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梁中芳 《学海》2007,31(6):97-101
苏联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是形成1970年代犹太移民潮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国家和以色列成为苏联犹太人移民的两大去处.犹太民族地区差异及民族认同感的强弱、国际救助机构对他们移民去向选择有很大影响.同时,犹太移民潮对苏联国内的政治生活、其他民族的民主意识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等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6,(3)
正宗教应该在一些公共问题上勇敢发声,并进一步推动跨宗教对话,实现移民融合及不同信仰间的和平共处。2015年1月7日的"查理周刊遇袭事件"震惊世界,甚至有人将其喻为"欧洲的911事件"。此事件也引起了基督教会的广泛关注与反思,一些基督教国际性组织、区域性组织和国家教会纷纷发表声明谴责暴力恐怖活动。梵蒂冈于1月8日发表声明,  相似文献   

3.
胡永辉  董群 《学海》2014,(4):198-202
本文以"清教思想研究之父"派瑞·米勒的清教契约观念为理论依据,从宗教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五月花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包含的恩典契约、社会契约和教会契约三个不同维度的契约伦理思想。《公约》的恩典契约确立了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上帝拣选清教徒到北美承担荣耀上帝的圣城建设使命;《公约》的社会契约确立了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尘世中的任何团体组织都无权剥夺个人的天然权力;《公约》的教会契约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会采用的公理制管理方式保障了移民个体之间的平等。《公约》在为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移民提供了一个世俗的民族身份同时,更赋予他们一个特殊的精神身份。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9,(5)
虽然欧洲一体化的程度已经很深,但欧洲仍是由许多民族国家组成,这一局面并没有被后民族时代所改变,民族国家仍然是欧洲的基本单位。哈贝马斯提出了公共领域的概念,这在民族国家的建构中至关重要,欧洲层面上的公共领域能否产生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作为欧洲社会支柱的福利国家,其实施依然存在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封闭性。而在文化层面上,欧洲认同号称"多元统一",这种提法看似高深,实则揭示了欧洲文化认同的脆弱。鉴于此,民族国家仍将是欧洲难以超越的历史阶段。欧洲所能做的,不是进一步超越,而是扬弃民族国家的弱点,寻求民族国家与超民族实体之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5.
选举与国家认同——西欧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海兵 《学海》2012,(4):92-107
西欧国家投票权扩大的历史背景是民族国家的构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前者产生了国家认同危机,后者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在民族国家构建中通过战争等方式并入的新的群体,以及在社会结构变化中成长起来的新兴阶级,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打着民主的口号要求本来属于贵族特权的投票权平等化,从而在民族国家内部形成了对抗和紧张关系。而国家所采取的积极性回应——逐步开放投票权,则缓和了民族国家的这种对抗和紧张关系。西欧国家投票权开放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三种:以英国为代表的渐进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激进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竞争模式。尽管存在着道路上的差别,但它们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实现了投票权的平等化。投票权的平等化除了暂时缓和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既得利益阶级与利益边缘阶级之间的冲突之外,还有着更加长远的积极意义,它以民主的名义把社会不同阶层、团体和族群整合到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政治行动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国家认同——民主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6.
(反)宗教已成为欧洲右翼民粹构建"同质的人民"与"危险的他者"这一二元对立的有效手段。宗教是如何被融入"人民/他者"的话语框架?这是出于何种目的、会引起怎样的后果?本文以法国的国民阵线为例来探讨欧洲右翼民粹与宗教的关系。研究发现,不论是老勒庞崇尚的宗教性法国身份还是小勒庞力推的世俗性法国身份,(反)宗教在国民阵线的民粹思想中都是用来反移民和反伊斯兰的说辞,用来区分法国"人民"和"他者"的重要标志。在该党眼中,身份胜过神学,民族胜过教会,宗教仅仅是民粹政治的一个身份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7.
瑞士联邦是建立在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国家,2014年的"反对大规模移民"公投与2009年的"禁止修建宣礼塔"公投从不同角度映射出瑞士政治右倾化趋向及其带来的对瑞士包容传统的挑战。移民群体的代际变化、政府鼓励文化交流积极治理、社会组织提供沟通场域等将有助于瑞士保持和发展多元社会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在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国家力量由弱到强建构的国家认同、基督教信教群体中波动发展的宗教认同、对民族文化的体认所体现的民族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共同构成和塑造了区域内的社会认同结构。近代以来基督教信教群体内这一认同结构的发展、演化,正是基督教在该地区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写照。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国家认同为里层、民族认同为中层、宗教认同为表层的"三层椭圆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引导边疆民族地区基督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刘淑萍 《学海》2012,(5):11-15
民族国家的伦理认同有明显的地域历史性、民族性。它具有激励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是国家成员间团结一致的凝聚力所在,它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全球化时代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国际层面,它都是社会平等、合作环境及机制的重要维系基础。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相互协作机遇的同时也冲击着国家主权观、国家地域观与民族文化等传统国家实体性精神的基地。西方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化治理需求提出"普世伦理"认同,诱导消解着民族国家的伦理认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要塑造良性的民族国家伦理认同,确立生态伦理价值观,反对抽象的伦理普遍主义;在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中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文化条件、整合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10.
黄幸平 《天风》2016,(4):12-13
正制度上墙,是建立制度;制度在手,是学习制度;制度入心,是贯彻制度。政府讲"依法治国",教会讲"依规办教"。教会活动、教会人员、教会财物等都要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依法管理。与此同时,教会内部需要做好制度配套,就是在国家宗教管理法律法规的大框架内,结合教会具体实际,  相似文献   

11.
宗教在美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美国精神的<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都与基督教传统中"天赋人权"的思想有深厚的联系,宗教与美国最早的移民浪潮、美国的革命以及民权运动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直至20世纪末,仍有96%的美国人信仰上帝,98%的人定期祷告,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宗教色彩最浓厚的,甚至有人还将教会比作美国公民的道德孵化器.可是,9·11以后,这种普遍的观念却遭到了严峻的挑战,导致了美国大众媒体上所说的"教会危机"或"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欧洲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欧洲殖民者从殖民地作为回迁移民返回宗主国的同时,来自殖民地的非欧洲国家移民也大量进入欧洲。  相似文献   

13.
法国属于典型的欧洲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开放的国度。在这个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里,亦接纳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外来移民,如新教徒、犹太教徒和穆斯林。其中穆斯林人数逐渐超过了新教徒和犹太教徒,使伊斯兰教成为法国的第二大宗教,越来越受到法国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6,(5):170-177
在《帝制论》中,但丁构建了一个囊括一切人口、土地和民族的普世帝国,并将其权威直接诉诸上帝,赋予帝国和教会同等的地位。但丁的这一主张,进一步发展了中世纪晚期的"二元论"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过,由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但丁自身思想的限制,这一"二元论"主张不可避免地陷入诸多理论困境。首先,但丁虽然批判了教皇和教会,但他仍然高度认可它们的职权。其次,在但丁的基督教思想体系中,"永生的幸福"最终高于"尘世的幸福",精神权力具有相比于世俗权力的优先性。以上两点,为教会对帝国的干扰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最后,但丁虽然把帝国的权威完全诉诸上帝,但上帝的意志又不可知,帝国的命运变得扑朔迷离。世俗政治即便独立于教会,但它无从建立自身的确定性。只有在现代政治哲学的革命浪潮中,世俗政治的自主性和确定性才能一步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正>在政治哲学层面上,"认同"具有"归属感"或"身份感"的含义。认同是一种辨识过程,其目的在于确立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的归属。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他者的比较,力图发现自己与他者有何共同点,又有何区别处,从而达到对"我是谁"即自己身份的一种确认。因此,认同是对于"我是谁"的不断追问过程。通过这一追问,自我可以确认自身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属性。与之相对应,国家认同就是在他国存在的语境下,国民所构建出来的归属于自己国家的身份感,即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意识到自己具有这个国家成员的身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界对马丁·路德的研究综述李长林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欧洲,结束了天主教对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他提出的宗教改革学说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教会改革,而且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路德成为了震撼欧洲、并...  相似文献   

17.
一 文艺复兴是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化与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要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精确地定个历史日期是不可能的,大约在十四世纪初这个新时代的特点已经逐渐明显了,但同时旧的教条主义和经院哲学的影响仍然顽固地存在各个领域)。文艺复兴的特征是欧洲封建制度开始崩溃,新兴的资产阶级崛起了,他们对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展开了全面的进攻。  相似文献   

18.
对教会自养问题的认识与实践重庆市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重庆教区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爱国会组织逐步恢复,为开展工作发挥了作用,教会进入了恢复和重建的重要阶段,教堂逐步开放,宗教活动逐步恢复。在这种情况下,重庆教会(包括教区...  相似文献   

19.
张艳红  佐斌 《心理科学》2012,35(2):467-471
民族认同对个人心理健康、国家团结和谐有着重大意义,已成为当今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针对民族认同涵义正在逐步拓宽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民族认同的内涵及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在描述民族认同测量多维性的基础上,梳理并比较了MEIM、MEIM-R和EIS等应用广泛的民族认同测量工具。归纳了以民族认同作为调节变量、中介变量的最新研究及其相关研究。未来民族认同研究深化的基本途径为关键术语一致化、研究方法精确化和评估水平全面化。  相似文献   

20.
当2000年到来的钟声响起之时,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分民族、不分信仰,都在为这一历史时刻的来临而欢欣鼓舞。各地教会以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喜迎新世纪、新千年。对于全球基督教徒来说,喜迎2000年,主要是庆祝耶稣基督降生2000年,以及这2000年的历史。迎接新千年的庆祝活动是从20世纪的最后一个圣诞之夜,即1999年12月24日午夜开始的,全球5000家圣堂同时开启圣门。欧洲国家的教会举办了很多活动,意大利九成以上的教区安排了传教活动和(圣年)集会。意大利天主教主教团准备2000年中开展传教活动展览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