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的现代报刊起始于宗教报刊,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基督教刊物《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该刊成为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从而“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1))。宗教报刊的创办改变了千百年来经院式宗教传授和少数人掌握宗教传播权力的局面,使宗教知识的传播实现了大众化、普及化,宗教的传播与发展从人际传播时代真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因此,宗教报刊在中国新闻传播史和中国宗教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傅兰雅创办的《格致汇编》是中国近代第一份科学普及期刊,开创了在当时封闭、落后的中国进行科学启蒙、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报刊是个舶来品,从报刊内容、形态到社会功能,都是传教士最先引入中国的。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用中国的语言文字,成功地创办了大量的报刊,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报刊模式。尤其是一些开风气之先从而为后世提供许多范式和样本的传教士中文报刊,诸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遐迩贯珍》、《六合丛谈》等,以及传教士倾注心血经营、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报刊,诸如  相似文献   

4.
杨朝明 《孔子研究》2023,(5):59-67+158
《孔子家语》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书”:若论其在中国思想与中国智慧中的价值,可以说罕有其匹;如论其在中国学术史上遭到的怀疑,亦堪称首当其冲。但是,近代以来出土的简帛文献证明,《孔子家语》确为先秦旧籍。鉴于《孔子家语》的内容、体量及相关学术问题,其价值绝不在“四书”之下,完全称得上“儒学第一书”或“孔子文化第一书”。《孔子家语》最为直接的价值,就是增加了数量庞大的可以利用的重要文献资料,以资印证校验《论语》等早期典籍文献的记载。在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孔子家语》“伪书”案的终结,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也是对历代学者研究得失的一个很好检验。  相似文献   

5.
房奕 《宗教学研究》2007,4(4):143-147
《现代僧伽》杂志(下简称《僧伽》)是中国近代别具特色的一份佛教期刊,是研究中国近代佛教与社会的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遗产。学术界在一般研究中对《僧伽》多有涉及,但真正对其进行全面评述的则尚未有过,笔者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尝试,以候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6.
阎书昌 《心理学报》2011,43(1):101-110
传教士丁韪良出于借心理学来传播宗教的目的在1898年出版了《性学举隅》, 这是融入了许多西方科学心理学知识的中文心理学著作。中国最早开设心理学课程的登州文会馆的两名毕业生在丁韪良撰写《性学举隅》过程中进行了笔述工作。丁韪良曾为益智书会撰写心理学教材但未完成, 益智书会转而出版了颜永京的《心灵学》(上本)。以丁韪良及其《性学举隅》为纽带, 19世纪后半叶中国近代心理学发展进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构成了一副较完整的历史图景, 反映出中国近代心理学的发展与宗教传播有着密切联系。《性学举隅》吸收了当时西方心理学前沿性的生理心理学知识, 向中国引介了催眠术和颅相学知识, 并对中国的“五官说”、“七情说”进行了修正与补充, 同时也借用了汉字的造字法来阐述其部分心理学观点。由于丁韪良向中国传播心理学是其宣传宗教思想的手段之一, 而颜永京译述海文原著的《心灵学》更倾向于向中国传播心理学这一学科, 强调了心理学与众多学科的联系和应用价值, 因此丁韪良在心理学术语创制上的历史功绩要逊于颜永京。颜永京于1882年将psychology翻译为“心才学”, 这是目前发现心理学学科的最早汉语翻译名称。  相似文献   

7.
《管子》教育思想丰富,并自成体系,其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终极目标等方面均有创见,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本文从五个方面来论述《管子》的教育成就:《管子》第一次提出了百年树人的终身教育理念,第一次提出了礼义廉耻的四维社会教育观,第一次提出了四民分业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父子相袭的家庭教育思想,第一次强调情感熏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第一次记载了我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职》。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历史演变及其近代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上半叶,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将西方近代报刊的概念与形式介绍到中国,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序幕.19世纪下半叶,近代报刊逐渐走向成熟.伴随着报刊的近代化进程,这些传教士报刊还经历了从传播宗教到传播西学的转变,它们又是促使中国人自办近代化报刊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群书治要》与《说郛》所录《鬻子》,分别为今存《鬻子》传本中最早的选本与全本。通过对两种文本的交叉阅读,可知今本《鬻子》亦存在诸多不当之处。今以《道藏》所收《鬻子》为底本,参校《群书治要》、《说郛》所收《鬻子》,必定对《鬻子》文本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君子"范畴最早出现在《尚书》里,以社会地位为其核心取向。商周更替的社会变革引发权力观念的重构,如何守住权力成为关键话题,经历了"有位"——"以德配位"——"有德"的转变过程后,"位致君子"的先天法则被"德致君子"的后天法则所取代,"君子"的内涵由地位指向转变为道德指向,并在《论语》中实现其范畴在仁义、智勇、礼和、忠信、中庸这五大领域内的固定。受《尚书》所提出的三条"进德"之道——好学精进、躬行实践、自省自警的影响,《论语》提出成为君子的三条路径,即学为君子、行为君子、省为君子。《论语》在继承《尚书》中"君子"范畴的同时予以升华,开创其纯粹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1.
《思维与智慧》2010,(4):M0002-M0002
自从在报刊的百花园里 第一次与你相遇 我的生活 就魂牵梦萦般多了一份期待  相似文献   

12.
英国基督教传教士为了方便在中国传教,从1798年起,就着手把《圣经》译成中文,并雕刻出一整套中文活字。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大量办报、出版书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昙始考     
昙始是北魏时期佛教神异人物,也是最早向高丽传播佛法的高僧。《高僧传》基于宗教目的,载述其神异事迹较多;《广弘明集》则较为客观;再与正史《魏书》对比,以及与《昙始行状记碑》、山西青莲寺出土的昙始造龙华像碑相互参证,甄别人物,厘清了昙始扑朔迷离的生平行迹,总结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功绩,亦从侧面反映了《高僧传》等佛教史传文献的撰述特点。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04,(9):23-23
尊敬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丁光训主教、尊敬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各位嘉宾、主内同工同道们: 今天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在香港各教会团体、教会领袖的大力支持下筹办的"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在这里开幕了。这是内地教会第一次在香港举办展览会,是中国教会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我谨代表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感谢香  相似文献   

15.
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在传教方式上有别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作为其传教的手段。最早的中国近代报刊几乎全由外国传教士创办。这些中外文期刊,不仅促进了基督教在华人中的传播,推动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而且开我国近代报业之先河,为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和编辑排版方式,在中国新闻史、报刊史及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近代哲学家对《论语》倍加关注,康有为、谭嗣同也不例外。近代哲学家对《论语》的审视和解读既围绕着中国近代社会的救亡图存与思想启蒙展开,因而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又受制于各自的哲学观、国学观和文化观,因而呈现出差异性。一方面,作为《论语》的近代视界,康有为、谭嗣同的《论语》观带有与生俱来的时代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两人对《论语》与孔子、曾子关系的认识呈现出明显分歧,对《论语》在孔学中地位的认定和对《论语》的评价相去甚远。康有为、谭嗣同秉持不同的范式解读《论语》,建构了不同形态的《论语》观。  相似文献   

17.
礼防意味着华夏之为华夏的文明贞固性或礼秩基础。但自近代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人对礼防的态度却与往不同,他们将之理解为压抑人性、阻碍自由的消极力量。另一方面,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在家庭及社会伦理方面屡现的种种弊病,恰恰也跟近代礼防崩溃后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诗经》中《汉广》及《汝坟》两篇所蕴含的礼防思想,探讨礼防与人之性情的关系,并分析周文礼乐如何经由先秦儒家思想发生的转换,进而揭示礼防崩解与"古今之变"的特殊关联。  相似文献   

18.
华程 《佛教文化》2016,(4):80-85
《幻茶谜经》注定是一部不平凡的作品,它是导演赵梁的一个梦。在梦里,亦真亦幻的女子茶幻与三位男子——樵夫、高士、僧人之间,发生了五光十色的人生故事。这样的人物关系脱胎于电影《罗生门》,但又比《罗生门》复杂很多。樵夫和高士先后饮下了茶幻的茶,颠倒梦想又互相争锋。而在僧人出现后,亦在茶中进退维谷……  相似文献   

19.
孙立涛 《管子学刊》2014,(1):97-104
《易》是中国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亦是最古老的卜筮之书。除意广涵深的哲理外,《易》卦爻辞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分析卦爻辞的描写内容、艺术特征、运用意象可知,其与《诗》具有一迈相承的文学意蕴。进而可见,《易》亦为古代文学之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严锡禹 《天风》2018,(12):18-19
来自普鲁士的郭实腊(K. F. A.Gutzlaff, 1803-1851)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传教士。一方面,他从事传教工作,创办刊物介绍西学,把中国基督徒组织起来,训练他们传教;另一方面,他又为商人、政客、英国侵略军甚至鸦片贩子提供服务,助纣为虐。1833年8月1日,郭实腊在广州出版了一份中文月刊,名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简称《东西洋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