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06,(12):I0001-I0004
~~明代彩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下)~~  相似文献   

2.
善财童子     
《五台山研究》2014,(2):F0004-F0004
<正>梵文Sudhana Kumara的意译。《华严经·人法界品》载,福城长者子有五百童子,其一名善财,因"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而得名。后受文殊菩萨教化,南行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实现成佛"行愿"。是大乘佛教用来宣传"即身成佛"的例证。五台山即有善财洞,供奉善财童子。  相似文献   

3.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上)[台湾]游祥洲一、前言《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历程与内涵,对于“人间佛教”理念的深广化,确可提供极佳的指标作用。五十三参所参访的善知识,上自文殊、弥勒、观音、普贤诸大菩萨,下至童子、船师、医生、药师、教师、制香人等各行各业...  相似文献   

4.
《佛教文化》1994,(1):50-51
此二图出自山西崇善寺珍藏之绢画《释迦世尊应化示迹》。明代的崇善寺,大雄宝殿外的长廊上,原绘有八十四幅《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及五十三幅《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真迹已于清代焚寺时燃尽。所幸的是,明代成化年间,有画师依原画临摹,成精工绢画,留存至今。画中服饰、背景、风俗均依汉制,与一般佛祖生平画全然不同。原画色彩用矿物质颜料绘制,历经五百余年,仍鲜艳如初,后世以“宝石画”称之。  相似文献   

5.
北宋末成书、南宋初刊行的《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像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但通行的《大正藏》本《图赞》第11、14两参的插图发生了颠倒。参核图像特征和《华严经》可知,《图赞》的另外11幅插图也发生了错位。以《图赞》为底本绘制的明初太原崇善寺壁画的作者意识到了插图存在问题,但并未意识到问题不在插图本身,而在插图顺序错位,因而仅做了有限的修订。插图错位是由于编印过程中编辑者对各善知识的形象认识不够深入而造成的。元至明初《图赞》曾十分流行,但到明末清初时仅有文字部分流传,插图可能于此时在国内失传。  相似文献   

6.
“入法界品”中的五十五处、五十三位智者: 一九八○年,在日本举办的东大寺展览中展出“华严五十五处画卷”。这是东大寺所藏的画本。内容是善财童子依次拜访智者求教的故事。画卷中图有智者,智者前面,善财童子合掌求教。画面上写有《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文字。那么,“入法界品”是讲什么的?它讲说“十地品”中菩萨修行阶段的十地。在“入法界品”中,名为善财的童子在大乘佛教修学过程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阶段修行,最后到普贤菩萨处。最后说: 善财童子能自行至普贤处,究竟诸大愿海,不久应当与一切佛等。到此,善财童子完成了最终的悟道。  相似文献   

7.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下)[台湾]游祥洲八、恒顺众生的成佛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动人之处很多,但其中最令人赞叹的乃是最后一参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它将菩萨行的纲领与宗旨,推升到一个极高极高的境界。而十大愿之中,则又以第九愿“恒顺众生”最为关键。从十大愿的架...  相似文献   

8.
在古城太原的东南隅,有一座金碧辉煌的佛教寺院──崇善寺。据现存于该寺的《建寺缘由匾》记载,明洪武十六年(1383)四月,明太祖朱元津的第三子晋王朱桐为了补报母亲高皇后三罔极动劳之恩”,特请朱元津思准建立新寺,历时八年有余,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终于建成占地245亩的崇善寺。由于崇善寺是朱元津“恩准”的官建大寺,且又具有晋王朱桐家庙性质,所以在兴建中,费竭财力,务求宏丽,所谓“规模宣序,声若仙宫,不惟甲于太原,诚盖晋国第一之伟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序》)。寺内现存有一幅明代绘制的崇善寺平面图,展现了…  相似文献   

9.
佛教与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千年来,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广,对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事业的开发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游方问道在佛教界有着悠久的传统。佛教有一部流传极广的大乘经典《华严经》,该经的《入法界品》介绍了善财童子从文殊菩萨处发心问道,继而百城烟水,前后参访请教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终于证入“华严法界”的生动事迹。千百年来,中国佛教徒以善财童子为榜样,通过“西行求法”、游方问道、朝礼名山胜迹的活动,促进了民间旅游活动的成长和发展。中国僧侣的游方问题是受佛陀“游行教化”传教方式的启发而形成的。早在东汉中叶,中印佛教徒就开始了交往。汉明帝时期  相似文献   

10.
现存唐代佛寺壁画虽已不多,但它在我国绘画艺术中却占有重要的地位。五台山佛光寺的唐代壁画就是现存唐代佛寺壁画中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1.
精美的壁画形象的地图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张大千番号七五)西壁的五台山图,是莫高窟中现存的一幅最大壁画,这幅壁画高三点五米,长十三点六米,面积四十七点六平方米。壁画下面有一十五扇屏风,彩绘着一十五幅佛传图画。兰菊相映,益发显得五台山图古朴典雅、美丽壮观。  相似文献   

12.
李玉福 《五台山研究》2021,(2):33-37,45
现存五台山寺庙壁画内容丰富,涵盖了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七个朝代.其中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是现存内地寺庙壁画中的孤品,南禅寺元代壁画、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公主寺大雄殿壁画、佛光寺文殊殿明代壁画、三圣寺清代壁画等又为同时期壁画中的佼佼者,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五台山寺庙壁画文化渊源深厚,蕴含着鲜明的本土化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3.
15、善财洞分上下两院,分别位于台内黛螺顶的山腰和山脚。佛教传说善财是福城一位长者的儿子,其出生的时候,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善财。佛经讲,善财在文殊菩萨指引下,先后拜观世音等53位大士求学,最后从弥勒菩萨成正果。在中国佛教寺庙里,善财多作为观世音的胁侍。五台山佛教昌盛,台怀形成了一个小集镇。商贾盼财,但民间财神是赵公元帅,属道教,不宜在佛教圣地五  相似文献   

14.
印顺 《法音》2006,(11):17-19
一、善财与福城“华严法门”中,以善财童子访问善知识为因缘,阐明菩萨行,一生精进而入普贤地的,是〈入法界品〉。西秦圣坚所译的《罗摩伽经》,仅是一小部分。唐般若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是〈入法界品〉的别译。般若所译的内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经后记说“:《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剎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1]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大智度论》所说的《不思议解脱经》;也就是“入法界”。〈普贤行愿品〉,是这一品的品名,但一般流通…  相似文献   

15.
冯国栋 《法音》2003,(8):8-13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见于《华严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buddha鄄vatamsaka-mahavaipulya-sutra),又称《大不思议经》、《百千经》、《杂华经》。据澄观《大华严经略策》称:此经乃龙树得自龙宫。原经有三本:上本经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经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经十万偈,四十八品[1]。此一记载当然包含着丰富的想象。现代学者认为此经之结集约在公元二至四世纪,是紧随般若类经典而出现的初期大乘经典。此经究竟结集于何地,学界观点歧互,英国学者渥德尔认为此经编辑于南印度,…  相似文献   

16.
不解之缘     
年近古稀之年的王继贤老先生站在画架前,神情专注地描摹他心中的佛像——菩萨、药师佛、度母、善财童子……这位曾经在中国电影美术界摸爬  相似文献   

17.
华严宗与五台山文殊信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殊菩萨在《华严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不仅是第二会普光明殿会的会主,是第九会逝多林给孤独园会中指导善财童子广参大善知识的导师,而且还是在清凉山讲经说法和领众修行的住持,《华严经》为五台山的文殊信仰提供了极其权威的经典依据。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宗经成立起来的中国佛教宗派,该宗祖师特别强调《华严经》所说清凉山就是山西五台山,而且还将五台山打造成了华严宗弘宗演教、讲经说法的基地。文殊信仰是包括华严宗在内的中国佛教内部一种非常普遍的信仰形态,但由于华严宗与文殊信仰既有共同的经典依据——《华严经》,又有共同的核心区域——五台山,因此华严宗的文殊信仰较之中国佛教其他宗派具有更为丰富和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1,(12)
由台湾开证法师捐资修建的五台山大智路于10月2日竣工。开证法师率台湾朝山团一行百余人和中国佛协、山西省佛协、山西省宗教局、五台山佛协有关法师、负责人共同举行“大智路”竣工仪式。大智路是一条用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式人行道,全长480米,宽2.2米,计1080级台阶,由善财洞直通黛螺顶,使崎岖险峻山岩成为通衢,为朝山的善男信女提供了极大方便,也给海峡两岸佛子又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明代壁画五百罗汉图,现存罗汉248尊,前后盘坐两排一字形平铺式构图。画家通过面部表情、服饰、手印、手持法器及姿态的不同,将众多罗汉的身份明确区分开来,造型生动,线条流畅,有着极高地艺术价值。通过对壁画中罗汉造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总结出人物造型、服饰、法器等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关于五台山古舆图的研究中,所涉最多的就是对敦煌壁画《五台山图》的研究。《五台山图》绘制精美、场面宏阔,是一幅难得的佛教胜境地图。但是,除此之外,带有明显地理要素的其他佛教胜境图却也比较少见。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的《五台山圣境全图》就可以做为这方面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