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领域权变性与应对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24名大学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总的来说,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更多地权变于道德原则,在应对方式的使用频度上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幻想、合理化、退避、自责。在人际接纳权变性以及解决问题和退避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在控制了自我价值感的情况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人际接纳权变性能够负向预测解决问题,正向预测求助、自责、退避、幻想;而个人目标权变性能负向预测解决问题、求助,正向预测自责;道德原则权变性正向预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汪宏  窦刚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6,29(3):597-600
对384名大学生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和自我价值感量表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除个人取向的道德自我价值观外,自我价值感的三个维度和两种取向与主观幸福感的三维度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总体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且呈较强的间接联系,一般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我同情量表、感恩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4.5年后的49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自我同情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感恩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积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SD;积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正向预测PTSD、负向预测PTG。研究显示,积极的自我同情可以缓解青少年的PTSD、促进PTG的发展,而消极自我同情会加重青少年的PTSD;感恩在自我同情与PTSD和PTG之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网络自我表露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及作用机制的性别差异。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67名初中生。结果显示,女生对同性好友的网络自我表露对抑郁存在正向的间接效应和负向的直接效应,而男生对同性好友的网络自我表露只有正向的间接效应;女生对异性好友的网络自我表露仅有负向的直接效应,男生对异性好友的网络自我表露仅有正向的间接效应。研究表明青少年网络自我表露通过社会支持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工作倦怠量表对广州市425名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核心自我评价对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核心自我评价对小学教师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应对方式在核心自我评价对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其作用路径为:核心自我评价直接和通过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间接影响情感耗竭,核心自我评价通过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间接影响人格解体,核心自我评价直接和通过积极应对间接影响成就感降低.  相似文献   

6.
王磊 《应用心理学》2007,13(4):341-346
自我价值感权变性是近年在西方关于自尊的研究中出现的新概念。为了探讨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作用和性质,特别是其对行为产生的调控作用,以90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进行测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自我价值感、性别、家庭所在地等变量的情况下,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对被试的活动或任务选择产生显著影响。结果表明,自我价值感权变于个人目标的个体较少愿意参加助人活动,较少选择难度大但有利自身成长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杨伟文  李超平 《心理学报》2021,53(5):527-554
近年来, 资质过剩作为一种特殊的个人-环境不匹配现象, 引发了较多学者的关注, 但相关研究结论尚有争议。对包含383项独立研究、945个效应值及575061个研究样本的321篇文献开展元分析:(1)直接效应检验表明, 资质过剩感与消极情绪(愤怒、无聊)显著正相关, 与积极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不显著; 在个体绩效方面, 资质过剩感与消极角色外行为(反生产行为、离职)显著正相关, 与积极角色外行为(创新、组织公民行为等)和任务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2) 结构方程模型元分析表明, 资质过剩感能够通过增强消极情绪, 进而增加消极角色外行为、减少积极角色外行为和任务绩效; 能够通过增强积极自我概念, 进而增加积极角色外行为和任务绩效、减少消极角色外行为; (3)集体主义文化倾向在资质过剩感通过情绪-认知加工系统影响个体绩效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 在高集体主义文化情境中, 资质过剩感对消极情绪的负向影响较弱, 且能对积极自我概念产生正向影响; 在低集体主义文化情境中, 资质过剩感对消极情绪的负向影响较强, 且能对积极自我概念产生负向影响。(4)资质过剩感与个人-工作匹配相关性较强, 与个人-组织匹配相关性较弱; 与二者相比, 资质过剩感对压力感、离职的预测效果最强。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资质过剩感对个体绩效的复杂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 并为组织如何管理资质过剩员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霞  赵景欣  申继亮 《心理学报》2013,45(5):568-584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551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 探讨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即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以及不同归属需要下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公立学校小学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相对较高; 流动男生比流动女生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 流动女生比流动男生具有较高的群体幸福感。(2)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并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群体幸福感。(3)不同归属需要下歧视知觉对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在高归属需要组, 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并通过群体地位感和群体幸福感的双重中介消极地影响个体幸福感; 歧视知觉完全通过群体地位感的中介消极地影响群体幸福感。在低归属需要组, 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既存在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 也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发挥间接性的积极作用; 歧视知觉对群体幸福感只存在间接的消极影响, 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这表明, 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受到归属需要的调节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576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考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中自我不一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亲子依恋除对同一性获得状态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外,主要通过自我不一致的中介作用对同一性获得状态和早闭状态产生正向影响,对扩散状态产生负向影响;(2)自我不一致在分离-个体化对同一性状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分离-个体化负向预测自我不一致,消极分离-个体化正向预测自我不一致,进而以自我不一致为中介对同一性状态产生影响;(3)亲子依恋依次通过分离-个体化、自我不一致的中介作用对同一性获得状态、早闭状态和扩散状态产生较强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环境行为干预中的溢出效应指的是针对目标行为的干预措施对非目标行为产生了某种影响。根据影响方向,溢出效应可分为正向溢出和负向溢出。对环境行为的干预措施可能会通过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正向溢出,而通过道德许可产生负向溢出。自我效能、行为难度与行为相似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该过程。进一步整合有关溢出效应的定义、统一行为的测量方式以及将情感因素纳入框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复原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调节聚焦量表和心理复原力量表对安徽、江苏、山东四所初高中92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均能够直接显著预测青少年心理复原力;(2)父母积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间接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3)父母消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防御聚焦间接负向预测心理复原能力。结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复原力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初中生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向效应。结果发现:高自尊初中生对积极词具有显著的注意偏向效应,低自尊初中生对积极词和消极词均不存在注意偏向效应;当对比图片为高兴-生气或高兴-中性表情时,高自尊初中生对高兴表情均存在显著的注意偏向效应,当对比图片为高兴-生气时,低自尊初中生对生气表情产生明显的注意偏向效应;高自尊组与低自尊组初中生分别对与自我有关的正向、负向形容词存在显著的记忆偏向效应。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138名民航飞行员,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飞行安全绩效的影响,以及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组织信任、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的作用。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对组织信任、组织承诺、工作投入和安全绩效有直接正向作用。组织信任在自我效能感对组织承诺、工作投入、安全绩效的影响中有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承诺与工作投入在自我效能感对安全绩效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我效能感对安全绩效有直接效应,并可通过组织信任、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对安全绩效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499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性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情感平衡量表,探讨其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与其主观幸福感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时间管理倾向和主观幸福感得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2)时间管理倾向不同因子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存在一定差异。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时间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情感平衡,同时也能显著地负向预测其消极情感。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古便有“通过强调时间流逝而珍惜当下”的教育与文化传统,对这一“时间认知影响时间行为”的作用机理,当前所知不多。采用问卷法对2232名低年级大学生调查,以考察同一性状态、生命时间流逝情绪、流逝注意与时间管理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同一性获得、延缓状态正向直接预测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时间价值感、监控观与效能感);早闭状态直接正向预测时间监控观、负向预测效能感;扩散状态直接负向预测时间价值感和监控观;(2)获得状态通过流逝情绪间接预测监控观和效能感;(3)延缓状态通过流逝情绪、流逝注意间接预测监控观、效能感,还能通过流逝注意间接预测价值感;(4)早闭状态通过流逝注意间接预测时间管理各维度,其中,流逝注意在“早闭—价值”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儿童数学焦虑量表、小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小学生数学元认知问卷,对508名乡镇中、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测量,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数学焦虑影响数学成绩的内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数学焦虑显著负向预测数学自我效能感、数学元认知和数学成绩,数学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数学元认知和数学成绩,数学元认知显著正向预测数学成绩;(2)在数学焦虑对数学成绩的预测中,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元认知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3)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元认知在数学焦虑和数学成绩之间起链式多重中介的作用。因此,数学焦虑除了直接作用于小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可通过数学自我效能感或数学元认知间接影响数学成绩,而且可通过数学自我效能感进而通过数学元认知间接影响数学成绩。文章讨论了上述发现的理论及教育实践含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编制大学生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量表,用3个分量表分别测量基于人际接纳、道德原则或个人目标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对心理测量学特征的分析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适合施测于中国的大学生并用来进行不同群体间的比较。同时,对一些在使用量表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民警在社交媒体中自我呈现策略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以及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采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以及自我呈现问卷对242名民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民警在社交媒体中的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分别与积极情绪、工作满意度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积极自我呈现与积极情绪、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更高;(2)民警在社交媒体中的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对工作满意度有正向预测作用,并通过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对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压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一直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我们假设自我效能是连接压力与创造力的中介机制。进一步,我们认为挑战性压力对自我效能和创造力的影响取决于员工的分配公平感,而阻断性压力会对员工自我效能和创造力有显著的破坏作用,程序公平有助于缓冲阻断性压力对自我效能和创造力的破坏效应。采用三阶段的纵向研究设计检验上述假设,对来自256对上下级匹配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挑战性压力对自我效能和创造力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分配公平调节挑战性压力通过自我效能对创造力的间接效应:对高分配公平感的员工而言,挑战性压力通过自我效能对创造力的正向间接效应更强。阻断性压力通过抑制员工自我效能进而对其创造力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程序公平对阻断性压力和自我效能以及创造力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以891名河北省衡水市某小学4~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亲子间教育期望差异对小学生情感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学业成绩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亲子间教育期望差异影响小学生情感幸福感,与感知到的父母教育期望和自我教育期望一致相比,当感知到的父母教育期望高于自我教育期望时,小学生的积极情感水平更低而消极情感水平更高;(2)学业成绩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感知到的父母教育期望 > 自我教育期望”这一差异方向与积极情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感知到的父母教育期望 > 自我教育期望”与消极情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感知到的父母教育期望 > 自我教育期望”可直接影响积极情感,还可通过学业成绩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独立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积极情感;同时,“感知到的父母教育期望 > 自我教育期望”可通过学业成绩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独立中介作用以及学业成绩的独立中介作用影响消极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