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倩红  刘百陆 《学海》2012,(4):186-190
开封犹太社团作为古代中国境内最具影响的犹太社团,鼎盛时期的人数达七十三姓五百余家,宗教文化生活也异常活跃.但由于开封当地不断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中原大地频繁的兵灾战祸,社团精英到外地经商出仕等原因,导致了社团人口大量外流而规模日渐缩小.加上与其他社团联系网络的断绝,最终在19世纪中叶丧失了社团的地位.本文从环境社会史的视角入手,对存在约八百年之久的开封犹太社团进行总体分析,指出其衰落乃至最后的消亡有其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方面的深刻缘由.  相似文献   

2.
张淑清 《学海》2006,4(1):27-33
中世纪时期,西欧各国的犹太社团虽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却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权,其中司法自治是犹太自我管理权最重要的体现,这使得欧洲犹太社团的存在和犹太人的自我管理有了法律基础.同时,欧洲的非犹太人社会一般不干涉犹太人内部事务,无疑对于欧洲犹太社团的存在、发展、巩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是犹太文化和传统得以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着重分析犹太社团司法自治的权利来源、犹太社团的立法机构及重大法规的影响和社团司法自治的原则,同时对犹太社团司法自治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3.
从犹太教到儒教:开封犹太人同化的内在因素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的开封犹太人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话题。国内外学者充分地肯定其外在环境与外来影响,而恰恰忽略了从犹太人自身的角度探讨其内在的、也是最主要的因素。本文认为,开封犹太人同化的最根本动力来自犹太社团内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即犹太人对犹太教信仰的逐步淡化和对儒教的深层次认同,犹太教的儒化过程正是开封犹太人的同化过程。文章试图以儒家思想所造就的文化氛围为宏观背景,探讨犹太教与儒教的文化交往与涵化,分析开封犹太人认同儒教的种种表象以及形成这些表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礼刚 《学海》2008,(3):45-49
本文以近代历史文献为基础,分析了近代中国知识界对开封犹太人身份的理解.由于缺乏宗教知识特别是犹太教知识,许多近代知识分子将开封一赐乐业教徒误认为天主教徒或景教徒.随着西方宗教的传入和一些知识分子游历海外,19世纪末期中国知识界开始把开封一赐乐业教徒和西方犹太人联系起来,并认为古代开封犹太人已经完全失去其民族特性,同化于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5,(6):179-184
柏林哈斯卡拉运动,作为犹太启蒙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启了犹太思想和社会转型的先河,在犹太史和欧洲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早期,犹太人与非犹太社会交往增多、拉比犹太教在犹太社团的衰落、犹太新知识阶层的出现和柏林犹太社团的特殊性,为该运动在德意志的兴起创造了内部条件。哈斯卡拉运动,作为犹太人的思想和社会文化运动,很大层度上是欧洲社会变革的延续和缩影,因而成为欧洲历史的一部分。主流社会的变革为柏林哈斯卡拉运动兴起创造的外部条件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的犹太人大多集中在儒家文化重心城市开封,深受当地深厚儒学传统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犹太人儒学知识群体。这些犹太儒家士子业儒、应举的成功,导致大量的犹太青年尚儒、习儒并走上仕途,并且也融入到了当地儒学士宦的主流文化交际圈,而其原本的犹太教教义却逐渐湮灭。开封犹太教逐渐被同化、消失的原因之一就是犹太人青年大量被儒化。  相似文献   

7.
犹太启蒙运动,首先是从犹太教育领域的变革开始的.以门德尔松和威斯利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倡导语言教育的革新,兴办新型学校和期刊,鼓励犹太入学习德语以接近主流社会和文化,改变单一僵化的宗教教育模式,加强世俗知识和文化的教育,致力于以弘扬人性而非神意为宗旨的道德教育.犹太启蒙运动是走向犹太教育现代化的最初的、重要的一步,培育了具备现代思想和文化的第一批犹太人,对犹太人融入主流社会以及后来的犹太教改革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据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兴亚院及满铁对占领地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满洲里、奉天、大连、天津、青岛和上海等城市已形成犹太宗教社团的犹太人的秘密打印调查报告,辅之以其他第一手的外文史料,叙述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至解放后近代中国犹太教会堂及祈祷所的建立、发展及其消亡的简单情况。文中指出:哈尔滨的犹太教社团是较完善的,有宗教裁判法,还设有律法学校、慈善机构及墓地等。1937年以后,更采取了政教分离制,即拉比和社团领袖即互相配合,又各掌其权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圣经的禁像传统及其被中国开封犹太人与太平天国基督徒所挪用的特殊议题.论文呈现了希伯来圣经的禁像传统,分析了开封犹太人对这一传统的坚持,并能同本地人和平相处的现实,指出太平天国如何以极端的方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破坏神像的基督教革命派.通过探讨这两个群体对"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这一诫命的诠释与实践,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外来宗教与中国本土宗教传统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何等重要.这对于认识和处理当今的宗教冲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海金 《学海》2007,(2):169-174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身体不仅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标志,还是人思想品德、精神状态和心灵境界的表现形态,因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犹太人的认识中,对身体的重视不仅是个人卫生和健康的需要,也是一项神圣的宗教义务。犹太人对身体的珍视有很多具体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对身体的保养,如洁净身体,遵循犹太饮食法,也表现在对性所持的正面态度上,这些方面在犹太经文上都有特定的条例。不同的文化土壤滋生出不同的人体观,研究犹太人的人体观对于我们了解犹太人和犹太文化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宋立宏  王艳 《学海》2012,(5):208-216
18世纪末19世纪初柏林的沙龙代表了沙龙发展史上的高峰。这些沙龙的创办者主要是犹太女性,她们把早期浪漫主义关于"自我教化"的观念内在化,追求展现个性和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由于传统犹太宗教教育不足和受到浪漫主义宗教观影响等原因,她们走上改宗之路,试图以同化为代价融入主流社会。但这带来了身份认同危机,并推动了以种族和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反犹主义的发展。这些犹太妇女所经历的自我解放、团体忠诚、社会接受之间的冲突,她们所开始的同化,以及她们的心路历程,在随后两个世纪中将被几代德国犹太人一一重温,开日后德国犹太社团融入德国社会彻底失败的先声。  相似文献   

12.
《论犹太人问题》一文是马克思在巴黎居住期间写成,作为对鲍威尔于1842年发表的一系列有关犹太人问题的文章的反驳,这是身为犹太人的马克思最重要地公开评论本民族问题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对作为资产阶级代表的犹太人进行了批判,但这种批判背后却隐藏着典型的犹太思维方式以及犹太文化精神的影子.这一吊诡现象使研究《论犹太人问题》一文有了十分有趣并重要的意义.本文即意在挖掘隐藏于《论犹太人问题》一文背后那些影响了马克思思想的犹太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并未因马克思对自己犹太人身份的抵触而消失,反而在其思想中处处显露出了特有的标记.  相似文献   

13.
亚历山大二世执政时期,俄国实行了废除犹太少年征兵制、扩大犹太人居住权、改革犹太教育体系、允许犹太人担任政府公职等宽容政策,这不仅与西欧社会犹太人解放、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也受到俄国犹太人自身努力和亚历山大二世个人因素的影响.在宽容政策的感染和推动下,犹太人积极参与俄国社会生活,推动了俄罗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约瑟夫斯是第二圣殿后期重要的犹太作家,其作品在记载相关犹太历史的同时,也极好地体现了两希文化的融合.尽管受到第一次犹太战争的影响,约瑟夫斯的历史观念和历史书写依旧体现出极强的犹太特性,反映了在艰难的历史环境中犹太知识分子的求索历程.本文围绕着犹太人与上帝的关系,犹太人如何看待自身的命运,以及犹太人如何对待异族人的问题,分析了约瑟夫斯的上帝观和先知论、"神权政治"论,他对犹太民族灾难的反思,他对族际关系的态度以及他的末世论.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约瑟夫斯的历史观,成为左右其历史书写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礼刚 《学海》2006,(1):200-202
荣振华、李渡南等编著:《中国的犹太人》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474页中国的犹太人是犹太民族散居历史长河中一朵独特的浪花,备受世人关注。开封犹太人以其独特的历史境遇和结局成为中国的犹太人代名词。自从利玛窦发现开封犹太人的消息传出以后,开封犹太人问题遂成为中国犹太人问  相似文献   

16.
第五回艰难处境立信仰终不改622年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636年阿拉伯人征服了巴勒斯坦和其它西亚地区,建立了阿拉伯帝国,在穆斯林统治下,犹太人要交纳特别的人头税和土地税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财产和宗教自由得到保障。8世纪初巴比伦犹太教教长与拉比学院将《巴比伦塔木德》推广到各国犹太社团,遵守共同律法传统与生活方式,但激起一些犹太人的反对。761年巴比伦人阿南·本·大卫创立了卡拉派。“卡拉”是希伯莱语“诵读”之意。因此卡拉派亦被称为“精读《圣经》派”。阿南谴责遵行《塔木德》的犹太人曲解犹太教教义,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总结了数百年来的中国犹太教研究史,及其3个历史分期的特点;归纳了犹太教研究的3个专题:中国犹太人(尤其是开封犹太人)与犹太教、美国与以色列的犹太教、犹太教与犹太文化研究,并对主要的犹太教著作与译著加以评介。最后提出:除开封犹太教研究专题之外,目前我国的犹太教研究依然处于打基础阶段~翻译、介绍阶段,有关犹太教历史、文化、经典、伦理、律法、神秘主义、哲学、现代思潮等方面高质量的研究性专著、译著和论文依然极为匮乏,加深此学科的发展尚需要多方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提要:在中世纪的欧洲,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与萨法迪姆犹太人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犹太社群,而拉什和伊本·以斯拉分别为这两个犹太社群的释经代表。拉什遵循圣经字义与塔木德传统,他对《创世纪》开篇的解释,开启了圣经历史批判的篇章。伊本·以斯拉则深受伊斯兰教哲学家阿维森纳的影响,关注圣经的理性传统与处境的维度,他对摩西的五经作者身份与《以赛亚书》之作者的探讨,直接启发了17世纪的斯宾诺莎。因此,作为三大"圣书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宗教经典诠释领域呈现出互动与融合。这在中世纪的历史处境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犹太思想与马格里布文化景观如果一开始我们就假设犹太思想的总体性 ,并提出其有机统一性和普世主义使命的原则 ,从而肯定在其同马格里布的犹太人的宗教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能动的团结性 ,如果我们说两者保持着优先的特殊关系 ,并运用同样的表达方式 ,那么我们要补充说马格里布的犹太教乃是在斯诞生、开花结果的穆斯林西方的精神空间、文化景观和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本质上神化的宗教显性特征的犹太思想 (众所周知 ,不可能将宗教思想同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延伸分割为两个互不渗透的部分 ) ,是借助惯常用希伯来语传递的传统的表…  相似文献   

20.
犹太人无国度而幸存千年现象成为学者研究的一个"谜".本文以伊斯兰世界崛起时犹太人为研究切入点,梳理伊斯兰世界犹太人的社会组织、经济生活和文化历史,揭示犹太-穆斯林文化的跨文化关系.这两种文化不断交融,互助共生,创造了犹太历史上最发达的物质文明和最伟大的文化遗产,架起了古代和现代之间的一座宏伟的桥梁,从一个侧面解析犹太人幸存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