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孔令宏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2月17060千字本套丛书共二十辑,主要收录各地民间得之于道坛、宫观、乩坛、档案馆等的成册未刊文献,优先收录珍本、孤本、绝本文献,符合收录条件已经公开出版过的单册文献也将陆续收录成辑。截至目前,已收集各类经书一万余册,其中包括科仪、宗谱、神谱、箓谱、曲谱、碑刻、职牒、神像画、堪舆书、地方道教志等多种类型。此外还有各类图片约五万张。  相似文献   

2.
把相机放在桌上坐下来,已是夜里1 1点多,刚把电脑打开,听见身后传来鼾声,这已经是田野调查的第9天了…… 7年时间,足迹遍布全国,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带领我们的团队寒来暑往,搜集散落在民间的道教经书.截至目前,已经找到2832册从未公开出版过的道教文献,年代早自康熙十七年(1678),晚至201 1年.据已掌握的线索和目前的成果测算,能找到的道书应该超过10,000册,除去不同版本的重复外,不重复的道书册数应该在6,000册左右,总字数可能超过7,000万字.这些文献还原了清代以来道教发展的真实面貌,对近现代中国思想史、道教史、文化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6,(4)
《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出版《藏外佛教文献》主要发表经过整理的、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的佛教文献以及佛教文献学方面的研究论文。《藏外佛教文献》为连续出版物,由藏外佛教文献编委会编辑,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编委会自办发行。初步计划每年出版两辑,半年一辑。但随着...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屏南县新近发现三本(两种)民间摩尼教文书及三尊摩尼教神像,揭橥摩尼教沉潜民间,混融巫、道、佛教,产生以民间道教科仪为框架,以摩尼教教义为内容的民间道坛仪式。同时,屏南文书也呈现承传唐写本《下部赞》《摩尼教残经》《摩尼光华教法仪略》的特质及与霞浦摩尼教文书的渊源。福建东部各地托身民间道坛的摩尼教孓遗,不是孤立存在,其科仪、文书有一定关联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来,萧廷芝《金丹大成集》与其它道教南宗文献一起不断被编纂、刊刻、流布,在这一刊布过程中先后产生了《正统道藏》收《修真十书·金丹大成集》本、明《诸真玄奥集成》卷7本、清董德宁辑《道贯真源》本三个不同版本系统。这一版本源流体现了明清以来《金丹大成集》刊布过程中单行本少,丛书编辑多;广泛流布于官方、贵族、民间三个层次,其中又以民间刻书为多的刊布特点。这两个特点表现了明清以来南宗后学通过汇编南宗道书,"以文传道"从而赓续道脉,以及道教南宗修炼思想深入民间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正>林乐昌先生积十数年搜辑和研探之功撰著的《正蒙合校集释》(简称《集释》),于2012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100万字,分上下两册。《正蒙》一书乃张载晚年手定,是其一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在儒学史上,《正蒙》具有崇高的地位。《正蒙合校集释》是汇合《正蒙》南宋、明、清等十一个不同版本加以校勘,搜辑《正蒙》南宋、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五年新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辑第一卷,现在又出版了第四辑第一卷。对于马克思一八三九年初至一八四一年三月哲学思想的发展,这两卷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修正了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手稿——它们同时是马克思研究哲学的最初文献——的形成史,精确规定了这些手稿的形成时间,并确定了原文的编排和翻印。流传下来的手稿包括:关于伊壁鸠鲁的七册摘要笔记(有一部分成了不同题目的独立的补遗)、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两部新收集到的清代道教抄本《道法统宗天罡秘诀袖里风雷大全》和《道法统宗袖里风雷教子篇》。这两部书均为明中期临川吴显常所撰,其中不仅记载了他所主持的这一道坛所用的法诀,更透露了位于江西省临川县的这一道坛所受诸法的法脉源流。本文尝试以这些记载与藏内外文献参合,复原元明之际朱元帅法、吴元帅法、高元帅法、紫宸大法、梅山法等五个法派共七个支脉在近两百年的时间段内于江西抚州地区互相融合的基本过程,提供了元明时期地方道教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也为解决部分藏内外的文献的来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正>《汉语基督教珍稀文献丛刊》第一辑(十册)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7月出版,丛刊主编:陶飞亚,本辑执行主编:肖清和。第一册《治历疏稿初集》;第二册《治历疏稿初集》、《治历疏稿二集》、《治历疏稿三集》;第三册《函牍举隅》;第四册《函牍举隅》、《函牍举隅碎锦注释》;第五册《函牍举隅碎锦注释》;第六册《书契便蒙》、《契券彚式》、《圣教  相似文献   

10.
<全真正韵谱辑>是我国当代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正式出版的全真教派的醮坛科仪音乐谱辑.它集道教音乐文化之大成,传承着我国道教音乐文化的精髓.孙凡所撰<全真正韵闵谱研究>"是我国第一本全面、系统地研究<全真正韵谱辑>的理论著作";她是采用民族音乐学方法论研究<全真正韵闵谱>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于1996年12期的“法音近录”栏目,刊出《“附佛法外道”与民间秘密宗教》一组文摘,介绍了近十年来学术界研究民间秘密宗教的若干成果,以及学者呼吁要警惕“附佛法外道”危害佛教的建言。现从佛教史书和政府法典中,辑出佛教史书对附佛法外道的揭露,历代政府禁断异术邪道的法令,清朝地方官对邪教活动的调查,以供关;动这方面问题的读者参考。佛教史书对附佛法外道的揭露南宋天台宗僧人释宗鉴在所著史书《释门正统》(收于《U续藏经》第130册冲,为止恶防非,辨明邪正,特立<斥伪志>,指斥当时流行民间的末尼教、白莲菜、白云…  相似文献   

12.
据《人民日报》报道,由中华书局承印出版的《中华大藏经》计划分装二百三十册,印制工作已经准备就绪,今年将出版前五册。《中华大藏经》收录佛典著述共达二万三千卷,是目前海内外收集最全、底本最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在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宗教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时,获悉一件清代道教的重要史料被发现。 发现人是江西赣州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劲峰先生。刘劲峰自1994年起在从事“赣南宗族社会与道教文化”的课题研究时,先后在宁都、石城、安远、上犹、崇义、兴国、会昌等7个县中的12个不同类型的乡村进行了艰苦的田野调查。刘劲峰的研究成果《赣南宗族社会与道教文化研究》一书近日已经在香港出版。 据该书的《崇义上堡的民间道教文化》一文介绍,刘劲峰在崇义县上堡乡调查时,从上垅坛的掌坛道士罗栖东手上看到了一份樟溪坛传…  相似文献   

14.
《历代神仙通纪》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内容庞杂,举凡神仙传记、灵验事迹、传奇故事、善书序跋,以及戒律、宝诰、金丹歌诀、名山宫观记等,均有搜罗。本文考证其编纂者是张之鼐,而不是《四库未收书辑刊》所题宋在衡。宋在衡只是编纂了《瑶台宝诰全科》,收在该书第17册。该书于康熙二十年(1681)编成,部分内容采自明代《道藏》,部分内容辑自各种笔记小说,也收有一些罕见著作,如《太白剑》等。所收张之鼐自撰的著作有《道门霞想集》。《历代神仙通纪》的重要价值在于收录了一些珍贵的道教文献,如《太上感应篇》序跋、《正一天坛玉格品目》、六十太岁神名、吕祖降示的经文、张三丰传记及其所作诗歌、《性命圭旨》序跋、《郴阳九仙传》、曹道冲《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忏序》、李常庚《阴符经跋》等。  相似文献   

15.
张卓 《宗教学研究》2023,(3):155-160
广东排瑶“挨旦堂”仪式的高潮是传度授箓,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有相近的文化元素。通过广东连南房姓排瑶“挨旦堂”田野资料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文本的比较研究,深度分析两地授箓在法脉传承、神圣空间构建、文书内容、仪式象征符号方面的共有文化元素。认为由宋至清,龙虎山正一道在南方地区广泛传播,排瑶“挨旦堂”传度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就是龙虎山正一法箓传播地域社会的文化遗存。通过对两地授箓所反映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文化互动、融摄的比较研究,认为“挨旦堂”是排瑶对道教授箓文化的创造性吸收。对两地不同民族授箓仪式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龙虎山正一道影响南方地域社会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6.
“解经”与新“卧尔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开宗教文化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新编卧尔兹演讲集(第四辑)》,能闻到书中散发出来的油墨清香。时光荏苒,屈指算来,从2001年出版《新编卧尔兹演讲集(第一辑)》至今,中国伊斯兰教界开展解经这一神圣的工作,已然走过了近十个年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新发现的民间经书《灵宝还天王愿科》为中心,探讨近代道教与武陵山地区民间信仰的交融互摄机制。从中可见,道教传入武陵山地区和少数民族民间信仰在仪式和神祇上互摄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民间道坛。这种融合源于包容的道教系统、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系统化的需要等,为我们分析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个案。  相似文献   

18.
张淼  李福 《中国道教》2018,(1):39-43
在道教经典中,有一类以“血湖”命名或包含有“血湖”信仰的经典,涉及道经、忏悔、符咒、图篆等内容,诸如《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正统道藏》第2册)、《太一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道藏》第9册)、(《上清灵宝大法》(《道藏》第31册)和(《血湖六幕集》(《藏外道书》第14册)等等,这些血湖类经典共同构成了道教思想、信仰和仪式实践的重要经典文献,对后世道教乃至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新发现的史料《宝录》为中心,探讨晚清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道教的发展。在晚清的长阳,民间火居道士刘湛然成立了"道德堂"民间道教组织,出版道书、订立规则并建立法脉。这个民间教团以"正一"标榜,是道教在晚清时期民间化和世俗化的典型产物。其教团道士多火居,在世俗生活之外以乡村社会斋醮法事为主要宗教活动。这为了解晚清民间道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个案。  相似文献   

20.
啬色园,香港地区四大宫观之一,主要供奉赤松黄大仙师,且尊崇儒释道尊神,俗称“黄大仙祠”,既有古色建筑,也有环保园林,是现时黄大仙信仰最具代表与影响力的道教庙宇。啬色园的发展轨迹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抗战前私营道侣之清修道场以及抗战后转型现代化的善团。啬色园的道脉沿自广州芳村普济坛。普济坛是在广东民间黄大仙信仰基础上形成的乩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