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自信心是每个人人格结构的本质因素,聋生也不例外。自信心还是每一个人内在自我的核心部分,在心理学研究中有其特定的意义。真正的自信心是以真正的自我认识为前提的。倘若在聋生自己心中深植了自信心的信念,对培养聋生自己的信心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萧伯纳说过“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的本质,是对自己学习能力,上进能力的肯定,是对自我改变可能性上的一种信任感。自信来源于个性发展的丰富与成熟。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充满活力,自尊自爱,不易被挫折击倒;而一个自卑的人,往往妄自菲薄,怯懦困难,很难成功。  相似文献   

3.
“班集体激励教育”在班集体建设中具有目标的导向、组织的调控激励、活动的发展激励、班风的同化激励、评价的强化激励等诸多主导功能。自信心是一种积极、肯定又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班级风貌。因此,班主任要建设好一个班集体,促进每位学生全面主动发展,就必须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那么,如何利用“班集体激励教育”的诸多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以下是笔者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的几点尝试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魏波 《世界哲学》2023,(6):109-116
现代社会,作为个体的人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出现新的自我迷失,映照出现代性带来的时代精神的危机。马克思、尼采等现代思想家深入研究了自我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从社会文化结构的整体及其变迁中探讨了现象背后的微观和宏观机制。借助对现代社会精神结构尤其是各种病态现象的分析,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深层结构,揭示了道德文化塑造自我的微观机制;同时,借助对资本及权力的批判,他们又揭示了个体迷失自我的宏观机制。这种自我迷失不仅使人难以形成自我的同一性,也直接导致人的病态。对上述问题的反思构成现代性批判的一条中心线索,而在启蒙中推动自我的觉醒则成为“治疗的学问”的哲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幼儿学习数学自信心培养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成子娟 《心理科学》1993,16(2):115-118
一、问题提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表明,自信心的高低受制于自己专业能力的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又直接制约着人的行为,它对于人的事业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比如,Manfred·  相似文献   

6.
现代生物医学和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对人的干预日益增强。对人的干预是否具有合理性以及什么样的干预才是合理的,只有借助人的完整性概念才能获得伦理论证和辩护。完整性概念首先描述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描述性的完整性概念同时又具有规范性含义:人之身心的完整性要求不被破坏和得到维护、受到尊重。作为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的完整性要求:禁止对个体完整性侵犯的强迫性干预;促进治疗性自我申诉型干预的实现来保护人的完整性;允许自我增强型干预来尊重人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智商只有 20%的决定作用,其余的 80%来自“情感智慧”。所谓情感智慧,就是指一个人自我觉察、驾驭心情、自我激发、控制冲动、人际交往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   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是情感智慧的主要成份。对自己的情绪了解得比较清楚,比较善于驾驭自己的人生。要培养自我觉察的能力。有时我们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懊恼了很长时间,自己也许不知道自己急躁不安,直至有人提醒,才惊然发觉。要是能觉察到自己的反应,就能尽早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上自我觉察的能力是培养情感智慧的另一个要素…  相似文献   

8.
变化是生活的主旋律,对变化的感知会影响人的决策,那么人们如何判断变化呢?本文探讨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变化大小的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四个研究对比了人对自己和他人变化的判断,发现提及自己的变化和他人的变化时,人们都想到积极的变化,并且认为自己比他人变化更大。这是因为相比判断他人,人在判断自己时提升动机更强,希望自己不断变好,从而认为自己的变化大于他人。  相似文献   

9.
农村高三学生自信心提高团体训练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个人评价问卷,选取其中与高中生有较大相关的学业自信心、交际自信心、体育自信心、外貌自信心、交谈自信心等五个维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12)对铁场中学高三学生进行实验前后测量,结果表明:自信训练对高三学生的自信心水平提高具有显著效果,学业自信心、人际交往自信心、体育活动自信心、交谈演讲自信心的分数在训练前后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训练后得分高于训练前,外貌自信心的前后测结果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训练后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训练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自我动态面孔和自我声音的录音来考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视觉和听觉通道中的自我加工,同时也考察了同时呈现的自我信息会促进或抑制自我识别。75位被试(其中患者38人)在单通道条件下完成了自我识别任务;74位被试(其中患者38人)在双通道条件下完成了自我识别任务;结果一致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视觉自我加工完好无损,但其听觉自我识别受损,同时呈现的自我信息抑制了自我加工。  相似文献   

11.
道教之所以对生命如此重视,就在于道教徒深刻认识到了人的必死性。人之必死是道门人士自我意识得以觉醒的内在驱力。此种觉醒,从表现上看,体现于道门典籍对炼己省己、人死无替等思想的强调中。从原因上看,道门人士的自我意识能够觉醒,就在于他们对个体生存于世所面临的虚无、冲突和艰难等事实深有经验和体悟。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商战中,要想在生意上取胜,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自信心 自制力=处变不惊,稳占主动。 很难想象一个信心不足,临场胆怯的人会在战场上打败对手,获得成功,具有坚定的自信心会使你在强大的谈判对手面前不卑不亢,在气势上居高临下,造成对手心神迷乱,而对方的心虚不仅会暴露出他们的弱点,更会在正式的较量中不自觉地出败招,处处被动。生意交往犹如布局下棋,处处有陷阱,处处有希望,所谓风险与机遇并存,成功与毁灭同在。在交易之前任何人都难以十分准确地判断出交易的发展进程,各种各样的不可控因素,常常会在…  相似文献   

13.
国外关于身体自我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自我是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身体自我作为自我系统中最早发展起来的部分是个人对自己身体方面的看法,是整体自我概念中一个基础而重要的部分。章从自我的角度对身体自我的概念作了界定,并结合理论构建和测量工具对国外身体自我的研究作一个概括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在总结自我-他人重叠概念的提出历程、测量方法、结构, 以及常用改变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辨析自我-他人重叠与关系自我、自我扩张之间的关系, 以及它和社会距离之间的异同, 明晰了自我-他人重叠的本质特点。自我-他人重叠是强调自己和他人具有相似表征的关系自我, 是个体在自我扩张动机的驱使下, 将他人的资源、观点和特质纳入自我的结果。未来可以借鉴关系自我神经机制的研究成果来探讨自我-他人重叠的神经机制, 还可以深入探讨过高的自我-他人重叠对亲密关系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抗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19,(1):245-250
为了全面理解中国人的互依自我内涵,整理相关文献后,发现主要有华人本土与跨文化两种研究取向及相关的多种典型理论,如差序格局理论、华人四元自我理论、道德自我理论、三重自我理论和文化会聚自我理论。这些理论适合解释不同类型的互依自我,并面临各自的挑战。在意义维持模型下对这些理论及互依自我类型进行了整理,发现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是多层次的、动态的。  相似文献   

16.
在通过职场"找工作"的"应征"关卡条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自信心"。一个不认为自己有条件胜任新工作的人,面试时自然结结巴巴,了无信心;反之,一个做好各种条件准备的人,会信心满满,展露出无比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7.
挑战自我     
人都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但由于一些不良习惯或弱点,使成功在我们面前化为泡影。不甘碌碌无为的我们应向自己的这些弱点发出挑战。我觉得以下几点很有用,值得注意:一、首先要敢于与陌生人谈话。为了能适应与不熟识的各类人打交道,我毫不犹豫的应聘于一家人才交流公司,从中我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物,谙熟了各行人士的种种心理。多少次的碰壁,多少次的柳暗花明,让我总结出一个经验:这些对我不大了解的老板们,我在毕恭毕敬之余,居然也能与他们侃侃而谈,再加上懂得揣摩他们的心理,那么一项交易就唾手可得了。自卑没了,自信也自然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Baumeister等关于自尊水平与暴力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进行介绍,即容易产生暴力行为的人不是传统观念所认为的低自尊者,而是有自恋特征的并且具有不现实、不稳定、浮夸性质的高自尊者,导致暴力行为的直接原因是自我受到威胁。并根据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结果对该理论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19.
自我意象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消费的行为有着极为显的影响,在这篇章中,作首先阐述了自我意象在市场营销领域内的五种类型,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类型的自我意象所以人们会试图用产品、服务来扩展和改变自己。在第二部分作分别介绍自我意象在产品策略、广告策略、品牌策略这三个部分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郑涌  程云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2,25(3):354-354,346
“班风”是我国教育界一个使用十分普遍的概念。国内对于班集体的研究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偏重于教育及教学经验总结的多。从1980年代开始,对班集体的心理学研究受到了重视,如章志光等人(1982)对个人在班级集体中的地位及其品德影响的心理学研究,黄希庭等人(1984)对大学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等。至于国外的研究,如将班风视为社会心理学中的小群体研究范畴,则可见大量涉及群体规范、群体沟通、领导、群体间的冲突和人际关系、以及群体凝聚力等的研究,但未见对班风的专门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