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主要考察自传体记忆本身的情绪是否影响该记忆相关信息的内隐提取过程。取大学生15人完成实验, 实验分为两部分:记忆提取和词汇判断。首先在记忆提取阶段, 要求被试根据词对(形容词-中性名词)提取积极、消极和中性情绪色彩的自传体记忆事件。接着在词汇判断任务中, 要求被试对包含提取过记忆的中性名词的词语进行词和非词的判断, 并且记录相应的脑电波。结果发现:(1)被试按要求成功提取了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类自传体记忆事件。词汇判断任务中, 内隐提取三类自传体记忆信息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2)相比于积极、中性自传体记忆信息, 消极自传体记忆信息提取的过程中的ERP波幅更大, 更偏向于正向。这表明自传体记忆信息的内隐提取受到记忆本身情绪的影响, 消极自传体记忆信息提取需要付出更多资源。  相似文献   

2.
采用“间接学习—回忆”实验范式,考查方位记忆的生存优势及生存记忆的性别差异。在电脑屏幕上下左右4个方位随机呈现动物或食物图片,被试相对于中央点对捕获动物或采集食物的难易程度进行评价,然后进行方位回忆测验。实验1和实验2为2(情境:生存情境vs.比赛情境)×2(性别:男vs.女)的被试间设计,发现当狩猎动物或采集食物活动与生存相关时,图片方位回忆的正确率较大;实验3为2(情境:生存狩猎情境vs.生存采集情境)×2(性别:男vs.女)的混合设计,发现不同性别被试在两种生存情境中的图片回忆正确率存在差异。表明方位记忆具有生存优势,生存记忆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认知任务中,伴随编码和检索的外围信息被称为上下文,其本身并不是编码或检索的目标。如果学习时的上下文在其后进行提取时重复出现,不管是否对应之前的学习项目,都会增加个体再认正确的概率。这种由于上下文增强项目熟悉感而促进记忆效果的现象就称为上下文熟悉效应。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上下文熟悉效应对元记忆监测及记忆的影响机制。其中,元记忆监测是以学习判断和信心判断为指标。记忆成绩则是以再认正确率为指标。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上下文熟悉效应影响元记忆监测:学习判断等级上,恢复条件显著高于新条件,且不受任务难度影响; 信心判断等级上,简单任务时恢复条件与新条件无显著差异,困难任务时恢复条件显著高于新条件。第二,上下文熟悉效应影响记忆成绩:再认成绩上,简单任务时新条件显著高于恢复条件; 困难任务时恢复条件显著高于新条件。研究得出结论:上下文熟悉效应对元记忆监测和记忆都有显著影响,任务难度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故事情境为实验材料,采用学习再认实验范式,通过操纵再认靶词与故事情境的关联性考察了情境故事对关联虚假记忆和真实再认神经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记忆再认的熟悉性加工和回想性加工阶段,虚假记忆与真实记忆所诱发FN400和LPC成分走向一致;在额叶后提取阶段,虚假再认所诱发的晚慢成分波幅大于真实再认。结果说明:情境性关联虚假记忆与真实记忆表现出相似的熟悉性和回想性加工,但在后期需耗费额外的加工资源进行成功的提取。  相似文献   

5.
潘玲  白学军 《心理科学》2011,34(3):538-545
采用双任务实验范式,以大学生为被试。实验一探讨通过在前瞻记忆任务指导语之前,对靶目标充分学习,达到靶目标的预曝光,研究靶目标预曝光对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二探讨不同曝光率的靶目标预曝光对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靶目标预曝光能够提高前瞻记忆的成绩;(2)靶目标预曝光率越高,前瞻记忆成绩越好;(3)靶目标预曝光能够减少注意资源的占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选择性任务范式,用2个实验考察价值-项目间隔和项目呈现时长对价值导向元记忆的影响。实验1考察不同价值-项目间隔(无, 1s, 2s)时被试的选择性记忆指标SI和记忆成绩。结果发现,随价值-项目间隔增加,被试的记忆选择性逐渐下降,间隔1s时对高价值项目的选择性仍存在,但间隔2s时消失;实验2选取实验1的两种价值-项目间隔(无, 1s)条件,延长其项目呈现时间至4.5s,考察项目呈现时间对价值导向元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价值-项目间隔条件下记忆选择性水平(SI)均显著降低,但对高价值项目的选择性加工优势并没消失。结论:价值导向元记忆受价值-项目间隔和项目呈现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记忆再认范式,通过词组再认任务(实验一)和图形偏好选择任务(实验二)操纵同伴赞同率,诱发对不同赞同率下人际关系的感知,探索感知到的人际关系对个体记忆从众的影响。两个实验一致发现,被试对高赞同率的同伴更为信任、与他们的关系也更为亲密;更重要的是,被试的回忆也与高赞同率同伴的记忆更为一致(即回忆更为从众),具体表现为,同伴判断正确时,被试的词组再认正确率更高,同伴判断错误时,被试的词组再认正确率更低。实验二还发现,被试与同伴一起回忆时的正确率要低于被试单独回忆的正确率,从众倾向降低了被试的记忆准确度。本研究表明,情境诱发的短期人际关系的变化会影响记忆从众;回忆不单纯是一个基本认知过程,它可以受到社会关系、社会认知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在组内设计的词表法变式任务中,词表一的项目按语义或知觉特征分为遗忘项和记住项,中间指导语要求被试遗忘词表一某类项目的同时记住另一类项目,指向遗忘效应以词表一记住项与遗忘项的差异来反映。实验一中,词表一项目按语义性质分为记住项和遗忘项,结果显示:与控制组比较,标准词表法实验组词表一记忆受损显著,出现传统意义上的指向遗忘效应;变式实验组词表一记忆部分受损,与控制组差异接近.05显著水平;标准词表法实验组以及变式实验组词表二都没有表现出记忆获益;另外,变式实验组词表一记住项与遗忘项之间差异显著,反映出遗忘指导语效应。实验二发现:在变式任务中,指定被试遗忘词表一某种语义性质的项目,结果出现遗忘指导语效应;但是,在指定被试遗忘某种颜色项目时,结果没有出现遗忘指导语效应。变式任务结果比较好地支持提取抑制理论;同时也反映出,词表一记住项与遗忘项之间的区分度是影响变式情境下指向遗忘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有问卷调查表明,个体的学业成绩特别是数学成绩与前瞻记忆表现有一定的相关,学业不良生报告更多的前瞻记忆失败。也有实验研究显示,学业不良生在很多情况下前瞻记忆表现劣于学优生。但是,影响学业不良生前瞻记忆表现的因素却并不是很明确。本研究从目标显著性和任务重要性这两个可以着手于改善前瞻记忆的主要因素入手,考察其对数学学业不良生和学优生事件性前瞻记忆和前瞻干扰效应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学业不良生的前瞻记忆表现提供实证依据。 采用2学业成就(学业不良生、学优生)×2前瞻记忆任务重要性(强调重要、不强调)×2目标显著性(显著、不显著)混合实验设计,目标显著性为被试内变量,其他两个因素为被试间变量,在双任务实验范式(前瞻记忆任务镶嵌于进行中任务)中,考察三个因素对前瞻记忆正确率和反应时的影响。此外,被试还需完成基线条件,在基线条件下被试只有进行中任务,没有前瞻记忆任务,通过实验条件和基线条件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差异,考察前瞻记忆任务对进行中任务的干扰效应,推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结果表明,学业不良生在所有前瞻记忆任务表现均劣于学优生;目标显著性与前瞻记忆任务重要性对前瞻记忆正确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强调任务重要性使目标不显著条件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提高,对显著条件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没有影响。强调任务重要性使所有实验条件的前瞻记忆反应时下降,目标显著使所有实验条件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提高。所有实验条件进行中任务正确率低于基线条件,反应时也慢于基线条件,表明执行前瞻记忆任务对进行中任务产生了干扰,学业不良生和学优生在本实验条件下对前瞻记忆任务均采用监控的加工方式。结果说明,学业不良生前瞻记忆成绩较差,可以通过设置显著的目标提高其前瞻记忆成绩,当目标显著时无需强调其重要性,若无法设置显著的目标,则通过强调任务重要性提高前瞻记忆表现。  相似文献   

10.
采用3(价值:低价值,中价值,高价值)×2(提取干扰任务:无干扰,有干扰)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在选择性记忆任务中考察有、无提取干扰对价值导向记忆中的记忆与元记忆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有、无提取干扰条件下,被试对重要信息的回忆成绩差异显著,表现为无干扰条件下对中、高价值词的回忆成绩显著高于干扰条件; 被试的记忆选择性水平差异不显著。选择性记忆任务中在提取干扰条件下个体的记忆与元记忆水平发生分离现象,对重要信息的回忆成绩受提取干扰条件的影响,而个体的记忆选择性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男女大学生对两性嗓音源记忆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志新  吴怀东 《心理科学》2000,23(3):329-331
该项研究以两字中文词为记忆材料,以男女两种嗓音为记忆源,对20名被试进行记忆源检测.结果表明男女被试总源判断能力差异不显著;男女被试对单项源的辨别能力差异显著,表现为男性被试对男声词的辨别强于女声词,女性被试对女声词的辨别强于男声词;另外,新旧项目再认能力d'值男女被试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研究使用提取诱发遗忘范式,在提取练习和最终测试间插入午睡(1小时)或等长时段的分心任务,通过比较午睡组和非午睡组的记忆成绩来探测午睡对提取诱发遗忘现象的影响。结果发现:(1)午睡组的Rp-项目正确率显著低于Nrp项目,出现了提取诱发遗忘效应;Rp+项目的正确率则显著高于Nrp项目,出现提取练习效应;(2)非午睡组的Rp-项目正确率和Nrp项目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说明提取练习阶段后间隔一小时就不能观测到提取诱发遗忘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一小时的午睡巩固了提取诱发遗忘现象,首次从短期睡眠的角度支持了情景抑制假说。  相似文献   

13.
不同复述条件下命名难度对图形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学习 -再认的方法对自由复述、部分特征的言语命名复述和视觉表象复述三种实验条件下图形的记忆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图形记忆中存在明显的难度效应 ,难以命名图形的再认正确率高于易命名图形 ,反应时低于易命名图形。 (2 )被试在复述图形时 ,更倾向于选择那些难以命名的特征作为复述对象 ,以便把整个图形都记住。 (3)易命名图形的言语命名复述成绩好于视觉表象复述 ;而难以命名图形则不存在这种差异。两者自由选择时 ,将加快记忆提取的速度  相似文献   

14.
杨妹香  张锦坤 《心理科学》2019,(5):1033-1038
采用DRM范式,探讨不同表象编码时间和不同表象编码加工程度对基于词表的错误记忆的影响。在学习阶段,被试对呈现的词进行记忆。在测试阶段,被试在每个词列表学习结束后立即对该词列表进行自由回忆,分心任务结束后进行再认测试。实验结果发现:(1)被试在5秒编码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率显著低于3秒编码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率;(2)在5秒表象编码时间条件下,深加工组被试的错误记忆率显著低于浅加工组。这说明在较长的编码时间里,时间越长记住的细节信息越多,错误记忆率越低;加工程度越深,错误记忆率越低。  相似文献   

15.
杨妹香  张锦坤 《心理科学》2005,(5):1033-1038
采用DRM范式,探讨不同表象编码时间和不同表象编码加工程度对基于词表的错误记忆的影响。在学习阶段,被试对呈现的词进行记忆。在测试阶段,被试在每个词列表学习结束后立即对该词列表进行自由回忆,分心任务结束后进行再认测试。实验结果发现:(1)被试在5秒编码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率显著低于3秒编码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率;(2)在5秒表象编码时间条件下,深加工组被试的错误记忆率显著低于浅加工组。这说明在较长的编码时间里,时间越长记住的细节信息越多,错误记忆率越低;加工程度越深,错误记忆率越低。  相似文献   

16.
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主要是执行前的加工机制进行研究。控制条件为单纯的背景任务,实验条件为背景任务含前瞻记忆任务,对两种条件下非靶线索的行为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控制条件,可能说明两种条件的认知过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ERPs上主要体现为刺激呈现200ms以后,两种条件的波形和脑地形图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支持预备注意加工和记忆加工理论,也部分支持多重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17.
成年人日常生活记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振云  孙长华 《心理科学》1998,21(5):390-393
采用三项记忆作业,对120例20—85岁的被试进行日常记忆和实验室记忆的比较研究,目的为探讨日常记忆的年龄差异及其年老化特点。结果表明:(1)三项记忆成绩均随增龄而减退,其中年老老年组减退明显;(2)作业难度比较: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它对记忆成绩有显著作用,作业难度自评与方差分析相符,“地名”最易,“人姓”居中,“无意义图形再认”最难,因为“地名”为日常生活记忆,难度小于后者(为实验室记忆)。老年人日常生活记忆减退缓慢,他们可利用知识经验补偿记忆减退,使之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ERPs技术,探讨编码任务对来源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在学习阶段,被试进行两种编码操作:匹配判断任务和大小判断任务;在测验阶段,让被试进行来源判断任务。行为结果发现:在编码阶段,匹配判断任务比大小判断任务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测验阶段,匹配判断任务在“项目旧/背景旧”和“部分旧”条件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大小判断任务,匹配判断任务在“项目旧/背景旧”条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大小判断任务。测验阶段ERPs结果发现:两种编码任务的新旧效应在200~700ms均有较广泛的头皮分布,而在700~1100ms呈前额皮层最大化分布;匹配判断任务的新旧效应比大小判断任务更大,表现在600~700ms的FPz电极以及700~800ms的Pz、P4电极。由此可见,在来源记忆中,编码任务影响来源记忆,主要表现在后部顶区位置;晚期前额皮层新旧效应不受任务难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十年以来, 情绪对记忆的影响越来越受到认知心理学家的关注。本文总结了我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师从傅小兰研究员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我的研究以中文词语为学习材料, 分别考察了在编码过程中和编码结束后诱发情绪对项目记忆和来源记忆的影响。当情绪在编码阶段被诱发, 主要的研究发现如下:1)负性情绪增强自由回忆, 但正性情绪只呈现出增强自由回忆的趋势。2)负性情绪降低总体再认记忆, 但正性情绪对总体再认记忆没有影响。此外, 正性和负性情绪均不影响“记得”反应的正确率; 然而, 负性情绪降低了“知道”反应的正确率, 正性情绪对“知道”反应的正确率没有影响。3)正性和负性情绪均对来源记忆(即对词语字体颜色的记忆)没有影响。当情绪在编码结束后被诱发, 主要的研究发现如下:1)对女性被试而言, 负性情绪增强了项目记忆的巩固, 然而, 对男性被试而言, 正性和负性情绪均不影响项目记忆的巩固。2)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被试, 正性和负性情绪对来源记忆的巩固均没有影响。本研究的上述发现对建立情绪和记忆的关系具有理论意义, 对如何在教学情境中如何利用情绪诱发促进学生的记忆巩固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孟迎芳 《心理学报》2012,44(1):30-39
记忆包括编码和提取两个重要阶段, 以往研究多关注内隐和外显记忆在提取阶段的脑机制分离, 那二者在编码阶段的脑机制是否不同?为探讨这个问题, 该实验采用两阶段的迫选再认方式, 把学习项目区分成三类:随后被选择且告知为见过的项目(记住), 随后被选择但告知为猜测的项目 (启动)以及随后未被选择的项目(忘记)。结果表明, 从200 ms开始的颞区负走向Dm效应为内隐记忆(启动vs忘记)所特有, 反映了对刺激的知觉加工过程, 400~500 ms前额区正走向的Dm效应为外显记忆(记住vs忘记)所特有, 反映了对刺激的精细加工过程, 而200~300 ms中央区及600 ms开始的顶区负走向的Dm效应为两种记忆类型所共有, 它们分别反映了对刺激的注意状态以及把编码后的刺激信息登记进相应记忆系统的过程。因此,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在编码阶段的脑机制既存在着分离, 也存在着重叠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