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曾发表《经典诠释中的两种内在定向及其外化》一文①,提出经典诠释中的两种内在定向的理论,以及顺向诠释、逆向诠释和异向诠释的概念。本文是在该文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以郭象对庄子之逍遥游的诠释和改造为例,讨论诠释学方法论中的基本课题,尝试以跨越性诠释、融贯性诠释、以及文本的异质性等概念来分析和解释从庄子之超越的逍遥到郭象之足性之逍遥的转化的内在机制。一、庄子之超越的逍遥庄子的逍遥游是在安命的基础上追求的一种精神的自由。安命论是庄子哲学的起点或基础,逍遥论是庄子哲学的终点或目标,齐物论和真知论则是庄子哲学的…  相似文献   

2.
信息     
“王弼与郭象──经典诠释与哲学体系之建构”国际学术会议召开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中心主办的“王弼与郭象──经典诠释与哲学体系之建构”国际学术会议”于2005年12月16日—19日在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召开。会议期间,香港以明媚的阳光欢迎来自欧美、东亚、两岸三地的资深学者和青年才俊。王弼和郭象都是中古时期,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激烈变局的背景下所涌现的天才哲学家,他们注释的经典,特别是《老子》、《庄子》、《周易》、《论语》,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经典,而他们所构建的哲学体系影响到魏晋以降中国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但…  相似文献   

3.
关于玄学哲学基本特征的再研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晋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一般人们都把它定作为宇宙本体论,以辩论有无问题为其 中。心议题。但除了何晏、王弼主张“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宇宙本体论外,玄学家嵇康、阮籍并不讨 论有无与本体问题,向秀、郭象更是主反本体论的。因此,用宇宙本体论来概括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 似有缺陷。我们认为玄学哲学的普遍共性,并不是字宙本体论,而确切地说,应是讨论的宇宙万物的 自然本性论问题,王弼“明自然之性”,郭象讲“自足其性”,阮籍谈“明于天人之理,达于自然之分”,皆 是围绕着探讨自然之本性而展开自己哲学的论说的。至于王弼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则仍是可以用宇宙本体论“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思想来概括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着久远的经典诠释的传统,虽然它与西方诠释学的内涵有所差异,但通过解经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却是中国先哲的传统。如何借鉴西方诠释学的方法开展中国经典诠释研究,弘扬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的思想智慧,从而深化和拓展中国哲学研究,让传统经典成为学术理论创新和人类智慧的源头活水,这是当今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它颇受学术界的关注。2005年12月15至20日,由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王弼与郭象———经典诠释与哲学体系之建构国际会议暨郭象著作研读会”就反映了学术界对以上课题而进行的新思考。在中…  相似文献   

5.
罗彩 《现代哲学》2022,(3):155-160
王弼、郭象分别通过“体无”“体本”赋予了孔子“自然化”色彩,重塑出儒道相融、名教自然合一的圣人人格,展现了“老庄不及孔”的尊孔趋向。通过寓“无为”于“有为”的手法,郭象将王弼推崇的“上古”“三皇”“五帝”圣人系统延伸至“三王”,阐明这是“有德”的圣人人格下落到“有位”的现实君主人格之必然过程,因而上古、三皇、五帝的无为政治与三王的有为政治都是圣人因时顺势、循道行事及自然无为的代表,这就肯定了圣人所创之名教存在的必要性及三代之制的合理性,实现了无为与有为的统一。此圣人人格与圣人系统在政治上便体现为“内圣外王”的王道理想追求。郭象在王弼主张“本末一体”的基础上以“体用一如”来诠释道与德、圣与王的关系,实现了由王弼倡导的“先圣后王”政治理想向“圣王合一”的转变。以王弼、郭象为代表的魏晋玄学家以孔子为圣人人格、肯定三皇五帝到三王的圣人系统、追求“内圣外王”的圣人政治,本质上是对儒家坚守的社会理想之延续,是对儒家圣人观的“接着讲”。  相似文献   

6.
论王弼“无”本论的哲学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参照系构架和内参照系构架是事物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 ,由前者观之而有“有”本论哲学 ,由后者观之而有“无”本论哲学。“有”本论的方法论原则是逻辑分析法 ,“无”本论的方法论原则只能是描摹法。本文由此切入王弼“无”本论的哲学实质 ,从概念上的辩名言理、体用上的本末二分、认识论上的“得意忘象”和社会历史观上的“名教”出于“自然”四个方面 ,论证了王弼的“无”实质上是个“有” ,因而王弼的“贵无”论和郭象的“独化”论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郭象“性”本体论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关于郭象本体论哲学的特征 ,学术界没有达成基本共识 ,没有找到一个类似王弼贵“无”论那样的名号 ,而是称谓大异 :“崇‘有’论”、“玄冥论” (本质仍为“贵‘无’论”)、“无‘无’论”、“自生论”、“独化论”等等。有的学者已指出郭象哲学的特点是“本性之学” ,并且强调它具有“反本体论”的性质。 (许抗生 )笔者从郭象的基本方法———形名学角度切入 ,沿着“自生”、“独化”论途径进入其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后发现 ,“本性”在其哲学中具有“本体”意义。一郭象不相信万物背后有神秘的宇宙终极力量存在 ,认为事物的本性才是其生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支遁逍遥论与向秀、郭象逍遥论的比较,认为支遁逍遥论正是针对向、郭“各适性以逍遥”的观点而发,其核心内容表现在“至人之心”和“分”这两个概念中。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辨析,与向、郭逍遥论所呈现出的多元论倾向相比,可以认为支遁的逍遥论呈现出某种一元论倾向,并且同样为魏晋玄学“名教与自然”的命题提出了自己的论证。这种佛玄交融的特点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表现之一,对当时及后来佛学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胡海忠 《哲学动态》2022,(11):35-44
“理”这一语词被思想话语所重视是发生于魏晋时期的事件,但当时仅作为一种“虚位”的语言形式,而非内涵明确的“定名”。《人物志》单辟《才理》篇构建起才质与“理”的对待关系,在统称四种差异之理时将“理”提升为一个与“道”内在相关的语词。这种倾向在王弼那里更为明显:“理”与“道”相类,指向了无形无名的统一者,同时“理”也被用来指称有畛有名者的“自己而然”,这一语词刻画了“道”“物”一体关系的两个维度。郭象将性分的根源、主客冥合的自然状态归结为“至理”。“至理”指称了一种无法被彻底消融掉的根据性,这一定程度上促使我们对“自生独化”这一郭象哲学的究竟结论进行反思。以“知之所不知”的无限客体作为有限者“不得有穷”的背景,郭象揭示出有限者自生独化充分实现的“自得”,应是其哲学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10.
一、老子对“道”的诠释“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在老子哲学逻辑结构中有生成论、本体论二重含义。生成论意义上的“道”似万物之宗 ,是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 ;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是天地万物之为天地万物之根据。关于宇宙生成论之“道” ,亦即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 ,老子提出道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似万物之宗”的思想。此种生成之“道” ,指先天地而生且混沌未分的实体性存在。这里说“实体性存在”而不说“具体性存在” ,宜作辨析。具体性存在是已经生成之物 ,此具体之物具有质的规定性和时空的有限性 ;实体…  相似文献   

11.
一王弼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不仅在道家哲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很深的痕迹,而且他的得意忘象论等思想在南北朝时期理解佛教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王弼的“体”、“用”、“理”、“事”等哲学概念对隋唐佛教和宋明理学起到了启发的作用。因此王弼的思想不仅对儒、道、佛三教,而且对中国的文艺思想和一般人的生活态度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尽管王弼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如此深刻的影响,但王弼却是一位历史上罕见的、一直被误解的思想家。对于王弼的思想过去一般是从儒家门户意识的立场上进行批判的。到了宋代,…  相似文献   

12.
陈荣捷曾说过:“(郭象)的主要概念不再是《庄子》中的道,而是‘自然’。事物自然地存在和转化,没有其他的实在或力量使其如此。天不是自然背后的东西,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事物的存在和转化依乎理,而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理。所以每个事物是自足的,不需要一个全能的、原初的实在来组织或治理它们,像在王弼的注本中那样。……王弼强调一,郭象强调多。对王弼来说,理超越事物,郭认为理内在于事物”。①今天在理解两位伟大的玄学家王弼和郭象关于“理”的讨论时,这个论断仍然很有启发性。王弼的理似乎是一,郭象的理是多。王弼认为有一个被所有事物分…  相似文献   

13.
王弼宇宙本体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无”及其“别名”王弼的贵“无”论哲学体系主要是运用名理方法改造《老子》的“道”论而完成的。他首先需要解决的矛盾就是给老子的“道”起一个具有时代新内容的“名字”。这是因为,当时流行的名理思维方法认为,事物的“名”,产生于事物的形状,它反映了事物的基本性质和特点。“道”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它本身不具有“无为”这个思想内涵,将其改造为含有“无为”内涵的“无”,成了王弼建立哲学体系的第一步改造工程。老子称宇宙本根为“道”,同时又指出这个名字是强加上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相似文献   

14.
论老子对“道”的三重规定及其哲学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哲学和文化全貌的概念 ,但是 ,在哲学的语境中 ,“道”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从历史上看 ,以韩非、《淮南子》、王充等为代表 ,主要从唯物主义角度诠释老子之“道” ,以庄子、何晏、王弼等为代表则主要从唯心主义角度理解老子的“道”。 2 0世纪 50年代末 ,围绕老子之“道” ,出现了唯物、唯心的论战。但是 ,在论战中无论是以范文澜、杨兴顺等人为代表的主张老子是唯物主义的派别 ,还是以吕振羽、杨荣国等人为代表的主张老子是唯心主义的派别 ,都只是彼此“将”上一军 ,最终都没有把对方‘将”…  相似文献   

15.
杨维中 《佛学研究》2004,(1):146-159
隋唐时期,道教继续延续了在佛道论争之中建构自身心性思想的历程。特别是唐初佛道论争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日后道教心性论的形成与成熟起了推动作用。两次佛道争论高潮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于唐初佛道论争所涉及的心性思想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认为二教对于“道”与“道体”范畴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于“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等本体论、本源论命题的不同看法,不能不说与佛教思想的激发及其佛道争论的刺激有重要的关联。特别是佛教心性论只是道教思想家进行思想创造的“前理解”与诠释背景,他们的诠释对象仍然只能是道教及其道家思想传统,因此,道教心性论思想的若干命题即便是与佛教的相关部分非常相似,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道教的。换言之,佛教心性论影响道教心性论的最大者其实是哲学方法,而非简单的名词与命题的移植或模仿。  相似文献   

16.
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哲学诠释的传统有密切关系,王弼和郭象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时期,自此以后,以较完整的经典注释的方式阐发思想家的哲学体系就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朱熹、王夫之是古代哲学诠释传统的高峰,牟宗三则是这一传统的现代代表.本文认为,西方诠释学从原则上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体系重构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和论证,但西方诠释学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中国哲学的诠释传统,中国的哲学诠释传统的典型形式是以经典诠释的方式进行哲学体系的建构或重构,打破了西方诠释学理论所说的"诠释的循环",从而构成了对西方诠释学的一种挑战,回答这种挑战就可以丰富和发展诠释学理论,并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适合于理解和说明中国哲学传统的诠释学.  相似文献   

17.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以无为本"的"贵无"论,将对"道"的认知转换成了对"无"的认知,并且发明了"体无"这一玄学认识论。"体无"作为认识"无"的方式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它强调的是认知主体融入道体、与道体打成一片,久而久之获得对于道体的认知。王弼"体无"认识论启发了嵇康、郭象,他们共同构建了以"体无"为特征的,比较完整的玄学认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支遁把"残害"归于桀、跖本性所具的恶性,并从郭象"适性逍遥"论中推出"桀、跖以残害世人为适性也是逍遥",进而否定"适性逍遥"。郭象的性包涵人的天赋能力、仁义德性,但未将恶作为普遍的人性规定,故此郭象、支遁两家之性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支遁的推论因其违反概念的同一律而无效,他对"适性逍遥"的批评不具有严格的理论有效性。支遁的逍遥是佛门至人之心的至足境界,至人是证得般若空智并兼有庄学和易学色调的佛门得道之人。支遁认为,至人之心的至足区分于欲望的满足,欲望造成生死流转之苦,而至人之心以般若空智烛照万物性空,既能感通响应天下众生了脱死生的宗教诉求,接引、度化众生;又能超然物外,与世俗保持若即若离的自由关系。  相似文献   

19.
哲学讲的是“大道”:在哲学看来,其他所谓之道只是“小道”,哲学乃是决定其他“小道”的方向与命运的终极至尊之“道”;哲学总是力图将其他各类之道归结于自己的门下,受制于自己——哲学在这一点上看有其独特的“霸气”,更表现为专有的“霸道”。如果说哲学之“道”的精神展开过程就是哲学的内在历史命运的话,那么由哲学之“道”展开的路径,对哲学之“道”的理解、诠释、反叛和重新梳理,进而把握哲学之“道”的精神运行轨道,就成为理解不同境遇下的哲学规定的一个重要维度或视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尚杰先生所著的《精神的分裂——与老年…  相似文献   

20.
魏晋玄学之所以被称为"新道家",是因为它对老、庄道家思想的继承和革新。这种革新的具体表现是:王弼、何晏,特别是王弼以其"无"本论对老子"道"的抽象性、普遍性的革新;裴颁以其"有"本论对老子"道"的具体性、特殊性的革新;而作为玄学思想发展之终结者和集成者的郭象以其"独化"论对老庄"道"的"有—无"性内在结构的发掘和革新。经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对老庄"道"的继承和革新,先秦道家思想在魏晋时代发挥出了新的作用,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