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儒释道是我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融合与斗争,特别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三教合一”,构成了中国近千年来思想文化发展的总画面。因之,研究“三教合一”的种种关系,不仅使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总趋势和规律以及“三教合一”在封建皇权控制下所起的社会作用;也可以了解“三教合一”对我国及周围的邻国宗教、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所起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一、儒释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和多种文化的国家,宗教、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长远的历史。在先秦以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  相似文献   

2.
彝族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主崇拜,它除了具有原生型的巫文化特点外,还吸收了大量儒释道文化元素,形成了巫释道合流的宗教信仰,即彝族民间信仰与汉族民间信仰的载体同时存在,具体表现为土主崇拜与儒释道三教的融摄,在信仰民间巫鬼的同时,还信奉儒释道三教,呈现出多元宗教并存相融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林安梧教授谈儒释道三教一九九六年金秋九月,一场海峡两岸宗教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刚刚结束,与会的台湾学者,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林安梧先生又专程到四川联大宗教所为所里的硕士、博士生作了一次精彩的学术讲演。林安梧教授这次讲演的题目是:儒释道三教的异同及其融通之...  相似文献   

4.
中国素有“三教”之说,陈寅恪先生在1930年代曾 说过:“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是其一例。自晋至今 ,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道教的文化整合作用值得研究历史地看,虽不能说儒释道三教构成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鼎足之势,但在中国文化的整体中,三教各有其地位和作用,应是不争的事实。诚如牟钟鉴先生所说:“魏晋 以降,儒佛道三家成为三大主流学说,其中以儒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但与儒释二教相比较,人们常以“杂…  相似文献   

5.
三教论衡是儒释道三教之间冲突、调适、融合的重要途径。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戏剧关联者为即时即兴论辩的场景性三教论衡。此种三教论衡兴起于魏晋,至盛唐以后演变为皇帝诞节三教论衡。诞节论衡在服饰、脚本、伎艺、演出等方面,戏剧扮演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最终在唐懿宗朝催生了三教论衡参军戏。诞节三教论衡与三教论衡戏,在内容、程式、风格、趣味等方面,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共同为皇帝诞节之贺寿庆生推波助澜。宋代以后,皇帝诞节不再举行三教论衡,但作为一种文化惯性,诞节论衡和三教论衡戏的一些构成要素和趣味追求在宋金戏剧中得以继承。宋金时期的优戏、三教戏、三教论衡戏、贺寿戏,以及其嘲谑取笑的趣味追求、结构明晰的关目设计等,都与诞节三教论衡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三教论衡对戏剧的影响,与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此一考察,为泛戏剧史研究,乃至中国文化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具有综合百家、超越百家的鲜明特征。在优化中国固有文化传统、融通外来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周易》逐渐成为儒释道三教共享的思想资源。《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包容周普、周备之道,兼具变易、简易、不易之义,对三教均有沾溉和启发之功,并促使三教之间的调和、融会不断深化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各个方面都可以来解释这句话。唐朝时讲儒释道"三教",那个时候儒家也算一种宗教。中国文化要从  相似文献   

8.
正儒释道三教是构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主要流派,宋孝宗在《原道辩》中曾对儒释道三教给出"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功能定位,虽不尽精准,但也大致指出了三大学术流派的主要特征。"以道治身"则鲜明地点出了道教与医学(生理学)的关系。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以儒释道三教为主体,故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宗教学的向度。本文以道教内丹学的研究为视角,对中国宗教研究方法中一些普遍性的理论问题,如文献与诠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智慧等,做了独特的思考,这对于中国宗教的研究方法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印度佛教传入中土,从根本而言,是外来异质文化对汉地文化的一次重要输入,经过与汉地本土文化的交汇互融,佛教逐步华化,并渐次扩展它的影响。到封建社会后期,儒释道三教合一最终成为华夏文明发展的主流形态,佛教对中国文化浸润深入到文化的观念价值层面。佛教忏悔在...  相似文献   

11.
越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中国的儒释道几乎同时进入越南,很早就形成三教同源、三教合一思想,二十世纪20年代的高台教即是越南三教合一思想的升华。本文试图梳理越南历史上的三教合一的思想过程,对高台教对三教合一思想的升华进行阐述,揭示越南文化的内核,从而得出建立中越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宗教历来有着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儒释道和谐共生的发展历史,展现着中国宗教追求和谐的历程。特别在明清两代,儒释道和谐共生乃大势所趋。其间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中国宗教和谐共生的史实。现保存于四川省富顺县千佛寺的碑刻《三教祖师赞》,就是反映中国宗教和谐共生的重要历史遗存。  相似文献   

13.
东周时百家争鸣,学派纷呈。诸子百家与东汉时传入的佛教,都是各有主张和观点的学派。尽管学派林立,形成"三教九流",但归根结底,还是"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至唐,在"皇帝万岁"之下,儒释道三教合一,殊途同归。唐时何国人僧伽—泗州大圣的到来,正好适应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故中国从唐、五代到两宋,在宗教崇拜上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时代,僧伽崇拜正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特色。至于九流,时至有清,则由学派演绎成大相径庭的人间万相的"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相似文献   

14.
隋唐时期,中国历史走上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对南北朝以来的道德生活的动荡进行了有力的调整,儒释道三教的鼎立与交融、民族大融合,使得道德生活表现出极大的融合性;而新的文化因素给中原固有文化注入了一股生气,使得隋唐的道德生活显示出独特的开放性;而统治者对自己信心的增强,在维护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问题上,又反映出很大的开明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挑选了儒释道三教与民俗的关联这一视角去观察中国文化。从这一视角虽看到中国文化的若干侧面,但却是与中国一般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关联最为密切的侧面。中国人的一生,一年四季都在与这些侧面发生着联系,使得一些基本的素质稳固下来,变为人的行为习惯,也往往由此养成一些思维定势,一代一代相传,又完成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的传递。那么,从这一视角观察问题,中国人国民性的养成,中国文化传统的绵绵不绝,也都可以由之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6.
过论道教中国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传统来理解道教,正确认识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我个人的研究.恐怕也是最占老的那部分。众所周知,关于这点,中国传统上本来就是这么主张的。中国古代讲儒释道“三教”,这个“教”与西方对宗教所理解的“教”有所不同,意思主要是“教化之道”。  相似文献   

17.
2011年中国首届儒释道传统文化智慧发展高峰论坛于5月22—23日在五台山举行,全国儒释道三界专家、学者近200人共聚一堂,就“儒佛道文化与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讨论道教中国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传统来理解道教,正确认识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我个人的研究,恐怕也是最古老的那部分。众所周知,关于这点,中国传统上本来就是这么主张的。中国古代讲儒释道"三教",这个"教"与西方对宗教所理解的"教"有所不同,意思主要是"教化之道"。提到中国的宗教,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中国考古发现所反映的原始宗教迹象,结合古文献和民族学“活化石”资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证了玉崇拜、龙崇拜、祖先崇拜这三个相互为用并以祖先崇拜为核心和基调的原始宗教形式,认为它对中华传统文化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祖先崇拜在儒释道三教融合过程中起到了“融合剂”的前提作用,从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模式的三大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20.
紫柏真可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他的思想鲜明地反映出明代儒释道会通的趋势。在儒释道三教关系上,他主张三教心同名异,倡导三教融通,消弭互相攻击,他还以儒理解释佛经。在性情关系上,糅合儒佛之说,主张佛性只是一种潜在的有,必经实修才能真正得到。他一生的活动表现出“出入孔老之樊,然终以释氏为歇心之地”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