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1962年第4期《哲学研究》,发表了吴傅启同志的《由抽象上升为具体是辩证的认识方法》。这个标题的提法,是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问题是该文开头的这句话:“这种逻辑的认识方法,就是由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辩证的认识方法,也就是马克思应用于《资本论》中的基本的逻辑方法,”于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概括为“由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在认识中,所谓由抽象上升为具体,就是认识中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运动的辩证法。由于任何事物的发展,无不表现为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此作为反映事物的逻辑认识的过程,也必须是一个同样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中曾摘录过黑格尔的一段话说:“认  相似文献   

3.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问题,我国理论界在六十年代有过一次讨论。当时的讨论主要围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叙述的方法还是研究的方法而展开的。这一讨论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近几年来,随着对辩证逻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讨论也有了新的进展。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思维的过程也是思维的方法。章沛主编的《辩证逻辑基础》一书表现了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4.
柳树滋等著的《重要的思维法则——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书,已由北京出版社于1986年5月出版。该书从科学史、认识史的角度,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辩证思维方法的核心,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把它的特点表述为思维系统地复制存在的逻辑法则。该书论述了这条法则涉及的三种认识状态和两条思维道路,指出了在逻辑上升过程中要解决确定逻辑起点、运用逻辑中介和把握逻辑终点的问题,阐明了这条  相似文献   

5.
一我们知道,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采取了由具体到抽象和由抽象到具体相结合的方法。先来看看怎样地由具体到抽象?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底稿中以及和别人的通信中,多次谈到他的著作计划,并且其计划先后有或多或少的变动。现在就大著《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中的第一分册)导言中所说的计划来看,他是由国际经济的各种关系中抽出一国的经济关系;一国的经济关系是在其上层建筑影响之下的,由上层建筑影响下的经济关系,又单独地把经济关系抽出来;再从经济关系中又把根本方面,生产关系抽出来。经过几次的抽象,把他所研究的资本主义的经济的根本关系抽出来了。简单地说来,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就是这样。怎样地由抽象到具体呢?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看来:  相似文献   

6.
本刊自1978年第一期发表凯德洛夫的《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文的译文以来,曾收到许多读者来信,信中表达了他们对该问题的兴趣和关注。有的读者说他们也在思考和研究该文中提到的问题,有的读者说他们已经找到了唯物辩证法理论的起点或“细胞”。  相似文献   

7.
1978年《哲学问题》杂志第一期和第二期上曾发表了Б·М凯德洛夫的文章《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从抽象到具体》。凯德洛夫的文章引起了哲学界,尤其是高等院校哲学教师们的极大兴趣。本编辑部邀请一些专  相似文献   

8.
关于真理的抽象性和具体性及其统一,我曾作过初步探讨(参见拙作《真理在本质上是抽象和具体的辩证统一》,《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8期)。《国內哲学动态》今年第6期发表尹瑜新同志《要正确运用“抽象”与“具体”这对范畴》一文,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异议,但我不能同意尹文的观点。现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探讨,求教于尹瑜新和哲学界的同志。尹文认为,“真理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的提法是把抽象和具体这对范畴在同一对象上同时用于形式和内容两种不同的涵,这里的抽象只是就真理的形式而言的。我认为,真理不仅在形式上具有抽象性,而且在内容上也具有抽象性。当我们提出真理的抽象性和具体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对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根本上进行了重新认识。这是由于这一方法本身的任务改变了:这一方法是作为现实地研究具体的客体来运用,而不是作为从根本上“决定思维”的体系的笼统轮廓来运用了。作为认识的基础性因素的经验,可以在这样了解的思维任务的前后联系中加以考察。譬如,在思维的现有内容同经验方面相反的例子发生冲突的条件下,就必须从逻辑-方法论上分析行为的各种“狡计”的观点而言,情况就是这样。实现这类克服理论思维与经验知识的矛盾的“狡计”是《资本论》中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所独具的特点(这正是“实事求是”地研究现实存在的客体的一种方法)。如果说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是一种思辨思维的逻辑,那么,体  相似文献   

10.
一些书和文章在解释马克思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时说,“具体——抽象——具体”是人的认识的全过程,从具体到抽象是这个过程(道路)的前一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这个过程(道路)的后一半,进而给人一种印象,似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还不够完整,而为了完整地反映认识过程,则应在它前面加上从具体到抽象。试问,这样的理解是否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伊里因科夫(1924-1979)在苏联哲学界属于后起之秀。他从1953年获得哲学副博士学位并到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以来撰写了许多著作,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发表了许多精湛的见解。伊里因科夫一生研究的中心课题是唯物辩证法。他从不回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些尖端而又难度极大的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回答,观点明确,前后一致。他的著作和观点往往成为争论的焦点,一再受到伊利切夫等人的点名批评,但也受到哲学界前辈罗森塔尔和凯德洛夫等人的支持。他的著作和文章曾被译成18种文字。他的第一部著作《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使他一举成名。这本书被认为是在把辩证法当作逻辑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加以深入研究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著作。罗森塔尔为该书所写的前言指出,这本书“研究了辩证方法的最本质和最有趣的方面之一,即马克思所说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该书被誉为“整个一代哲学家学习马列主义哲学的参考书”,成了“推动在这个方向上开展一系列研究的强大动力”。(苏联《哲学问题》1979年第6期)此书共五章,下面的译文是该书第五章《马克思〈资本论〉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中的第一节。  相似文献   

12.
李平心同志于一九五九年在《学术月刊》第六期发表了《论生产力的性质》一文,以后又继续在《学术月刊》、《新建设》、《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到一九六一年止,他围绕生产力性质问题就写了约十七万字十五篇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和讨论的学术问题,在当时就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并开展了一场规模颇大的讨论。当时的讨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一、生产力有  相似文献   

13.
正195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中国基督教界发表宣言》一文,该宣言即为当年7月28日由吴耀宗等40名基督教界人士联名发表的《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即社会各界所熟知的"三自宣言"。宣言明确表达了中国基督教及团体彻底拥护《共同纲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决心,  相似文献   

14.
一、通过文献发表的数量分析各领域进展情况 1.共收集到近十年的有关儿童发展教育心理学文章2274篇,在当前发行的5种主要心理学学术期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发表与教育》《心理学探新》、《心理学动态》)中。十年来共发表了儿童发展教育心理学文献  相似文献   

15.
史維国先生在《哲学研究》(1963年第6期)发表一篇討論历史研究方法論的文章,涉及到我的两篇习作:《試論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性质》(《新建設》1962年3月号)和《关于李自成杀李岩的問題》(《江海学刊》1962年11月号)。史先生肯于对我提出批评和帮助,非常感激。但讀过之后,却发现史先生的批評,很不实事求是,而且在方法論上还存在着明显的错誤,有必要加以澄清。写在下面,向史先生請教。  相似文献   

16.
正195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全文刊登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以下简称《宣言》)一文,这篇《宣言》主张中国基督教要促成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教会,对新中国建设担负起历史责任,努力完成中国基督教所倡导的三自原则,达到基督教革新的目标。这篇《宣言》的发表被视为新中国成立后基督教界三自爱国运动的肇始,  相似文献   

17.
在千年更迭百年交汇之际 ,总结共和国建设 50年的经验和教训 ,探讨解决共和国面临新问题的新答案 ,成为爱国国人的共同情结。理论界把这种情结的凝结成具体的文字成果。由著名国史专家刘国新先生主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定、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9年 9月出版的《共和国里程碑》丛书 ,选取了共和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转折或引起加速发展的 9个年份作为切入点 ,一年一书。该丛书出版后被《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多家报刊报道 ,产生较大社会影响 ,该丛书中 ,由崇庆余先生和杨德山先生合著的《再铸辉煌——— 1992年的中国》(以下简称《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致力于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出发,内在性地把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及批判中如何可能,以加深对传统心理学及其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解:心理存在不是直观的作为自然对象的物(Ding),而是作为客观抽象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ie gesellschaftliche Beziehung der Personen)。在心理学中它表现为作为现代发明的"心理一般"。心理一般只有沉降到历史关系的具体层面,才能完成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理论跃迁,以此勘破心理一般带来的双重幻象。对心理一般事物化颠倒及其物化错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需要与其虚假的同路人区分开来,这个同路人就是从抽象的主体价值出发进行批判的抽象人本主义逻辑。  相似文献   

19.
陈长安 《哲学研究》2022,(8):26-36+128
马克思在1858年1月14日致恩格斯的书信中提出了写辩证法的哲学夙愿。列宁以来,对这一夙愿背景的研究,经历了从《资本论》到兼及《大纲》,再到首重《大纲》的过程。这其中,学界对《危机笔记》的研究是不充分的。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证《危机笔记》是马克思辩证法夙愿的直接中介:《危机笔记》剪报的材料性质与此信所说的“材料加工的方法”吻合;体现马克思危机认识的标题目录的形成与此信的时间吻合;《危机笔记》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运用,其辩证方法与《大纲》《资本论》相呼应;《危机笔记》结构与《逻辑学》对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计划层面补充了列宁以来的相关研究。这对于完整理解“《资本论》的逻辑”形成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马王堆的汉墓群,由一号墓的发掘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年了。湖南省博物馆等单位为纪念这一件考古界的盛事,于一九九二年八月廿五日至廿九日,在长沙市蓉园宾馆召开“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讨论会”,有大陆、台、港及美、英、日、泰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学者八十余人参加,发表论文四十多篇。为了配合会议的号开,湖南出版社今年五月也出版了《马王堆汉墓文物》一函一册。该书由傅举有、陈松长先生编著,兼由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