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该研究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调查表、焦虑抑郁量表、学业成就问卷和感恩问卷对151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感恩在其中的补偿和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低家庭SES与外化问题行为和内化问题行为(以焦虑抑郁为指标)显著正相关,与学业成就显著负相关;2)感恩在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各指标关系间的补偿效应均显著;3)感恩在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各指标关系间的调节效应均不显著。这表明低家庭SES对青少年发展具有跨领域的不利影响,而感恩在其中具有显著"滞后的"补偿作用,但"同步的"风险缓冲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感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感恩问卷、自尊量表、应对效能量表、亲子关系问卷、同伴支持问卷、同伴拒绝问卷、学校联结量表、社区安全问卷和社区满意问卷对121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青少年感恩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自尊、应对效能、亲子关系、同伴支持、学校联结、社区安全和社区满意与感恩显著正相关,同伴拒绝与感恩显著负相关;(2)自尊在亲子关系、学校联结与青少年感恩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应对效能在亲子关系、同伴支持、学校联结与青少年感恩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表明与亲子关系、同伴支持、学校联结等环境因素相比,自尊和应对效能等个体因素是影响青少年感恩的更近端因素。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探讨了校园排斥和初中生内外化问题的关系,结合资源保存理论,进一步考察同伴关系(条件性资源)与核心自我评价(人格特质资源)对该效应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校园现实受排斥量表、同伴关系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焦虑抑郁量表和外化行为倾向量表,对辽宁省2所中学54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对于初中生的内化及外化问题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同伴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在校园排斥与内化问题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校园排斥与外化问题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校园排斥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内外化问题:一是同伴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同伴关系—核心自我评价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探讨了校园排斥和初中生内外化问题的关系,结合资源保存理论,进一步考察同伴关系(条件性资源)与核心自我评价(人格特质资源)对该效应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校园现实受排斥量表、同伴关系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焦虑抑郁量表和外化行为倾向量表,对辽宁省2所中学54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对于初中生的内化及外化问题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同伴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在校园排斥与内化问题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校园排斥与外化问题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校园排斥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内外化问题:一是同伴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同伴关系—核心自我评价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感恩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和学业成就量表对669名初一、初二年级的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初中生感恩与学业成就的关系,探讨学习投入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三大成分在其中的系列中介效应,以及学业成就性别差异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1)初中生的感恩与学业成就正相关;(2)学习投入三大成分在感恩与学业成就之间具有系列中介效应;(3)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的感恩和行为投入水平,有助于解释初中生学业成就性别差异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和同伴影响抵抗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亲子依恋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同伴影响抵抗量表和青少年行为量表对吉林省某中学的1029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相对于外化问题,亲子依恋对青少年内化问题具有更大的影响。(2)同伴影响抵抗在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之间均具有中介作用;但相对于内化问题,安全亲子依恋对青少年外化问题的保护作用可通过个体的同伴影响抵抗能力得到更大的增强。(3)心理韧性与同伴影响抵抗在亲子依恋对青少年内外化问题之间均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与抑郁的关系,以及感恩和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问卷(BJW)、感恩问卷(GQ-6)、自尊量表(SE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1049名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感恩和自尊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均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2)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通过感恩和自尊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且该中介效应包含了三条中介路径——感恩的简单中介效应,自尊的简单中介效应,以及感恩→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对抑郁产生影响的内部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更好地利用公正世界信念提升感恩和自尊的水平以及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心理机制,研究采用青少年行为自陈量表、青少年遭受校园排斥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冷酷无情特质量表对黑龙江、福建两省的128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对初中生的外化问题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冷酷无情特质在校园排斥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3)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了初中生冷酷无情特质对校园排斥与外化问题行为中介过程的后半段路径。研究结果为初中生群体的校园排斥、冷酷无情特质、领悟社会支持和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法对169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自尊在班级同学关系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中介过程是否受到亲子亲合(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的调节。结果发现:(1)控制性别和年龄之后,班级同学关系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班级同学关系不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还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外化问题行为;(3)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均在班级同学关系与自尊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4)父子亲合而非母子亲合能够调节班级同学关系对外化问题行为的直接影响。总之,班级同学关系通过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且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进一步对该过程起到不同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和病理性网络使用问卷对76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感恩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以及基本心理需要的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的三大成分在其中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青少年感恩与病理性网络使用显著负相关;(2)基本心理需要三大成分在感恩与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即感恩既直接促进青少年自主需要的满足,也通过促进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的满足间接增进其自主需要的满足,进而减少病理性网络使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累积风险框架,检验个人素质和社会互动在家庭早期的累积风险影响青少内化问题上的相对贡献以及中介作用。751名青少年完成Achenbach青少年自评量表、自我效能感问卷、感恩问卷、个人主动性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的测试以及累积家庭风险问卷。结果发现: (1)个人素质与社会互动在家庭早期的累积风险影响青少年内化问题过程中起着平行中介作用;(2)社会互动的间接效应大于个人素质的间接效应;(3)家庭早期的累积风险对内化问题存在直接影响。个人素质和社会互动在家庭早期风险影响内化问题的内在过程并非相互竞争,而是作为一种平行中介在运作。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家庭早期的累积风险影响内化问题的内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学校归属感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阶段环境匹配理论,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山东省青岛市65所中学3355名高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和上网时间后,学校归属感对青少年手机依赖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学习焦虑在学校归属感与青少年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学校归属感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直接作用、学习焦虑的中介作用均受到同伴关系的调节,且相对于同伴关系水平低的个体,学校归属感对手机依赖、学校归属感对学习焦虑以及学习焦虑对手机依赖的作用都在同伴关系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强。本研究有利于揭示学校归属感是如何影响青少年手机依赖的,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更强/更弱,对移动互联网时代预防青少年手机依赖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尽管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自杀发生于学校背景中,但目前较少有研究考察校园氛围是否会影响以及怎样影响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企图。本研究旨在检验校园氛围的不同方面(教师支持、同学支持、自主机会)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企图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10所学校2758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匿名填写家庭功能问卷、社区问题问卷、校园氛围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自杀意念与企图问卷。回归分析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和社区问题后,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均能显著负向预测自杀意念/企图,自主机会对自杀意念/企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自尊在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与自杀意念/企图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因此,实践工作中应重视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对青少年自尊的塑造作用,进而减少自杀意念/企图。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早期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心理韧性和性别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量表对1284名初一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家庭功能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2)心理韧性在家庭功能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家庭功能可以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3)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中介过程的前半条路径和直接路径受到性别调节,具体而言,相比于男生,在女生群体中,家庭功能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更大;相比于女生,在男生群体中,家庭功能对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采用物质主义量表、感恩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心理幸福感量表和身体症状问卷对70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青少年物质主义与其幸福感的关系,以及感恩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物质主义与其负性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正性情感、生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和身体健康显著负相关;(2)感恩在青少年物质主义与其生活满意度、负性情感、心理幸福感和身体健康关系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在青少年物质主义与其正性情感关系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抑郁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66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同伴依恋、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与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2)青少年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抑郁,而且还能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朋友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在初、高中生群体中存在差异,即在初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能够通过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而在高中生群体中,这两种间接作用均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同伴依恋对抑郁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依恋,促进自尊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感知的校园氛围对其问题行为有重要影响。但是,校园氛围起作用的中介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感知的校园氛围与其问题行为(行为不良、抑郁)的关系,以及同伴侵害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10所学校2758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匿名填写社会经济地位问卷、家庭功能问卷、校园氛围感知问卷、青少年同伴侵害问卷、儿童抑郁调查表、青少年行为不良指数问卷。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功能后,积极的校园氛围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行为不良和抑郁。(2)同伴侵害在校园氛围与青少年行为不良和抑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依恋理论,探讨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和受欺负的影响,并探究亲子亲密感和内化问题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低头行为量表、亲子亲密感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和网络欺负量表对100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初二学生的网络受欺负和父母低头行为程度最严重,亲子亲密感水平最低;(2)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网络受欺负呈显著正相关,与亲子亲密感呈显著负相关;(3)父母低头行为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但对网络欺负没有直接影响;(4)父母低头行为通过青少年亲子亲密感和内化问题的单独中介和链式中介间接影响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自然联结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中部地区6所高校四个年级共7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自然联结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抑郁;(2)生命意义感在自然联结与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然联结对大学生抑郁的直接效应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效应均受到了感恩的调节,且这两种效应均在感恩水平较高时更为显著。在前半路径中,感恩增强了自然联结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在直接路径中,自然联结对抑郁的影响在感恩水平较高时更强。研究结果对于预防大学生抑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素质-压力模型及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研究考察了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内化问题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依恋的调节作用。研究从武汉和商丘两所初中三个年级共选取800名初中生,采用问卷法对其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同伴依恋及抑郁和焦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独生与否后,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抑郁和焦虑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反刍思维能够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和焦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抑郁、焦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会受到同伴依恋的调节;(4)同伴依恋能够调节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但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内化问题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提升同伴依恋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