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武 《宗教学研究》2004,3(1):24-32
本文结合"孝道"在唐代的发展情况,就胡慧超对"孝道"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探讨.作者以为:隋及唐初由许逊族裔把持的西山游帷观之衰微并不意味着许逊崇拜"已到了生死关头",因为胡慧超等非许氏族裔的"孝道"成员并未放弃对许逊崇拜的推动,而是利用其实力和影响将许逊崇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而言,胡氏的贡献有如下几点:一是复兴了西山游帷观这一"孝道"的活动中心;二是促使许逊的形象朝着一教之祖大大迈进;三是为"孝道"在唐代获得官方的承认创造了条件;四是在"孝道"中开创了一种重视以文传教的风气;五是培养出了一些著名的"孝道"弟子.  相似文献   

2.
关于许逊信仰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许逊是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故事的主角,也是宋元间兴起的“净明道”所奉的祖师。人们对许逊的信仰自东晋以来即已在局部地区流传,之后逐渐形成所谓的“孝道”,并经过吸收传统符道派及儒释诸教的学说,而于宋元间在江西南昌西山形成了所谓的“净明道”或“净明忠孝道”①。净明道主张“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②,在宋元两代乃至明清影响颇大。元代以后,该派贬低了斋醮、符的作用而全力推崇“忠孝”伦理,注重内心的修炼,主张“始于忠孝立本,中于去欲正心,终于直至净明”③,并以为:“忠孝之道,非必长生而…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许逊崇拜与宋元净明道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中国道教》1990,(3):39-42
关于净明道发生的时间,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看法,或认为东晋,或说唐代,或主宋元。宋元说又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形成于南宋初的何守证;另一种认为发生于元初的刘玉。笔者认为,魏晋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社会上产生许逊、吴猛等人传播孝道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且汉代道教已经接受了儒家伦常观(参见《太平经》)。魏晋道教则进一步以行善立功等儒家伦理作为神仙长生的先决条件。但说作为一个道派的净明道已于此时发生。  相似文献   

4.
许逊信仰小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许逊信仰崇拜作了一些新的有自己见解的考证,考证中发掘了一些新的史料,对许逊崇拜的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5.
净明道派出现于南宋时期 ,它以盛传东晋许逊升仙为起因 ,以江西南昌西山为活动中心 ,尊奉许逊为教祖 ,仅次于正一道教主张道陵。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 ) ,敕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净明道主张修道为人应以“忠孝为本” ,并尊祟许逊所授“忠孝廉慎”。《太上灵宝净明清序》对净明道旨要说 :净明者 ,无幽不浊 ,纤尘不染。认为孝悌为修炼行道行持之秘要。净明道融合儒学 ,倡导将“忠孝”的伦理实践作为步入道门的主要修行法则。净明道在道教史上为重要的一派 ,它有自成一体的教义体系、道书道经、修炼方式以及符法术 ,本文试就净明道忠…  相似文献   

6.
见见 《中国道教》2004,1(6):17-21
戒律之于宗教,就如同法律之于国家、校规之于学校。任何一个人类团体必皆有其维护团体基本运作发展之相关规定,团体中成员若皆能共同持守,不仅团体能有效发挥其最大功能,团体中成员亦皆能从中受益,宗教亦然。对于宗教而言,经典教理阐发其核心思想,而戒律则为落实教理的首要,若无对于戒律的严格持守,宗教亦难发挥其对于人格的提升与淑世的功能。因此,每一宗教皆有其所属之教团戒律,要求其信徒持守,道教亦然。本文欲对道教戒律之历史发展做一分析探讨,探究戒律在教团组织中的发展情形及其功能,并从中归纳出道教戒律发展特色。一、道戒的历史发…  相似文献   

7.
净明道简论     
净明道全称净明忠孝道,始创立于两晋,是道教中分衍出的一个支派,比上清派和灵宝派产生略早。净明道历史攸久、独具特点、自成系统,本文简论净明道,侧重许逊、刘玉及其所代表的净明道两个重要时期的历史。一、许逊与净明道净明道祖师许逊,字敬之,东吴赤乌二年(239年)生于豫章(今江西南昌)。西晋太康年间,曾任旌阳(今湖北枝江)县令,故人称许旌阳。关于净明道的初创,《道藏》和史籍记载颇多歧异,主要有三种说法:1.许逊得道于吴猛。《云笈七签》卷一百六《许逊真人  相似文献   

8.
《炼丹图》撰作者及其与明宫廷关系 明彩绘本《炼丹图》(一卷),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出版年不详,撰作者为净明派道士。书后跋语中,有“净明忠孝学仙童子许逊撰”,以净明道祖晋人许逊为作者,显然系托名。又有“忠孝净明学仙小吏张玄真沐手焚香拜注”,其中谓“右玄都勘合真仙符谶,自‘相人绍仙’之句起,至‘身净缘合’之语止,皆是也”,与题为(晋)许逊谶语前后呼应。  相似文献   

9.
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新加坡的道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凡是多神信仰,以神明、祖先、鬼为祭祀对象,以华人传统伦理道德为宗教义理,以道教斋醮科仪和扶乩降神为与神鬼界沟通手段者,都可以称之为道教信仰者。因为道教本身的包容性、宽泛性,易于出现分化的教派或教团。比如德教、一贯道等等,他们制定出自己的宗教制度、神明体系、信仰方式,是一种制度化的民间教团,也有学者称之为秘密教派。另有一些庙宇组织有着共同的神明崇拜体系、宗教仪式、道德理念,虽然制度化的形态尚不完整也不稳定,但已具备基本要素和雏形,此种信仰形态可称之为信仰群,如黄老仙师信仰、九皇大帝信仰等等。本文以新加坡的黄老仙师信仰为例,分析新加坡华人社会这一处于道教和民间教团之间的信仰群特色,并以此来探讨新加坡华人道教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受到“唐宋变革论”的影响,很多中外学者从华夷之辨的视角,将宋代尤其是南宋的“中国”认同看成是种族、文化、国家合一的近代国族意识,并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南宋“中国”认同的历史意义。但是,南宋“中国”认同的建构有三个相关的思想脉络,一是正统论,一是道统论,一是华夷之辨。当我们把正统论、道统论与华夷之辨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南宋“中国”认同并非现代的国族意识,而是给出了一套继承汉朝“大一统”而有所变化的“中国”原理,为新的“大一统”准备了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