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殷融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7):1141-1155
语言进化是进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镜像系统假说、工具制造假说与传授假说从不同角度对手部动作与语言进化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 三种假说都认为人类语言起源于手部动作经验。相关实证研究发现:手语与口语具有一致性特征、语言与手部动作具有共同的神经基础、手势发展可以预测语言发展水平以及手势可以提高工具制造知识的传播效率, 这些研究为三种假说的具体观点提供了实证支持。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需要关注手势语与口语在进化中的发展关系, 以及人类语言进化与其他认知特征的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类在说话或思考的时候常常伴随着手势。手势是在认知加工或交流过程中自动产生的,具有表征性,同时,手势能够影响人类的认知加工。尽管研究者对手势的概念界定各有侧重,但普遍认为手势不同于直接行动,具有认知功能。手势认知功能的代表性理论模型有词汇索引模型、信息打包假设、表象保持理论、语义特殊性假设和嵌入/延展观。根据手势认知功能研究中主要自变量的不同,可以把手势认知功能分成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即允许-限制手势的研究范式、侧重手势模式改变的研究范式、侧重情境改变的研究范式。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除了深入探讨手势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加强对手势认知功能的干预研究外,提出了建立更具解释力的手势认知功能的理论模型——"空间化"手势假设。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说话或思考的时候常常伴随着手势。手势是在认知加工或交流过程中自动产生的, 具有表征性, 同时, 手势能够影响人类的认知加工。尽管研究者对手势的概念界定各有侧重, 但普遍认为手势不同于直接行动, 具有认知功能。手势认知功能的代表性理论模型有词汇索引模型、信息打包假设、表象保持理论、语义特殊性假设和嵌入/延展观。根据手势认知功能研究中主要自变量的不同, 可以把手势认知功能分成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即允许-限制手势的研究范式、侧重手势模式改变的研究范式、侧重情境改变的研究范式。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除了深入探讨手势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加强对手势认知功能的干预研究外, 提出了建立更具解释力的手势认知功能的理论模型——“空间化”手势假设。  相似文献   

4.
手势是交流互动中一种重要的非语言媒介, 手势不仅可以辅助语言交流而且具有独立的交流性; 作为和语言共同发生的非语言媒介, 手势交流有助于降低交流认知负荷。文章重点归纳和述评了基于手势和语言表达关系的交流手势理论、交流手势激活理论、交流手势的认知节省理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考虑交流手势实验研究情境自然性和控制严格性间的平衡, 交流手势和其他非语言因素间的关系, 交流手势认知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手势是语言交流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非语言媒介, 其不仅与语言互动间的关系密切, 而且具有不同的交流认知特征。文章重点归纳和述评了手势和语言交流的关系, 手势相对独立的交流特征, 教育情境中的手势交流。文章具体提出:首先, 手势和语言的共同表达促进了语言的发生和语言的理解、整合和记忆; 其次, 手势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的交流性, 手势和语言的“不匹配性”反映了交流信息的变化和交流认知的改变; 最后, 教育情境中教师的手势表达可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并澄清语言信息, 学生的手势交流有助于促进学习认知过程。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手势对于语言交流功能的影响, 语言交流过程中手势交流的优势特征和认知机制, 教育情境中手势交流高效性的认知机制, 手势交流的影响因素、一般特征和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6.
具身认知理论是目前认知科学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范式和取向, 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依赖于感知和动作系统, 强调身体在认知中发挥重要作用。具身语言理解则认为, 身体、动作和知觉系统在语言认知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在简要回顾具身语言理解的相关理论如索引假设、浸入式经历者框架、语言神经理论的基础上, 重点从语言理解的四个层面的实证研究, 即音位、单词、句子、语篇, 证实具身语言理解的观点。未来的研究应该着眼于用具身认知观点来解释更高级的抽象语言表征, 具身单词、句子、语篇的具体表征形式, 并利用具身语言认知的观点进行认知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Michael   C.   Corballis 《心理学报》2007,39(3):415-430
人类语言具有复杂多变的递归结构,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唯独人类精通语言。语言的进化始于大约两百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期”,语言在当时作为一种认知适应对于人类应对自然界带给人类的挑战(如动物掠食与森林毁坏)有很大帮助。人类进化过程中学习与文化因素形成一种选择压力促使人际交流语法化,人际交流语法化引发大脑容量增加,然而,最初的语言进化与基因无关。学习与文化压力也使交流的媒介依次变为手语模式、表情模式与语言模式。交流媒介的逐渐变化最终导致了FOXP2基因突变,FOXP2基因突变让智人具有了自主的言语能力。与地球上其它的人科动物相比,人类的语言能力使人类在进化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儿童语言和认知(思维)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许政援 《心理学报》1994,27(4):347-353
在对幼儿从出生到3岁语言发展追踪研究和有关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儿童语言和认知(思维)发展的各阶段及起作用的因素,探讨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关系,提出以下几点看法:(1)儿童在1岁前(前语言期)的具体思维阶段有认知(有感知、记忆、表象和思维),但还没有真正的语言。这说明语言不是先于思维,也不是所有的思维都与语言相联系。但是,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却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2)认知(思维)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3)认知(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关系是双向的,辩证的,是复杂地交互作用的。(4)应以辩证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语言和认知(思维)的产生。人类所以有语言,有高度抽象概括的思维,都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交流是以语言为核心媒介的一种社会人际互动方式, 与个人语言认知过程不同, 交流互动性决定了交流语言认知过程的复杂性、灵活性。重点归纳和述评:交流语言内容特征、交流语言加工理论、交流语言与非语言因素的关系。未来对于交流语言认知特征的探讨应持一个相对开放的态度; 尝试采用多因素依次叠加的实验设计, 考虑交流实验情境的自然性, 以多种子加工过程为基础全面理解语言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10.
倪梁康 《世界哲学》2007,(4):61-65,101
巴别塔之前与之后的人类语言状态的关系,可以称作单数的语言与各个具体的民族语言关系。如果语言与世界观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甚至语言就是世界观,那么意识形态之差异的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语言差异的问题,那么各个民族语言就应是决定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即民族的心智和文化特性的东西,而人类共同的语法结构就应体现出人类的共同世界观,即人类本性,它是决定人之为人的东西。但“世界观”在这里并不一定是指关于世界的思考内容,而首先并且主要是指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人们在说话时往往会伴随手势。但奇怪的是人们不仅会在给几百公里以外的人打电话时做手势,而且跟盲人交流时也会使用手势,甚至从未见过手势的盲人之间在说话时也会做手势。为什么言语和手势联系如此紧密?人们说话时伴随的手势仅仅是为了促进交流还是还蕴含着交流以外的其他功能?手势表达可以弥补语言交流的不足或缺乏  相似文献   

12.
伍珍  郭睿 《心理科学进展》2017,(10):1705-1712
指示性手势是指明空间中某个物体、处所或事件的手部动作,在婴儿1岁时出现,与婴儿的语言学习存在着较强的相关,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会存在此相关。可能存在两种内在机制:(1)指示性手势影响婴儿的学习环境——引发了适时的语言输入;(2)影响学习者本身——帮助婴儿创造有效的学习状态并示意给他人。未来的研究需要探讨这两种机制如何交互作用,以及如何将指示性手势作为诊断或干预工具,用于识别和帮助有语言障碍风险的个体。  相似文献   

13.
略论民族声乐表演中肢体语言的基本构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肢体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属于非言语性的语言.它是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而构成的一个视像符号系统,是人们在长期的交流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自然符号.肢体语言一方面以视觉的可感性区别于有声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①;另一方面,它又以自然性、民族性和社会性而区别于聋哑手语、交警手势等统一规定的肢体符号;同时,它还因其具有信息功能和交流功能而不同于人的生理行为.  相似文献   

14.
语言认知加工过程中的早期皮层电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荣宝  彭聃龄  王春茂 《心理科学》2001,24(6):667-672,653
在一项通过事件相关电位的N400考察双语者的语义表征的实验研究中,我们偶然发现两个早期成分与语言语义和形式认知加工相关。一个是在140毫秒左右达到峰顶的负波(N140),另一个是在190毫秒左右达到峰顶的正波(PJ90)。前者反映了被试对语义的初级分类与评价的神经认知过程;后者则反映了对语言形态的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5.
§1.多义结构句法结构有其语义基础或逻辑基础,一定的句法结构表现一定的语义。但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又存在着多种联系,如主谓结构可以和“施事·动作”、“受事·动作”、“工具·动作”等多种语义结构相联系,述宾结构可以和“动作·受事”、“动作·施事”、“动作·结果”等多种语义结构相联系。同时,句法结构是语言的表层结构,语义结构是语言的深层结构。有的语义成分是显性的,存在于表层结构之中,有的语义成分则是隐性的,存在于深层结构之中。这些隐性的语义成分,有的可以通过对表层结构的分析得出,有的则要靠非语言的语境(话语的特定情  相似文献   

16.
三语者语义通达中的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利  张扬  李璇  郭红婷  伍丽梅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16,48(11):1401-1409
采用跨语言重复启动的任务范式探讨三语者的语义通达机制。被试为在广州学习汉语的印度尼西亚留学生48名。自变量是学习条件(包括学过与未学过), 因变量是单词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1探讨三语者在视觉与听觉呈现的三语词汇语义通达任务中是否会借助于一语对等词, 结果发现一语词汇在两种任务条件下都能够发挥中介作用, 此结果表明了三语者与双语者语义通达机制的一致性; 实验2探讨三语者在视觉与听觉呈现的三语词汇语义通达任务中是否会借助于二语对等词, 结果发现二语词汇只能在视觉呈现任务条件下发挥中介作用, 此结果表明二语词汇在三语语义通达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具有限制性。本研究结果表明三语者的语义通达机制与双语者既有一致性, 也有其限制性。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交流学习任务和个人迁移任务,采用交流范式,探查了不同语境下交流学习双方语言相似性特征。结果显示:(1)语言交流方式下双方语言相似性水平最高,其次是对象可视方式,最后是表情和对象可视方式。(2)交流双方语言相似性随交流进程呈现倒U型分布,仅表情方式下自b6开始语言相似性相对稳定。(3)交流任务b10中双方相似性的交流语境效应显著,个人任务中不显著;表情方式下任务类型主效应不显著。结果发现:随着交流语境中非语言因素的增加,语言对于双方认知协调作用逐渐减弱;表情可视性促进了语言参照惯例的形成效率;仅表情和对象可视语境下双方相似性在交流和个人任务间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叶峰 《世界哲学》2016,(5):72-82
在人工智能研究中,人工神经元网络进路之成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语言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人类语言是一维符号系统,但世界是四维的,因此语言难以有效地记录事物的时空结构信息。人类大脑中的表征系统很可能是多维而非一维的。人类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在大脑间传递对世界的多维表征而不是用一维符号序列去表征世界。分析哲学中的所谓语言转向夸大了语言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幅关于人类认知活动的不真实的图画。  相似文献   

19.
打开信仰者心灵的钥匙——论宗教语言的象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宗教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宗教语言,不仅包括在宗教的典籍和各种宗教性质的活动中,信仰者之间彼此交流所使用的语言,而且还包括实物符号和动作、行为符号,这些都可以视为"宗教语言符号"。也  相似文献   

20.
依据交流语境特征创设了语言交流、共享对象的语言交流、共享对象和表情的语言交流,通过交流范式探查:交流语境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语言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结果显示:(1)语言交流条件下语言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最高;不同语境下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随交流时间进程而增高。(2)语言交流条件下语言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最高;共享对象和表情条件最低,但集中性水平最高;总体上,指向性和集中性水平随学习进程相对稳定增高,但语言交流条件与共享对象条件下学习阶段1的集中性水平显著高于中间学习阶段。结果发现:交流语境不同时,不同非语言因素对于语言认知加工产生的影响作用不同;交流双方认知的协调过程同时受到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共同作用。概言之,非语言因素降低了语言选择性注意的整体水平和指向性水平;但表情因素提高了集中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