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对道德概念进行阐释时,学界一般认为道德调节的范围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有少数学者提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但只是强调精神层面的自我,而没有对人与自我“身”“心”两方面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全面探讨,忽略了生命肉体层面的自我。因而,当前的伦理学理论形成了道德调节关系的部分缺位,这在实践中影响了道德调节功能的更好发挥。笔者认为,道德调节关系的内涵应当拓展,应将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关系包括在内。一1.从道德调节作用得以发挥的机制分析,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关系是与道德调节的其它…  相似文献   

2.
一道德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意识形态之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生新的演变。道德是关于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卑微、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操以及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整体既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意志、道德准则,也包括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佛教、道教中的伦理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差别,然而在实质内容上,特…  相似文献   

3.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调节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尽管属于伦理学研究的内容,但它同人的认识活动也是密切关联的。它既凝结、渗透着人的认识成果,是人们对于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观念把握,同时又作为一种既定的社会精神力量,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因为人的认识活动并非动物式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活动,不能不受到包括道德在内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公正原则,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也是调节社会集体与其成员、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一项基本道德原则。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公正原则把个人和集体、公正与平等、权利和义务、公正和效率辩证地统一了起来。这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公正原则同历史上各种公正原则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人的个性发展的一致性张惠琴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是我国建国以来用来调节现实生活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但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使人们对集体主义作了某些不正确的理解,似乎集体主义就是只注重...  相似文献   

6.
所谓个人道德主体性就是指个人在道德生活中居于主体地位,它是人的主体性的特殊表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个人的道德主体性与客观制约性是辩证统一的。个人道德主体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以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它植根于个人与道德的本质联系,因此它深刻地体现在道德  相似文献   

7.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是依据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作出的一种道德分类。社会道德也称群体道德 ,指社会实际的道德状况。个体道德也称个人道德 ,指个人实际所具有的道德或品行。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 ;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 ;同时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社会道德是由每个人的个体道德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没有不包含个人、与个人道德不相关联的社会道德。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有机体中的一分子 ,没有脱离社会、与社会道德毫不相关的个体道德。现实生活中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许多问题 ,既有历史留给我们需要进一步解读的问题 ,…  相似文献   

8.
在道德宣传教育中,注意道德要求的“对应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所谓道德要求的“对应性”,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道德作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对这些特定关系的双方提出对应的道德要求,而不能只是片面地要求某一方面尽道德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道德的调节作用,更有利于建立和发展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例如,家庭道德在调节夫妻关系时,就应该对夫妻双方提出“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的道德要求,不能片面的只要求妻子服从丈  相似文献   

9.
道德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协调社会需求与个人私欲之间的冲突,并最终使社会需求完全压制与之相冲突的个人私欲.道德附魅以神魅作为道德的基础,从而使道德的社会需求借助神魅的力量战胜了不道德的个人私欲.道德祛魅重新找回了道德的世俗基础,以理性的利益祛除了非理性的神魅.祛魅后的道德以外在的利益赏罚机制为基础,通过将社会需求转化为个人私欲从而使个人遵守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文明摇篮之一,有将近四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记载。在漫长的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不断认识、改造自身,认识和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在浩瀚的文化典籍中,在大量生动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记载和描写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理想、追求、感情、情操,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透过历史上各种文化载体和民族道德——心理意识的积淀,可以看到我国民族具有特色的优秀道德遗产。它们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廉洁奉公。我国传统道德意识特别强调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权利     
在道德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道德义务的实质,即是社会和他人对个体的行为要求。但是,由于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可能只是单向的义务关系,因此,有社会和他人对个人的行为要求,也必然有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行为要求,这种行为要求,属于道德范围的,便是道德权利。道德权利的客观基础便是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利益应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科技道德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保证科学技术沿着健康道路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运用道德规范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间的科技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科技道德的研究对象与定义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啊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科技道德问题越来越成为每个国家理论界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书讯     
《伦理学原理》一书(肖雪慧著)已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1986年8月出版。全书十章近十八万字。书中用三章,展开论述“社会道德调节—控制系统”、“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发展与人的远景”;用两节阐述“伦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及特点”和“道德的结构”,为本书特色之一。责任编辑为王青。  相似文献   

14.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上层建筑,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调节作用三种功能。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道德的这三种作用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是道德调节作用。道德的调节既可以纠正个人行为,又可以纠正集体行为,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这种作用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表现形式和程度是很不相同的。 私有制产生以后,经济上处于支配地位的阶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价值     
论道德价值孔润年:道德价值是价值现象的一部分,它既体现着主体与主体之间道德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又体现着一定的社会道德现象(客体)对于个入、群体和社会(主体)的意义。对个人来说,道德是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要形式。从根本上说,道德对个人的价...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法对山西省659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深入探讨了同胞关系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路径,着重考察了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和共情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同胞关系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道德推脱在同胞关系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共情可以显著调节同胞关系与道德推脱之间的关系,但是无法显著调节同胞关系和道德推脱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具体而言,相比于高共情的青少年,同胞关系对低共情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水平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人从母胎里分娩出来,一开始就被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用种种方法对它施加影响,使他成其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个人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作出种种反应,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人的主动性。这种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个人对于社会事物的认识与掌握的程度,通常被人们称为“社会化的过程”。 道德社会化是这种社会化全过程的具体表现。一个人生长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该社会有它的道德标准。社会通过各种手段要求个人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道德标准的人。个人也相应地以各种方式积极地做出反映。换句话说,就是人从生来是无  相似文献   

18.
道德自我形象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存在道德一致性效应与道德平衡效应两种矛盾现象。本研究通过一个问卷研究与两个实验来验证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促进定向的被试中,高道德自我形象的人有着更高的亲社会意愿;而预防定向的被试中,高道德自我形象的人亲社会意愿反而更低;(2)促进定向启动下,高道德自我形象组在无偿亲社会任务上耗时更多,而预防定向启动下,高道德自我形象组耗时更少。结论:调节定向调节了道德自我形象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进程并不顺利,道德建设的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当我们反思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时,往往把它归结为道德建设的效果不易在短期内奏效,或者认为道德调节手段比不上政策法律调节手段的强制性而影响到它的作用等等,但是,我们很少认识到,我们进行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宣传,只是把道德当作一种调节人们之间关系或人们行为的外在约束力量,而没有把道德教育与人的切身利益和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没有明确道德是人的一种内在需求,没有把这种外在的约束力量与人的内在需要结合在一起,使外在的约束力内化为人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0.
道德社会学     
道德社会学研究的悬道德同法律、政治、艺术、宗教及社会管理相互联系的基本规律。它把道德必要性的表现和发挥作用的不同层次、作为社会必要性的反映来研究。它的任务之一,是研究个人和社会集团的道德行为的社会制约性。道德社会学即注意研究道德同整个社会关系体系的相互联系,也注意研究道德同社会关系体系个别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可以把道德社会学的对象表述为‘社会及道德’体系中直接联系与反馈联系的总和。这门学科对象的结构包括:①具体社会条件对道德的这种或那种阶级及历史形态的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影响;②这些形态(首先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对现有社会关系的反作用;③道德同社会调节人们行为的其他形式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学规律;④人的社会主义化‘机制’和社会主义化最终结果的道德方面,即通常所说的个人的道德面貌;⑤各社会集团的道德特征;⑥道德在具体生活活动环境(家庭、非正式团体、劳动集体等)中发挥作用的特点;⑦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生活中社会及集团异常的各种形式(消费主义道德、市侩道德、偏向行为道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