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针对临床诊断冠心病的两种常用手段即运动平板试验和冠脉CT进行分析,鉴于目前临床普遍存在重视采用冠脉CT,甚至达到滥用的地步,而逐渐忽视平板运动试验的现象,紧密结合临床,客观分析两者的特点,阐述各自优缺点。希冀通过本文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择应用,避免偏颇,最终达到将两者有机的结合,真正适合临床需要,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检出率,有利于更好地对冠心病进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临床收集的187例青年(≤45岁)颈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青年颈心综合征临床误诊为冠心病的原因及避免误诊的诊疗策略.目的在于帮助临床医师对青年颈心综合征进行识别,注意如何与冠心痛心绞痛相鉴别,对防止病情延误,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排除冠心病,减少诊疗费用及避免冠脉造影的风险意叉很大.  相似文献   

3.
心脏冠状动脉多层CT扫描目前在对心脏进行整体扫描进而发现冠状动脉狭窄或冠状动脉钙化方面应用较多,但从经济费用-临床效益比值考虑,是否所有患者均需进行此项检查值得商榷.为降低患者就诊成本,我们认为,对于年轻非糖尿病患者可先根据Framingham冠心痛危险量表进行测算患者未来10年出现冠心痛的危险度,如果根据此量表计算的患者未来10年出现冠心病的危险度>10%的中度以上危险度的患者,才应该给予心脏冠状动脉多层CT扫描检查以了解其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稳定型冠心痛的治疗方案在不断地更新与变化。以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被广泛应用到稳定型冠心痛的治疗上。但最近的COURAGE试验(the clinical outcomes utilizing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drug evaluation trial)使得这一治疗手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被质疑。我们必须重新考虑稳定型冠心病治疗方案的临床抉择。  相似文献   

5.
心病的治疗包括针对高危因素病因和临床并发症的综合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凝/抗血小板、控制血压和调脂等.血管重建术主要包括:入、搭桥、"杂交"手术和分子生物学治疗.药物治疗是冠心痛各种治疗方法的基础,而血管重建术是现代治疗冠心痛的重要手段.如何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在稳定性冠心病的治疗中出现了过度使用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地认识到,包括冠脉介入治疗(PCI)在内的血运重建措施只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绝非其全部.在稳定性冠心痛治疗中,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充分的药物治疗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C-反应蛋白可用于监测冠心痛患者病情变化、预测冠心病的预后以及预报健康人群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最近的研究显示,C-反应蛋白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子.药物干预可以通过降低C-反应蛋白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文分析了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病率很高,我国为0.77%,估计有1000万患者。房颤的病因众多,包括冠心痛、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肺栓塞等,在病因诊断中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将这些误区大致归纳为3个方面,并分别进行讲述。  相似文献   

9.
对冠心病高危因素积极地预防及治疗,可降低冠心痛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已经得到公认的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通过引起代谢及血流动力学紊乱而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目前,国内外许多临床研究显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期"临床决策研究"栏目由陶贵周等撰写的"从冠心痛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特点谈医学模式的转变"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特点及危害、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效益评估及医疗经济学与冠心病的预防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心肌缺血或坏死.目前,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确诊和治疗,众多患者为之受益.然而,我们也发现其中部分患者可能不必要接受CAG,或CAG后可能不必要或不宜接受PCI.鉴于此类技术的有创性、风险性、高费用等因素,同时为避免过度诊疗,充分评估已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选择及未知胸痛或其他情况CAG的选择,正确进行临床决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探讨PCI术前给予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流的影响.入选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急诊PCI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即术前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口服,及对照组,即术前不给予瑞舒伐他汀口服.通过TIMI帧数法比较冠脉血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罪犯血管、疼痛到球囊扩张时间、多支病变比例、支架类型及大小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TIMI3级血流的比例虽无统计学差异,但试验组比对照组有增加趋势(93.5%比89.7%).PCI术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校正TI-MI帧数明显减低(26.2±11.52比34.3士18.11),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急诊PCI术前给予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于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探讨甲亢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住院诊断的甲亢合并ACS患者(甲亢组)64例及甲状腺功能正常的ACS患者(对照组)56例,分析其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甲亢组静息性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纤维蛋白原(FIB)、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零病变及冠状动脉痉挛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甲亢合并ACS患者常发生静息性心绞痛,冠心病危险因素与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有所不同,零病变及冠脉痉挛比例高,冠状动脉痉挛可能是其发生急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探讨3例被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而急诊实施介入诊治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对ACS的诊断意识.收集我院比较典型的3例误诊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死亡病例中1例为肺栓塞、1例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1例为流行性出血热,3例均实施了冠状动脉造影,1例于前降支植入了1枚支架.ACS患者临床表现复杂,误诊原因多为首诊医师思路狭窄,应充分利用现代影像技术,仔细分析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减少误诊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入选空腹血糖正常并通过冠脉造影(CAG)确诊为冠心病(CAD)的患者104例行糖耐量试验(OGTT ),将糖耐量正常(NGT )者、单纯负荷后2h 血糖受损者(I-IGT )与同期合并糖尿病(DM )并通过 CAG 确诊为 CAD 的患者38例对照。结果,(1)DM 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高敏-C 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白蛋白、尿酸(UA)高于 NGT 组(P<0.05或 P<0.01),且 I-IGT 组体质量指数(BMI)最大,与 NGT组及 DM 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I-IGT 、DM 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重度狭窄、闭塞、弥漫性病变、病变总积分、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均高于 NGT 组(P<0.05或 P<0.01);(3)DM 组三支病变、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均高于 I-IGT 组(P<0.05)。因此,空腹血糖正常的 CAD 患者均应行 OGTT 检查,以降低糖耐量异常的漏诊率;I-IGT 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且随着糖代谢异常的加重而加剧,应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6.
心血管疾病的根本发病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在这一认识基础上,近年来在冠心病预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颠覆性的概念,如"冠心病等危症"、"心血管疾病是代谢性血管疾病"等.本文以全新的理念、形象地描述、深入地分析,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各个阶段,阐述了冠心病综合预防在控制冠心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首例成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完成于1960年,随着体外循环技术的成熟,CABG手术得以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为代表的微创冠脉搭桥手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尽管冠脉介入技术(PCI)以其创伤小的优点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蓬勃发展,但是CABG在远期通畅性方面仍然占据优势地位,因此CABG仍然是冠心病治疗的效果确定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首例成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完成于1960年,随着体外循环技术的成熟,CABG手术得以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0PCAB)为代表的微创冠脉搭桥手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尽管冠脉介入技术(PCI)以其创伤小的优点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蓬勃发展,但是CABG在远期通畅性方面仍然占据优势地位,因此CABG仍然是冠心病治疗的效果确定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及时准确的介入治疗关乎患者生命.介入治疗成败的关键是要熟练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获得清晰的影像资料.但是,一部分患者会发生解剖学变异,使得一部分患者冠脉走行异常,由于是少见人群往往被忽视,导致介入治疗失败,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介入治疗时,由于找不到梗死相关血管而导致贻误治疗时机,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详细了解冠脉解剖变异,掌握变异血管介入治疗技巧对冠脉介入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