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素书》解意原始章第一原始章是本书之纲,主旨是阐发世道盛衰之起因,治乱之原由。故以“原始”标作章名。全章分为两节: 第一节:起首提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故天地万物无一不体现道。即道的体用及表现形式万物都具备。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人身的作用及表现形式,更应合乎道。人类社会的盛衰兴亡,治乱变迁,皆由人定。人若体之于道,用之于德,表现于仁义礼,则盛,则成,则治。如果背离了道,自然就失去了人身的作用(德),人失去了人身应有的作用(德),则不会有仁义礼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老子想尔注》是早期天师道的经典,该书对儒家的忠孝仁义等主张给予了充分认同,并认为这是“道”人所教.因此该书对儒家的立场是:道儒合流,且在对儒家伦理认同的基础上确立“道在儒上”的优先地位.《老子想尔注》批判的“伪伎”所指并非儒家,而是天师道初创时期自称道教的其它一些道教或准道教派别.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道德观艾畦凡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道家思想的奠基人老子是反对儒家所维护的道德准则的。老子极力反对儒家着力提倡的“仁义”,尤其激烈地抨击儒家十分注重的“礼”。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老子》第十八章)意思是:只是当“大道”...  相似文献   

4.
老子“道”的定义及实质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 因此对道的规定性及实质的把握, 成为更好地理解老子乃至道家思想、批判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思想遗产的关键性环节。但是, 老子虽然对道的特点、性质和功能进行了诸多描述, 却未能从总体上对道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韩非以降至清末的两千多年中, 我国研老学者众多、论著如林, 亦皆未对道的规定性作出集中的概括。笔者认为, 老子所说的“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一切形下之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 它的实质是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一“道”不是物质性…  相似文献   

5.
墨子与孔子、老子、韩非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与孔子、老子、韩非关系论王克奇墨子思想上承孔子,下启老子和韩非思想。孔墨皆法先王,重经典,以仁义道德为价值取向。“兼爱”对“仁爱”的超越,形成了儒墨两家的区别:儒家重视“仁义”的自娱作用,墨家则注重“仁义”的利他作用。墨子与老子在学术上的先后继承...  相似文献   

6.
“道’与“心’分别是道家与禅宗两文化的中心范畴,比较两者的同异性,揭示其内在联系,分析其理论得失,这对深入了解两者的思想旨趣或许不无神益。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揭示“道”与“心”在主要特性上的同异性而不全面论及其基本内涵。一、道家之“道”与禅宗之“。乙”的共通性(-)从“道”的自然无为性到禅宗“心”的自然自由性‘咱然”、“无为”之词均创立于道家,首见于《老子入它们是作为释解“道”的属性的范畴而出现的。老子之“道”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其一,道性自然。这是说“道”的根本特性即表现为自然本然性。《老子》二十…  相似文献   

7.
正确理解“道”的含义,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老子思想的关键。考察“道”的字义、“道”的思想渊源、老子把“道”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根本概念的有关论述、“道”融通万物的同一性、老子关于“道”的认识论、“道”作为实践行为法则等方面,可以发现,“道”体现的是过程的思想。将“道”理解为过程,不失为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佛教传人中国之前,“道不可言”思想最早实际上可能是受了庄子道言观的影响。用这样的方式去解释《老子》一书的“道可道,非常道”思想,实际上可能是戴了一副庄子的有色眼镜去看《老子》。笔者认为,老子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超越春秋时期僵化的礼乐制度、伦理道德,以及政治制度的人为宰制,回到自然、无为、富有创造力的、变动不居的道,从而为人类社会提供新的安身立命基础。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关心如何超越具体的人为规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将“道可道”理解为,如果是可以践行的具体规范就不是恒常不变的道,更符合老子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9.
司马光对《老子》的注解,最大特点是坚持儒学本位、以仁义释道。其迥异诸家之处是主张"道亦可言道",认为老子所说的道不是常人所说的道。其反映北宋《老子》注家共识的地方是主张有无并重,认为自然之道并不排斥礼乐刑政。其注解的最大缺陷,是丝毫没有涉及新儒学最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心性问题。这可能与司马光不擅理论思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唯道论的创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老子的哲学理论都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过去几十年,哲学界长期争论老子的道是物质还是精神,老子哲学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其实老子的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是什么呢?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即宇宙本根。老子哲学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是什么呢?是“唯道是从”的唯道论。过去已有一些学者将老子哲学概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五处自然皆是主谓结构词,自然之自、然在每一语境之具体指涉各各不同,自然的语义与所充当的语法成分亦相分殊。道、德之自然具有“施受同体”的特点。人、地、天遵循对象性效法逻辑,道遵循自为对象的效法逻辑。道之无限的自然体现在道与其自身的存在关系和道与天地万物的存在关系两个层面,但这不是道之无限自然的全部意涵。万物与百姓只有存在论而不是创生论上的有限的自然。君王无为是百姓自然必备的前提,百姓的自然是其意志、感性理性心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展开,百姓的自然可以接受君王的“辅”,却拒绝“为者败之”的“为”。《老子》划定了百姓自然的边界,百姓所有的自然都是被允许的。  相似文献   

12.
荆州学派是汉魏之际重要的学术中心。这一时期经学逐渐向玄学转变,王肃的《孔子家语》是荆州学派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著作,研究《孔子家语》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玄学的产生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逐渐演化过程。《家语》是站在维护、挽救儒家学说的立场上,以老子思想去朴实、论证儒家学说。《家语》中的孔子以老子为师,西周是以老子知雄守雌为座右铭的;《家语》中的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融铸老子的道于自身的体系中;《家语》中的礼具有“五至”“三无”“三无私”的性质,富于道家的色彩;《家语》中的圣人能够体天地之道,合天地之德,既体现了宇宙的根本之道,又明了儒家的仁义礼乐,集儒道于一身。这正反映了儒道兼综已成为汉魏之际学术的必然之势,儒家学说必须向道家学说靠拢和转向,才能够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3.
“道论”为戴震哲学核心。前期 ,他所说的“道”更多的偏重于伦理学 ,中后期 ,他所说的“道”遍赅天人 ,具有指示“实体实事”和人伦的“仁义礼”等价值内容在其中。成熟时期的戴震哲学 ,以“道”为核心概念 ,以气、理 (分理 )、性、诚、才、仁义礼、善、权、自然与必然等概念、范畴为具体内容 ,构筑了一个自然法则与人伦规则为一体 ,同时又十分重视人类有别于自然特性一面的新哲学体系。因此 ,日本学者村濑浴也将戴震哲学后期“道论”看作是纯粹论述实体实事 ,而与价值无关的观点 ,是缺乏文本根据的。  相似文献   

14.
郭美星 《孔子研究》2012,(4):118-124
老子站在大道的立场上,认为"仁义"的出现是社会"失道"后的结果,因此,提出了"绝仁弃义"的观点,主张通过绝弃"不仁不义"、绝弃"假仁假义"和绝弃"大仁大义"这三个阶段来实现"民复孝慈"的理想,最终超越"仁义",进入"无仁无义",回归到自然无为的社会形态之中。然而,在有道的社会中,"仁义"之名虽不彰显,但"仁义"之实却自然行于其中,所以从本质上讲,老子所要绝弃的只是"仁义"之名,并非"仁义"之实。  相似文献   

15.
先秦思想家普遍认为人应该依据对于真理的认识来行为 ,但对于究竟什么是人应当据以行为的真理 ,不同的思想家则有不同的回答。道家鼻祖老子强调在道本体论上的自然无为 ,认为真理即道 ,据道的行为则是自然无为。然而 ,这恰恰与老子提出这一看法的形式———“言”是相矛盾的。因为言作为辩诘 ,作为表达 ,是人之社会化的表现 ,是一种人文、一种有为。人文有为的“言”与自然无为的“道” ,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 ,在“言”与“道”的关系上 ,老子的处境是两难的。本文希望通过对老子重要命题“不言之教”的分析 ,来论述其两难解决之可能 ,…  相似文献   

16.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中,“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首先,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因此,晨阳先…  相似文献   

17.
老子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靖 《中国道教》2001,(6):28-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 一、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 老子将“道”改造成为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七章》)。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又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莫不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8.
一、老子对“道”的诠释“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在老子哲学逻辑结构中有生成论、本体论二重含义。生成论意义上的“道”似万物之宗 ,是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 ;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是天地万物之为天地万物之根据。关于宇宙生成论之“道” ,亦即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 ,老子提出道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似万物之宗”的思想。此种生成之“道” ,指先天地而生且混沌未分的实体性存在。这里说“实体性存在”而不说“具体性存在” ,宜作辨析。具体性存在是已经生成之物 ,此具体之物具有质的规定性和时空的有限性 ;实体…  相似文献   

19.
老子养生思想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 ,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老子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那么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 ,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它在天…  相似文献   

20.
一、庄子“道”的境界性质先秦老子和庄子都讲“道”,但“道”在老、庄处的哲学性质、旨趣、意蕴并不相同。在老子处,“道”基本上有这样几种涵意:一是本体意。如《老子》第一章讲的“常道”;第四章讲的“道冲”;第六章讲的“谷神”;第十四章讲的“道纪”。作为本体之“道”,其根本的性质是“自然”,即《老子》第二十五章讲的“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就是无为无造、自然而然。二是生成意。如《老子》第三十四章说的“大道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四十章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特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