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礼全先生的“論概念發展的两个主要的阶段”一文原發表于一九五六年的哲学研究第三,第四期上,現巳由科学出版社集印成書,大量發行了。作者在这洋洋六、七万言的著作里,企圖結合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及馬列主义經典作家对于概念的理論来闡明概念的發展問題,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然而事与願违,作者并沒有达到这一目的。不仅如此,作者通过这一本書,竟曲解了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概念理論的唯物主义与合理內核的观点,而宣揚了他們的唯心主义观点,作者在該書中,甚至曲解了馬列主义經典作家关于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法国新黑格尔主义者L.朗特格莱勃(Ludwig Landgrebe)教授、博士的“辩证法问题”一文中的第四节。该文共分五节,第一节主要论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三节进而谈到黑格尔原来想要表述的辩证法和他在自己体系中所体现的辩证法之间的不一致。第四节论述马克思的辩证法,第五节论述恩格斯的辩证法。在第四节里,作者联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探讨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现实的辩证法”,有别于黑格尔的“观念的辩证法”,并以为“马克思首先是把他的思想看作为一种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者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既与唯心主义又与唯物主义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作者还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人的族类的自我生产的原则,它不是思维运动的规律,而是真正的生产活动的规律,是作为一个劳动着的并通过劳动来推行自我维持和自我生产的人的活动规律”,并说,“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在一种无意识的变化的规律性的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谈到生产关系的时候,作者认为:马克思依照哲学传统所赋与他的非此即彼的概念不能对生产关系的实质作出最后的答复,作者以为:“生产关系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精神,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还讨论了马克思对于自然的观点,认为:“对马克思来说,自在的自然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可以根本不问的问题。”并认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观点不仅与唯心主义有血缘关系,而且甚至在结构上相同”。最后作者在谈到人的问题时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人是自然整体,这个整体的本质核心不是精神,但也不是物质,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竟瞎说;“在这一点上显然可见:马克思的观点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形而上学思维的整个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G.R.G.謬尔所著《黑格尔邏輯研究》(牛津大学出版社,1959)一书的第二十一章。作者在根本上是站在与黑格尔相同的唯心主义立場来看待辯证法的,他认为“辯证法在本质上就是絕对精神在人的經驗中的自我表現”,认为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辯证地表述这种精神活动”。但他又批評黑格尔和克罗齐,說他們蔑視經驗的东西,提出所謂“經驗的二重性”,认为这是“任何辯证哲学唯一可能的基础”。他认为哲学不能完全超越經驗,这种經驗的二重性就是加于辯证哲学的限度。作者在本文中又攻击馬克思主义的唯物辯证法,称之为“坦率的經驗辯证法观念”,“是彊死的东西”,說馬克思把黑格尔顛倒过来,因而“否定了黑格尔关于辯证法本质的观点”。他歪曲馬克思主义的决定論,說馬克思“使用三段式公式給于运动以一种頗为虛假的严格必然性的外貌”。本文原有一些脚注,譯时均从略。  相似文献   

4.
综观欧洲哲学史,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解决,基本上有两类七种。第一类是“同一论者”,第二类是“对立论者”。同一论者承认物质与意识有同一性。其中又分五种。第一种是唯心论的等同论者(贝克莱主义和马赫主义等);第二种是唯物论的等同论者(庸俗唯物主义);第三种是唯心论的辩证同一论者(黑格尔主义);第四种是形而上学同一性论者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近几年来,資本主义各国的新黑格尔主义日益活跃起来,与其他反动哲学流派一道,猖狂地反对馬克思主义。1962年在西德成立了“国际促进黑格尔硏究联合会”。在1956年設立的“黑格尔协会”(在奧地利)中,也有一部分新黑格尔主义者参加。本刊去年譯載的克罗納的《今日的黑格尔》,反映了現今的新黑格尔主义槪况。一般說来,现今的新黑格尔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新黑格尔主义所有区別,因此这里称它为当代的新黑格尔主义。本刊现在又选擇了下列五篇有关新黑格尔主义的論文:(一)費薩的《黑格尔对历史的騎墙态度》,叙述了黑格尔从青年时期“面向未来”到老年时期“面向过去”的轉变过程,胡說馬克思主义沒有解决黑格尔的历史发展方向問題,认为存在主义也沒有解决这个問題;費薩最后披着黑色的袈裟出現,提出一个“综合”黑格尔、馬克思与克尔凱郭尔的神秘的“意象”——“現代十字架上的理性的蔷薇花”。(二)繆勒的《辯证法与敎育》,一方面从神秘主义的立場出发断言全部物质世界归于“神”,另一方面从存在主义的立場出发主張“人的存在”是全部物质世界的中心,說“人的生存的一切可能性都是在活动的、互为补充的敎育整体中受到培育的”。(三)繆勒的《黑格尔的“正反合”奇談》,不顾客观事实,說黑格尔用“正反合”三段式构造自己的体系这个提法,是馬克思从一个資产阶級哲学家手里“摭拾”来幷加以傳播的一个“最有害的奇談”。(四)西伯格的《精神的发展和自由》,从壟断資产阶级的立場出发,反对劳动人民爭取自由的斗爭,擯棄資产阶級的自由主义,主張个人在資本主义社会中服务于反动的国家。(五)阿万(氵曰工)賴的《黑格尔思想中的战爭問題》,否认黑格尔的反动的战爭理論是法西斯主义的一个思想来源,說黑格尔虽然“贊揚战爭槪念”,但幷“不願意把任何具体战爭现象神圣化”。  相似文献   

6.
从目前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哲学命题的探讨中看出,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第一种是世诚和李唯一同志的观点:主张这个命题只能作唯心主义的解释,不能作唯物主义的解释。第二种是王若水等同志的观点:主张这个命题既可以作唯心主义的解释又可以作唯物主义的解释。我同意第一种观点,不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次: 一从哲学史看,“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最早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这个命题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在英国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那里表现得十分明显和露骨。大家知道,贝克莱的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总公式。到了集唯心主义之大成的黑格尔,则对这个命题作了全面的论证和发展,可以说达到了顶蜂。黑格尔认为,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思维和存在  相似文献   

7.
理论伦理学罗素在他最早关于伦理学的思想中抱有浪漫主义的黑格尔主义观点,认为宇宙本身就是善的,是“理智的爱”的适当对象。他接受这个观点是受了麦克塔加特①的启发,但是这一观点不久就对他失去了的吸引力。罗素对伦理问题最早的认真研究见于他在1910年发表的论文《伦理学要义》,这篇文章表明他遵循G.E.摩尔在其《伦理学原理》(PrincwiaE山ic)中所倡导的学说。摩尔在该书中争辩说,善是一种不可定义的、不可分析的然而却是客观存在的性质,存在于事物、行为和人身上,是通过直接的道德直观行为知觉到的。摩尔抱有某种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8.
一、1859年,恩格斯在他的《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道:“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在说了这些话之后,恩格斯又接着说:  相似文献   

9.
“矛盾就是事物”这一提法有其特定的涵义,不能曲解。所谓“矛盾就是事物”,同黑格尔说的“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转引自列宁的《哲学笔记》第144页)一样,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的简要表述。说“矛盾就是事物”,并非就是说二者是沒有內在差别的绝对等同、僵死的同一。既然主词和宾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表明了二者有着内在的差别。同样,矛盾即是运动,即是过程,即是思想的说法,也绝不是把矛盾和运动、过程、思想简单地等同起来。事物不仅仅是“有形有体,被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际上它和“存在”是同等  相似文献   

10.
现在,我们进入马克思主义孕育故事的最后一大章,情节在此我已标明为自由主义的“哲学”思想。当然,这具体涉及到黑格尔的哲学,黑格尔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看作是“资产阶级”思想之最高最终表达和代表。但随即,我们必须注意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关系中的一种根本的——也是最迷人的—  相似文献   

11.
新黑格尔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各种反动的资产阶级哲学学派中占住着它的最右翼的地位。这是最反动的学派之一。它的代表们的活动同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准备、同法西斯主义的“理论”论证有着直接的联系。仅举一例就够了:意大利的新黑格尔主义者吉奥万尼·詹梯列(ДжиованиДжентиле)可以说已被公认是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半官方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2.
生活的哲学     
在缪勒的《辩证法》(Dialectic,1953年,纽约)这本书中,有一章是“伦理学”。本译文只译出“伦理学”中的一节。缪勒在这一节中,首先叙述和批评了伦理的唯物主义、快乐主义、进步哲学、道德主义与反道德主义,说它们“夸大和孤立生活的要素”,都没把握住生活的辩证的整体。缪勒于是提出他的生活的哲学。他认为生活是一个“辩证的整体”,是“诸矛盾的一个不矛盾的统一性”,“其中没有一方面能有希望获得决定性的胜利”。道德的绝对理念应当存在于生活的斗争中而又超出生活的斗争。他的生活哲学的辩证原则是:“无条件地肯定”“道德的斗争”,“不要夸大或孤立一个价值而牺牲别的价值”。他认为,活力和精神是伦理的两极,这二者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如果只有精神而没有活力,那么精神就成为死的精神,这样就陷入了道德主义和形式主义。如果只有活力而没有精神,那么活力就没有意义与方向,这样就陷入反道德主义。在本节最后,缪勒强调“个人的快乐”和“社会的福利”这两个对立面的不可分的统一性,并借此反对共产主义。他说,“孤立起来的个人主义就成为一种与社会的福利相矛盾的‘粗野的自私自利’,而孤立起来的社会福利就陷入一种极权的共产主义。”缪勒的观点是一种反动的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凶恶敌人。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手记:国内学界以往在考察赫拉克利特思想的时候,主要采取了“黑格尔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也就是把它看作一种早期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杨伯恺在翻译法国人梭罗文撰著的《赫拉克里特哲学思想集》(辛垦书店1933年版)的时候,就已经持有这种看法。  相似文献   

14.
张允熠同志在《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一书中超越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理解,力图探求或找出其“更为广博的思想渊源”观点新颖而大胆。笔者读后受到不少的启发,但感到该书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其方法论前提和逻辑推理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推敲。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学脉渊承”的立论根据《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探求和找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学脉渊承”关系时,其主要的立论根据如下:第一,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像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  相似文献   

15.
王赛 《哲学动态》2022,(6):100-109
《逻辑与生存》一书代表着伊波利特在思想上的成熟。在战后法国哲学的特殊语境下,《逻辑与生存》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反对科耶夫主导的对黑格尔的人类学解读,但其深层理论旨趣是借助黑格尔重新整合战后法国哲学。“语言学转向”构成了这一文本的理论中轴。在海德格尔的启发下,伊波利特在语言中探索存在的意义,但他并没有像海德格尔那样选择一种诗意的话语,而是回到了黑格尔的思辨逻辑,即回到一种概念的话语。概念的话语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一种原则上不能被概念所把握的不可言说之物,但要彻底清除不可言说之物就必须像黑格尔那样从经验的话语上升到思辨的话语。通过把黑格尔的逻辑学建构为存在的话语,伊波利特认为,在黑格尔那里,存在就是意义,思辨的逻辑是一种意义的逻辑。存在与意义的同一开启了通向“差异”这一主题的道路,而这一主题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支配着20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思想。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的法哲学曾以其浓厚的整体主义倾向和对国家及其地位的神化,而被人们视为个人自由的对立面。与之相应地,社群主义也是沿着这一方向,着力从黑格尔法哲学中发掘其所需要的思想资源。实际上,如果不是拘泥于黑格尔的某些具体论断,而是深入到其内在逻辑之中重新反思黑格尔法哲学,就会发现,与单纯的理论辩护相比,黑格尔的许多思想,尤其是其对所谓“抽象自由”的批判,对于人们深化对自由特别是权利观念的基础与实质问题的认识,更具有启迪与警示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领悟当今政治哲学论争兴起的深层根源,辨析其中各方的是非得失。一与…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讨论一直由一种“反叛黑格尔”的观念所支配①。无论是英语世界盛行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大陆传统中占据重大影响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都坚持这一点。我的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要重新评估这些理论态度。无疑,马克思不同于黑格尔并且在许多观点上都批判了黑格尔,尤其是马克思拒斥了黑格尔对历史的唯心主义和目的论的说明。但是,看到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哲学所具有的重大和根本性的影响,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而且贯穿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之中。在我…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科学”体系的关系问题历来受到极大关注,在黑格尔看来,后者补充了前者的不足。E.HarriS最近提出,《精神现象学》也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科学”相关,P.Thagard进而详尽发挥了这一观点。这种看法似应引起科学哲学的关注,因为今天人们日益认识到,经验科学并不是单纯建立在那些不带价值评价的观察的基础上的,而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思想史常常涉及“和”、“同”。“和而不同”是一种作人的道理,也是一种文化观,这种文化观要求思想家既不能同前人思想雷同,又不同他人思想绝对对立,而是既有所继承和吸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就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具体体现。当时的大思想家大多兼综百家,同时又有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为后世思想家所继承。文化思想的创新关键在于独立思考。中国古代有成就的思想家都对独立思考非常重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发展。今天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古代“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优秀传统,并增加新的内容,以利于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传记的著名作家、黑格尔的学生罗森克朗茨在《黑格尔传》中说过:“一个哲学家的历史就是他的思想史、他的体系的形成史。”(《黑格尔传》,1844年柏林版,第21页)这句话当然十分适用于黑格尔。黑格尔正是凭他的庞大的客观唯心论辩证法体系而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随着他的体系的诞生,他也就成为完全成熟的思想家。在产生《精神现象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