作为联系纽带具有着天然的优势,有能力也有责任发挥交流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6,(8)
正一、引言佛教~[1]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体之一,佛教对人的认识也是中国传统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本文以佛教各派皆认同的"缘起性空"为理论参照,对佛教"人"之建构进行探讨。佛教认为,"缘起性空"为万法起灭之根本法则。"缘起",亦名缘生,"因缘生起"的略称,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当初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因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3月28日至31日,为庆祝亚利桑那大学佛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成立,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举办了以"禅世界的创出:中国禅宗及其在东亚的传播"(Creating the World of Chan/Sǒn/Zen:Chinese Chan Buddhism and its spread throughout East Asia)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布朗大学、爱荷华大学、巴克内尔大学、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美利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德国汉堡大学、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加拿大沙斯喀彻温大学、日本驹泽大学、韩国西江大学、佛光大学及杭州灵隐寺等院校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专家学者们围绕着佛教传播、中国禅宗、东亚禅宗等主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近代东西文明对话中反映在东亚佛教领域的知识重构,"大乘佛教"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东方佛教学者、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木村泰贤的"大乘佛教"观,带有强烈的日本佛教意识,其强调在家主义、批判出家主义,目的在于为日本佛教的在家主义倾向寻找"合法性"依据。西方哲学家、世界轴心文明论者雅斯贝尔斯积极吸收当时欧洲和日本的佛教研究成果,关注佛教的哲学智慧,主张"大乘佛教"是佛教的一部分,其在亚洲的传播,印证了佛教是一个宽容的宗教。雅斯贝尔斯的目的,在于建构一种试图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和基督教中心主义的全新的"历史哲学"。二人的文化背景和学问取向尽管不尽相同,但透过他们的言说,可以从一个侧面对比了解佛教知识在近代东西方是如何被重构、如何回应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17.
理净 《法音》2012,(10):61-65
一、佛教"慈爱"与"孝道"佛教自东汉初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思想和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佛教同样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很多方面更有甚之。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12月23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什刹海书院协办的2017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什刹海书院(北京广化寺东院)举行。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始于2014年,每年一次,选取一个佛教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主题进行探讨,旨在以佛法之智慧来关切当下之现实社会。今年为第四次会议,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间佛教与未来社会"。  相似文献   

19.
咱河土家族村丧礼仪式中的"佛教道士",可看作研究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巫觋崇拜的典型代表与具体实例.论文从"佛教道士”存在的地域空间与现实处境出发,详细记述了他们在"生死过渡”中的仪式过程,并还原其作为"后世之灵魂向导”的身份属性.全文运用人类学仪式研究的"分隔-边缘(阈限)-聚合”,即"阈限前-阈限-阈限后”之广泛结构的三个阶段对"佛教道士”的运作内容进行了阶段性与层级性的文化解释,认为"佛教道士”是死生人群找寻各自存在轨迹的向导人,同时也是"生死过渡”仪式的发明者、命令者、规范者与传承者.最后认为"佛教道士”的"过渡礼仪”与现代社会的"旅游仪式”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而两者转化的关键在于"再造”.  相似文献   

20.
在东亚的"仁"学思想史中,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说是朱子之前的最高峰,是二千年来中日韩各国儒者"仁"学论述之源头活水,极具关键性之地位。自孔门以降,儒家"仁"学义蕴丰富,理路甚多,孔子"克己复礼为仁"这项命题,极具理论之意趣,亦深具思想史之涵义。历代东亚儒者对"克己复礼为仁"一语,提出深具时空特色之诸般解释,并开发潜藏于其中的哲学问题,揭示了"仁"与"礼"之不可分割性与相互紧张性。中国儒者对孔子"仁"学之新诠,以朱子、杨慈湖、王夫之、戴震最为精彩,尤以朱子释"克"为"胜"、释"己"为"身之私欲",具有指标性之作用。朱子以后的东亚儒者或推衍、或驳斥朱子之说,但都无法跳过朱子的诠释典范。从解释者所依凭的理论背景观之,如果说朱子代表了"理学"的诠释进路,那么杨慈湖、阳明后学诸君子与王夫之可以说是践行了"心学"的诠释进路,而十八世纪戴东原的解释则表征了反宋儒"理"学思潮的兴起。就朝鲜和日本儒者而言,十七世纪日本的荻生徂来与十八世纪朝鲜的丁茶山最称大家。荻生徂来以"纳身于礼"及"以礼制心"解释"克己复礼为仁"说,丁茶山以父子、君臣、夫妇等均尽其分定义"仁",两说虽有所出新,但基本上与清代中国的"礼"学思想相互呼应,可视为东亚近世"实学"思潮在《论语》诠释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