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正 《佛教文化》2007,(5):117-123
义天是高丽时期著名的高僧,于宣宗二年四月(宋元丰未至元佑初)入华求法,遍访当时耆宿,受学各宗高僧,回国后担任高丽僧统,在中韩两国佛教的交流和推动韩国佛教发展贡献巨大。编撰藏要,整理典籍,堪为典范。在佛学思想方面,圆融无碍,形成了独有的会通思想,为之后解决因宗派之见而障碍佛教发展,开辟了一条光明之道,也是今天韩国盛行的通佛教基磐。  相似文献   

2.
国内新闻     
两地高僧座谈“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7月16日,来自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的活佛高僧与香港的佛教高僧、佛学研究者,就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汉藏佛教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等话题在香港召开研讨会。汉藏佛教界人士、佛教信众等各界人士100多人出席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3.
晋宋时期我国佛教思潮发生着流变,其中从般若"空"到涅槃"有"的佛学转变,对后世佛教产生重大影响。后秦鸠摩罗什对中观四论的翻译,把中国内地般若思想的研究引向高潮,但一直未能停止内地高僧对实有"佛性"的思考。涅槃经一经译出,很快引起许多高僧对"佛性"关注研究,并形成南北朝的主流思潮之一。这种佛性思潮的转变与佛教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南北朝时期我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背景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历史上,玄奘法师不仅是一位很有名望的高僧,而且是一位在佛学研究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佛学家,他译著的大量佛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玄奘这样的高僧大德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指不胜屈的。这就告诉我们:佛教界不研究佛学就只徒有虚名,失其本分。人所共知,佛经卷帙浩瀚,内容丰富,一部《大藏经》实际上就是一部综合性的佛教大丛书。这些宝贵遗产,经过历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晚明时代佛教义理全面中国化,阳明心学与其在义理、修持、道德观等方面多有互鉴之处.但王阳明与晚明四大高僧之一蕅益智旭二人之佛教观代表了佛儒二家思想旨趣之根本互异.阳明心学的开创与佛教心性论的发扬有直接关系,阳明心学的发展在对佛学义理进行摄取的同时.也刺激了明代佛学思想的发展.阳明心学与晚明佛教思想的关系是互动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太虚大师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高僧,是佛教改革派的领袖,被誉为佛教界的马丁·路德。他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佛教的转型。创办世界佛学苑是太虚大师进行世界佛教运动的重要实践之一,旨在将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佛教改造人类的思想,从而促进世界和平。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是太虚大师创办世界佛学苑的远因;太虚环游欧美各国,使"创办世界佛学苑"从设想转化为实践;世界佛学苑的分支机构———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成立;太虚提出中国佛学者应成为世界佛学苑的倡导人以及太虚与印度摩诃菩提会等佛教团体的交流合作;最后总结了世界佛学苑失败的原因和它对后世汉传佛教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佛教发生在印度,但发展却是在中国。因为佛教传到中国后,与时俱进,逐渐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佛教理论。到了隋唐时期,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论,发展到了极盛,形成了各宗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要研究中国佛学思想,首先必须重点研究隋唐佛学思想,这是迄今为止所有佛教学所达成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佛教形成于亚洲,也主要在亚洲传播.在逐渐形成的"一带一路"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或种族的优秀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在文化等领域形成了日益紧密的联系.在这一进程中,我国与周边其它国家和地区在佛教交流方面亦乘东风之便,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典型的代表是古萨贺尔国的高僧——阿底峡尊者.这位高僧于公元1040年启程,跋山涉水来到阿里古格地区宣扬正统佛学,试图改变蒙藏佛教的衰颓之势.可以说,他的莅临推动了蒙藏地区佛教文化的历史性转变,迄今为止其佛学思想、法脉传承影响了包括蒙古国、尼泊尔、布里亚特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整个蒙藏佛教流传区.  相似文献   

9.
谭睿 《法音》2023,(9):13-17
辽代佛教深受唐代佛教影响,总体上沿袭唐制,辽代佛教义学也在继承唐代佛学传统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辽代佛教发展繁盛、宗派众多,华严学是辽代佛学中的显学。活跃于辽道宗时期的上京开龙寺圆通悟理大师鲜演是辽代华严宗的代表人物,撰有《华严经玄谈决择记》六卷。他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华严宗祖师的义理学说,特别是澄观的学说,弘扬华严思想;另一方面又在前代诸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张,提出了许多义学创见。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佛教义学的创新主要有老派高僧的“推陈出新”、居士佛学的“返本开新”与新派僧人的“综合创新”三种方式。谛闲、印光等老派高僧积极投身于讲经说法、弘宗演教之中,以复兴隋唐祖师的学修为己任,使这些久成陈迹的宗派在民国时期气象一新。以欧阳渐为代表的居士佛学以经典研究和教理疏理为入手处,大力批驳中土流行的“相似佛教”,寻绎深蕴在佛教经典中的“真实教法”,希望返回印度佛教本来面目。以太虚为代表的新派僧人在义学上综合佛教在历史上和世界各地的长处,主张以禅宗为主体,发掘中国佛教各宗的优点,借鉴世界各地佛教的经验,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人生佛教的新阶段。民国时期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义学创新各有悠致,而尤以新派僧人的综合创新最为成功。  相似文献   

11.
吴平 《法音》2000,(11):21-24
上海是现代中国佛教报刊杂志的发源地,也是佛教报刊杂志出版最多的地区,这与佛教各宗派在上海同兴并存、佛门高僧和著名居士云集上海是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年间上海佛教界出版的佛教报刊杂志约有33种,占当时中国佛教报刊杂志的半壁江山。上海地区佛教报刊杂志的繁荣,充分反映了民国年间上海地区佛教文化事业的兴盛。现将民国年间上海地区出版的佛教报刊杂志按创刊先后顺序分述如下: 1、佛学丛报《佛学丛报》是综合性月刊,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刊物,于1912年10月创办,主办人狄楚青,编辑濮一乘,有正书局出版,内容包…  相似文献   

12.
藕益智旭是晚明时期的四大高僧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智旭的佛学思想体现出明显的圆融各家各派特色,对佛教与儒学的会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心性论的会通,对儒学心性论中的许多范畴和命题都作了佛学化的诠释;二是修养论的会通,他继承了前人以佛教之五戒来解释儒家之五常的思想,并提出五戒高于五常;三是孝道观的会通,他统一了世间孝与出世间孝,并进一步将儒家的孝和佛教的戒与慈结合起来.智旭的儒佛会通思想不仅使得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契合高度,而且也表明晚明佛教摆脱衰落困境、走向复兴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教》2009,(6):61-61
张泽洪先生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5期撰文指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唐代社会,是道教、佛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亦是全国道教、佛教活动的中心。唐代长安佛教寺庙、道教宫观数量众多,各名山高道、高僧汇聚于此,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4.
宗喀巴是元明之际藏传佛教的高僧、班智达。他对藏传佛教的历史现状和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继承、发展了印度中观应成派思想,著书立说,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佛学理论体系;改革佛教,严饬律仪,新建道场,组织僧团,创立了格鲁派,故被尊为格鲁派始祖、佛学理论家、宗教改革家、第二佛陀、文殊化身。  相似文献   

15.
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佛学家,其《高僧法显传》不仅是他西行求法的纪实,也是一部文化意蕴深厚的著述。法显既代表了中国佛教高僧追求真理,不辞身命、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反映了崇高的信仰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代表。同时,他的《高僧法显传》还是一部弘法利生、包蕴佛教理趣的文学作品。其中许多内容,寄寓深刻,喻理深邃,不乏生动、完整的比喻故事,表现出叙述中彰显经典教义,议论中蕴含佛教喻理的文采。  相似文献   

16.
上海是现代中国佛教报刊杂志的发源地,也是佛教报刊杂志出版最多的地区,这与佛教各宗派在上海同兴并存、佛门高僧和著名居士云集上海是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年间上海佛教界出版的佛教报刊杂志约有33种。占当时中国佛教报刊杂志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上海地区佛教报刊杂志的繁荣,充分反映了民国年间上海地区佛教文化事业的兴盛。现将民国年间上海地区出版的佛教报刊杂志按创刊先后顺序分述如下:  1佛学丛报《佛学丛报》是综合性月刊,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刊物,于1912年10月创办,主办人狄楚青,编辑濮一乘,有正书局出版,内容包…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五台山佛教以其传入历史悠久、寺庙建筑规模宏大、历代高僧辈出而闻名遐迩,著称世界。在佛教发展史上,五台山佛教曾出现过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发展高潮。隋唐时,全山寺庙多达360所,僧人1万余名。华严、天台、禅宗、律宗、净土等宗派各建道场,高僧云集,讲经传法,著述甚丰。明清时,帝王将相垂青眷恋,康熙、乾隆多次巡幸。外国高僧不断朝山拜佛,取经送宝,写下了五台山佛教发展的光辉历史。 建国后,党和政府制定了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五台山佛教给予支持和保护,使在抗日战争和土地改革中遭受破坏的佛教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佛教僧尼由建国前的90多人,增加到582人,66处台内寺庙得到维修,法事活动照常进行。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89,(3)
近世治佛学,多以竺道生为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位高僧,其实,这第一位高僧,当首推释道安。一佛法自两汉末传入中土,最初只是依附于鬼神方米。所以两汉人鲜知有佛,而以批评汉代流行思想为学术内容与特征的王充《论衡》亦于佛教竟无一字论及。汉末以后,佛教始盛行于中土,其最显著的表现是佛经的大量译出。据《开元释教录》,自三国至隋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7,(3)
正中新社香港2月26日电"佛教汉传、南传、藏传三大语系交流论坛"26日在香港举行,来自两岸及香港的高僧大德,以及20多位专家学者、佛学爱好人士,围绕"慈悲与智慧的现代观",探讨三大语系佛教交流对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寺住持觉醒法师在开幕式上作主题演讲时指出,传承了两千余年的中国佛教,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文  相似文献   

20.
永明延寿是唐末五代宋初吴越高僧、禅宗法眼三祖.其融通宗教、和会禅净的佛学思想,从本质上来说可以界定为佛教心学.作为其佛教心学理论基础的戒律思想,由于以摄心为戒为主要内容,同样具足了心学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