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打倒孔家店”,作为五四时期(1915.9——1921.6)新文化运动批评孔学(儒学)的口号(?)代名词,在许多学者中已经使用几十年了。但它最初见于何文,由谁提出?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笼统地讲“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或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出这一口号;也有人将其归之于《新青年》,或《新青年》派;另一些人则较具体地指出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吴虞、易白沙、鲁迅等人提出的。1979年,在一次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小型座谈会上,彭明先生指出:他和一些同志查阅《新青年》等报刊和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吴虞、易白沙等代表人物的论著,都未发现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化运动,源起于“文学革命”。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的《新青年》(第1卷叫《青年杂志》)于1917年1月,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胡适),1917年2月,发表了《文学革命论》(陈独秀),从此新文化运动即蓬蓬勃勃地开展了起来。到1919年“...  相似文献   

3.
在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关于封建伦理思想的批判及新的伦理思想的建构问题,在当时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密切关注。《新青年》的倡导者们大声疾呼个性解放,以民主与科学为帜,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最猛烈的冲击。陈独秀和李大钊二人都提出了维护国民独立人格和尊重国民个人价值的问题。他们一致认为,要获得国民人格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打破“圣哲之虚声”和“三纲之说”,“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确立“自我主权威”,彻底地消除专制主义封建伦理思想对国民的钳制和戕害,唤起国民的个性意识和独立思辨力,并且把它提高到国  相似文献   

4.
江巍 《现代哲学》2016,(3):63-69
中共创建时期,涌现了很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新青年》和《星期评论》。《新青年》一直被视作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长期倍受关注;而《星期评论》则因种种原因,在国内知名度一直不是很高。事实上,《星期评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参与中共筹备建党及当时的影响力等方面,并不比《新青年》逊色。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出现了一场关于“反科学主义”、“科学传播”的争论。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此类争论。温故知新。回顾一下历史上的有关争论,也许不无裨益。 一、历史上关于科学的争论 20世纪上半世纪,中外历史上发生过两次世人瞩目的关于科学问题的争论。其中一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新青年》向中国引进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宣传阵地。就在“科学”刚开始日益深入人心的时候,在中国社会中出现了反弹。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1 2月 1 7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人民出版社在京共同召开了“《小逻辑》出版座谈会”。与会者有哲学界和出版界人士 58人。会上 ,大家济济一堂 ,共同庆贺由梁志学先生翻译的黑格尔《逻辑学》 (俗称《小逻辑》)新译本的出版。众所周知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之集大成者 ,他的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哲学体系之庞大 ,著述之丰富 ,思想内容之广博和深邃 ,在中西哲学史上都是罕见的。黑格尔的《小逻辑》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巨大 ,但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他的《小逻辑》在中国只有贺麟先生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和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举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陈独秀1919年1月发表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说。 反对本志的人“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相似文献   

8.
<正> “诚”是《中庸》的中心观念之一。《中庸》提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天地之道,为物不二”、诚者“性之德,合外内之道”等命题,对宋明理学发生过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在其意谓被曲解的情况下发生的。今之论者,对《中庸》“诚”说的理解亦多未能摆脱这种曲解的影响。因而对它们的真实意谓,有深入探索一番的必要。一、“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解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对此命题作了解释。他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孔子儒学研究形势喜人,一些富有开拓性的著作不断涌现在读者面前,2003 年 1 月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骆承烈教授精心编制的《孔子历史地图集》便是其中的一部。该书既是我国第一部名副其实的专人历史地图集(据悉, 以前只出过《徐霞客游记》地图,然止一人一事。以空间表现人物者,中国地图出版社原计划出三本,前二本:毛泽东出成“革命战争图”,孙中山出成“辛亥革命图”,最后兑现的只有本书一本。),又是孔子文献类型领域填补空白之作。它将孔子放置于当时特定的时空之中,通过形象生动的场景、画面再现孔子…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原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积极投身辛亥革命,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为民主与科学奔走呼号,有“五四运动总司令”之称。1916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文科学长。1921年参  相似文献   

11.
卷中(二) 其二十二先且观天明五贼, 次须察地以安民, 民安国富当求战,战罢方能见圣人。校: 〔一〕当求战《十书》《注释》《注疏》《正义》《阐幽》均作“方求战”。〔二〕战罢《注释》作“战胜”。〔三〕次序排列《注释》排列在第二十一首,《讲义》列在第十首,《阐幽》列在第九首。注: 〔一〕观天《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丹功主张夭人合一,在天有金木水火土五星,象征阴阳运转变化隐显莫测;在地为五行以应天。所以先观天之道,悟天人合一之理。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开展了空前的批判和重估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大论战。这是当时政治上反对复辟倒退、思想上追求新的人生价值观而反思传统的必然结果。陈独秀作为论战的主将,发表了多篇批判和评价孔子之道的文章,在当时引起了极大震动和反响,也引起了反对,反对者攻击他全盘否定孔子。我们现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人生价值观需要更新,也面临如何对待传统人生价值观和孔子人生哲学问题,研究五四时期陈独秀等人评判孔子之道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会有有益的启示,也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陈独秀评判孔子之道的历史作用。近年…  相似文献   

13.
重评《中美商约》王建科,刘宋仁一般以为,《中美商约》集近百年史上不平等条约之大成,比《南京条约》、《二十一条》、《日江协定》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残酷性、奴役性堪称空前。“笔者以为,此番论断失之偏颇。纵观列强强加于中国人身上的上千个不平等条约,除了政治上...  相似文献   

14.
一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春秋过渡时期,人們言“物”已甚普及。《左傳》《国語》二书合計“物”字凡一百三十有三見,即共确证。此等“物”字,宇义空前杂多,其中一部分系指“万有不齐之庶物”,可知当时已颇注意关于自然現象的认識。但孔子以“继周”自命,所学所誨,限于倫理、政治,从不以自然界事物为认識对象;故《諭語》全书,只  相似文献   

15.
心皓 《法音》2009,(9):6-11
《无量义经》是一部并不流通很广的经典,然此经属于法华系统的三经之一,它对了解《法华经》的义理,悟人一乘实相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同意关锋、林聿时考定《管子》书的《乘马》篇为管仲的遗著。在《就管仲遗著问题与胡家聪先生商榷》一文里,指出《乘马》之为管仲遗著的两个证据:一个是对“无为者帝,为而无以为者王,为而不贵者霸”,作出确切的解释,它正是管仲所作的证据(关、林已指出这一条,我作了补充论证);二是“方六里为一乘之地也”至“方六里一乘之地也,方一里九夫之田也”一段正是《国语·齐语》所概述的管仲“寄军令于内政”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寻《中庸》文本的内容,逐节读懂它的哲学意义。作者按“自己”与“他者” 的关系,对“天命之谓性”提出了一种看法,把“性”理解为万物(包括人)在宇宙、世界中的“位置”, 是在“他者”的关系中开显出来的“自己”,因而“自己”不受抑象的,“中”和“庸”也都有各自的具体 含义。从这个基本的角度,文章探讨了《中庸》中的“率性”、“忠孝”、“诚”等概念的意思,力求在哲 学理论上有一个贯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周易》是我国留传至今的最早的典籍之一。但一提起它人们就与占卜、算卦、封建迷信联系起来。“算卦”成了《周易》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周易》的曲解。《系辞》讲:“《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可见《周易》作者也不认为它是纯卜筮之书,而是更多地包括了其他内容。当今不少学者认为《周易》  相似文献   

19.
<正>曾经大热的电视剧《狂飙》让兵家名著《孙子兵法》再次走进千家万户。高启强活学活用《孙子兵法》获得了财富、声望和地位的例子,让此书成为了所谓“成功学”的必读书籍。然而《孙子兵法》开篇《始计》之计,第一在“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便是其无法躲过的“原罪”。作为正义一方的安欣,虽然一路上付出巨大的代价,但也因“民心所向”的道义指引,以及智慧和机缘的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0.
现代学者提出“宗教的历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它的历史同文化史一样久远”的主张,已成为文化界人士共识的话题。宗教学者王志远,在他主编的《宗教文化丛书》总序中说:“宗教不仅是信仰者和研究者的事,而是涉及几乎所有文化界思想界的普遍性课题。”这种看法与赵朴初居士所说的“宗教是文化”之命题达成了一致,说到底,宗教既是人们现前的情感需要,又是人们未来的精神寄托,是人类自身创造的精神食粮与文化。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内容之丰富,特别是作为外来文化能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媲美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